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史仕新
(1.攀枝花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2.內江師范學院,四川 內江 641100)
經濟的不斷下行,導致中小企業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倒閉的數量不斷增多,如何推動中小企業發展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重要課題。創新驅動戰略的實行,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契機。通過分析當前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查找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瓶頸[1]。提出基于創新驅動戰略的中小企業發展路徑規劃模型的構建思路,以促進中小企業在創新創業的時代背景下加速發展。構建基于量化回歸分析的中小企業發展路徑規劃評價模型,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實現中小企業發展路徑規劃的面板數據融合分析,采用內部控制規范性約束方法進行中小企業發展路徑的創新驅動規劃設計,實現對企業盈利水平與盈利質量的相關性分析,結合統計分析和檢驗方法實現對中小企業發展路徑的有效性檢驗。最后通過實證分析進行模型檢驗,得出有效性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國家的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是,大部分中小企業在發展的同時還面臨著諸多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缺少融資渠道導致創新研發投入較少。資金困難是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的困難,由于資金的缺乏,無法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創新研發中,導致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落后。產品的落后又加劇了融資的困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二是社會生產成本的增加,使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困難,無法投入更多的資金去創新發展。三是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落后,無法留住和吸引更多的創新人才[2]。
融資渠道不足是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資金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前提和保障。當下許多中小企業的資源較窄,融資渠道相對不足,導致無法投入更多的資金到創新研發的領域。而創新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創新企業就無法帶動更多的生產,創新的長期缺失就會導致企業漸漸失去競爭的潛力和生存的空間。中小企業怎樣打通各方面的資源,增加更多的融資渠道是當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貨幣持續貶值,各行各業的生產成本在逐漸增加,加上大企業的不斷沖擊,導致中小企業面臨著許多生存困難。中小企業要面臨著諸多的成本開支,而且這些成本在社會經濟中呈不斷增長的態勢,給企業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壓力。中小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導致在創新領域方面的投入減少甚至缺乏創新投入。長此以往,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就會失去市場競爭力,導致無法生存[3]。
中小企業的資金不足、生產成本增加等原因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產業結構落后是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中小企業留不住創新型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無法帶動企業的發展。企業發展的滯后必然無法吸引更多優秀的創新型人才的加入。一個企業長期缺乏新鮮血液的加入,就很難實現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技術方面的革新。所以,企業必須要用實際行動來改善其經營現狀,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從而吸引更多創新型人才的加入。
創新發展是我國立足國內經濟發展大局提出的重要發展理念,是全社會的共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區別于過去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發展方式,提出用科技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才創新實現發展新突破。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創新發展的投入力度,出臺優惠政策扶持創新企業,加大落后產能的淘汰升級[4]。基于創新驅動戰略的中小企業發展路徑可以通過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加大政策傾斜扶持力度以及引導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等方法實現。
中小企業一般資金實力相對薄弱,面對銀行收緊資金的情況,融資渠道十分有限,在出現市場波動等不可預知的情況時抵御能力較弱。保障中小企業資金來源,是中小企業得到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小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的首要前提。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政策的支持,通過制定相對寬松的中小企業融資政策,為中小企業發展注入活力。利用銀行等國有融資渠道能夠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民間資本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民間資本進入中小企業存在的難點在于社會對中小企業信任度不高,民間資本難以主動進入,需要政府加強民間資本引導,實現企業的資源協同一體化共享。
中小企業在國家經濟結構中雖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實力弱小,競爭力不強,在國家政策紅利中受益較少。國家將較多的政策向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傾斜,對中小企業政策支持力度較小。