閆鴻鸝,李洪賓
(貴州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學者們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問題進行大量研究。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學者們的研究側重于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競爭力及貿易影響因素。田清淞等(2017)[1]從貿易競爭性和互補性的角度分析了中國與巴西的農產品貿易,發現兩國的農產品貿易互補性較強,中國農產品競爭力小于巴西。李月娥和張吉國(2019)[2]從貿易影響因素的角度出發,研究了中國對印度的農產品出口,并認為農產品競爭力不足是阻礙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隨著經濟一體化加強,國際貿易由國家間雙邊貿易向國家與區域、區域與區域之間貿易演化,林華(2017)[3]對中國和東盟十國農產品貿易流量與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劉春鵬和肖海峰(2018)[4]則以中東歐16 國為貿易對象,研究了影響中國對該地區農產品出口增長成因;陳世聰和徐士元(2018)[5]則研究了中國與歐盟農產品貿易發展前景。
從研究方法上來看,大部分學者采用計量經濟模型與數學函數展開研究。洪秋妹(2019)[6]運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面板數據,結果表明中國同中亞五國的農產品進出口結構和市場結構有待改善。王紀元和肖海峰(2019)[7]從產業內貿易的角度,通過測度GL 指數和HIIT &VIIT 指數,分析了中國與“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發現水平型貿易是當前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的主要源泉。除了以引力模型為基礎,運用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以及構建各種指數分析之外,還有學者利用恒定市場份額模型(CMS)分析了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問題。曾虹(2018)[8]利用2002—2015 年的跨國面板數據,使用恒定市場份額模型進行中國與絲綢之路主要國家農產品貿易增長分解。尤前前(2016)[9]通過恒定市場份額模型(CMS)從產品結構、需求結構及競爭力三方面對波動根源進行實證研究,得出:整體農產品出口中,競爭力效應是中國農產品出口波動的主要原因。佟繼英(2016)[10]綜合運用TSC、TII 指數和修正的恒定市場份額模型(CMS)研究中國同澳大利亞農產品貿易特征和分類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兩國農產品貿易具有互補性較強、產品集中度較高和貿易強度不均衡的特點。
CMS 模型與其他分析方法相比,能夠從出口結構和競爭力變化兩方面更準確分映出一國出口商品的實際變化。因此筆者借鑒前人的研究,運用恒定市場份額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簡稱CMS 模型)研究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波動的影響因素。
由圖1 可見,2001—2017 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雖然有較大的波動,但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貿易量年均增長率可以達到4.87%。由于個別年份貿易量的波動較大,增長的速度在不同年份有較大的差異,例如2010—2012 年三年間平均增長率可以達到10%以上,2008 年、2013 年出口額則有明顯的下降。此外,中國對日本出口的農產品占中國對外出口農產品總額的比重有明顯的下降,這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結構在不斷優化,對日本的農產品貿易依賴程度在不斷下降;中國農產品占日本進口的比重一直保持較穩定,2001—2017 年這17 年間,比重均在13%以上,由2001 年的13.86%上升到2017 年的18.42%,兩國的農產品貿易具有進一步發展潛力。

圖1 2001—2017 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及比重
將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分為五類:水產品、畜產品、谷物、水果和蔬菜。自2001—2017 年,這五類農產品在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貿易額中排位保持穩定,其中水產品在中國對日出口農產品中一直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其次為蔬菜、畜產品,出口額最少的為水果和谷物這兩類農產品。這表明在中國出口日本的這五類農產品中,水產品相對其他產品更為具有優勢,應該重視水產品的對日出口;谷物則最不具備優勢,但具有更大的貿易潛力和提升空間。
2001—2007 年中國出口日本的農產品中,中國對日出口蔬菜占日本蔬菜總進口的比重最大,2001年比重已經達到了39.54%,到2017 年這一比重上升為50.37%,這說明日本對中國蔬菜進口的貿易依賴性較強,中國蔬菜在日本市場上競爭力明顯;谷物一直是占比最小的,雙方谷物貿易有待開發。水產品、蔬菜和水果占日本農產品進口的比重有明顯的上升,與2001 年相比分別增加10.75%、10.83%和8.21%,而畜產品和谷物占比較穩定,與2001 年相比降低1.62%和0.04%。
恒定市場份額(CMS)模型首先由Tyszynski(1951)[11]應用到分析國際貿易問題,經過學者們的完善,從一階分解擴展到了二階分解。結合楊蓮娜(2007)[12]、謝國娥等(2015)[13]關于恒定市場份額模型的應用,采用恒定市場份額模型兩層次的分解如下:
第一層分解將影響因素分解為結構效應、競爭力效應和二階效應。公式:

式(1)中,結構效應表示日本進口農產品變化所引起中國農產品出口的變化;競爭力效應指的是中國對日本出口的農產品競爭力的變化引起對日本出口額的變動;交叉效應指的是日本農產品進口規模變動與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變動的共同作用,所導致的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的變化。
第二層分解是在第一層分解的基礎上,將結構效應和競爭力效應進一步細分。公式為:

在第二層分解中,結構效應應分解為一般增長效應和產品效應,其中增長效應表示日本農產品進口規模變化導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的變動,產品效應表示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結構變動導致出口額的變動;競爭力效應分解為整體競爭效應和具體競爭效應,其中整體競爭效應指的是中國農產品綜合競爭力變動導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的變動,具體競爭效應指的是中國具體農產品競爭力變動導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的變動。
兩次分解中,q 代表的是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為兩個時期之間的變化量,Q 為目標市場(日本)的全部進口額,Qi為目標市場對產品i 的進口額,S 為一國在目標市場的份額,Si為一國的產品i 在目標市場全部i 產品進口中的份額,上標0 表示前一時期(初始年份)。
根據《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簡稱SITC Rev.3)的編碼,SITC01、SITC02代表畜產品貿易量,SITC03 代表水產品貿易量,SITC04 代表谷物貿易量,SITC054、SITC056 代表蔬菜貿易量,SITC057、SITC058 代表水果貿易量來定義中日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選取2001—2017 年中國與日本農產品貿易的相關數據進行研究,數據來源于UNcomtrade。
1.2001—2007 年。根據表1 的結果可以發現,7年間的結構效應對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的貢獻率占11.17%,使得日本從中國進口農產品增加2.12億美元;競爭力效應為85.5%,使得日本農產品從中國進口增加16.28 億美元;交叉效應的貢獻率為3.03%,使得日本農產品從中國進口增加0.58 億美元。3 種效應中,競爭力效應、結構效應和交叉效應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均具有積極貢獻。其中,競爭力效應貢獻最大,結構效應和交叉效應貢獻很小。

表1 2001—2017 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增長分解
2.2008—2009 年。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下降了0.16 億美元,其中結構效應達到了-1 810.82%,使得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減少2.29 億美元,競爭力效應也高達2 130.14%,使得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增加3.43 億美元,交叉效應貢獻度為-419.32%,導致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減少0.68 億美元。結構效應和交叉效應具有明顯負向影響,且作用要大于競爭力效應。
3.2010—2012 年。3 年間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穩步上升,上升了22.06 億美元,結構效應貢獻71.12%,促使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增加15.69 億美元;競爭力效應貢獻率為23.82%,促使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增加5.25 億美元;交叉效應為5.06%,使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貿易額增加1.12 億美元。
4.2013—2017 年。這一階段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貿易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僅結構效應為正,其中競爭力效應的貢獻度最大,達到了-88.32%,中國對日本出口農產品減少了3.13 億美元,結構效應和交叉效應的貢獻度率較小,結構效應使出口貿易額增加了0.03 億美元,交叉效應使出口減少了0.44億美元。
1.結構效應分解。2001—2007 年,增長效應為29.35%,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增加5.57 億美元,產品效應為-18.18%,中國出口日本減少了3.45億美元;2008—2009 年增長效應高達-4 687.1%,中國對日本出口減少7.56 億美元,而產品效應為2 876.28%,推動中國出口日本增加4.64 億美元;2010—2012 年增長效應和產品效應分別是70.63%和0.49%,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分別增加15.58 億美元和0.11 億美元;2013—2017 年,增長效應為-103.35%,中國對日本出口減少3.66 億美元,而產品效應達到104.10%,促進了中國出口日本增加3.69 億美元。
2.競爭力效應分解。2001—2007 年,競爭力效應在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增長中占據主導地位。其中整體競爭效應和具體競爭效應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有推動作用,效應分別為62.88%和22.92%,分別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11.93 億美元和4.35 億美元;2008—2009 年,整體競爭效應高達5 294.7%,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使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增加8.54 億美元,而具體競爭效應導致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減少5.1 億美元;2010—2012 年整體競爭效應為23.99%,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增加5.29 億美元,具體競爭效應為-0.17%;2013—2017 年,整體競爭效應僅為3.5%,作用較小,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增加0.21 億美元,具體競爭效應為-91.82%,使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減少3.26 億美元。
中國對日本出口農產品貿易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不同的時期有所差異,2008 年金融危機之前,主要的推動力是競爭力效應,其次為結構效應,交叉效應作用最小,2001—2007 年競爭力效應為85.8%,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增加18.95 億美元;金融危機之后,主要推動力為結構效應,其次為競爭力效應,最后為交叉效應,其中2010—2012 年結構效應為71.12%,促使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增加22.06億美元。3 種效應的波動明顯,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市場農產品需求的轉變以及中國農產品出口市場不穩定性。
1.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為提高對日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對于水產品、蔬菜這兩類農產品應該側重于降低出口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政府可以從政策層面加大對這兩類農產品的支持力度。例如:提高對蔬菜種植和水產品養殖的補貼率;由于畜產品、谷物和水果這三類農產品相對不具備優勢,應該鼓勵支持農產品生產研發,加大科技研發的投入,培養優質品種和改良生產技術;注重農產品生產效率及質量的提升,提高農產品在日本市場競爭力水平。
2.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除了目前對日出口的畜產品、水產品、谷物、蔬菜、水果五種農產品之外,還應該適時地推動其他農產品進入日本市場;出口企業應該及時關注及掌握日本農產品市場需求變化信息,并相應地調整對日農產品出口結構,促進在日本農產品市場份額穩定增長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升企業的經濟利潤。
3.加強合作機制與平臺建設。中國應該充分利用各種合作對話機制,盡快簽署與日本的農產品自由貿易協定,降低綠色壁壘、技術型壁壘等對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的阻礙作用,實現農產品質量和檢驗檢疫標準的對接;建設有效的信息平臺建設,運用跨境電商平臺、O2O(Online To Offline)與F2O(Focus to Online)、網絡直播等商業模式,加強對日出口農產品的推介活動,不斷開拓日本農產品市場,力求降低貿易成本的同時,增加對日農產品出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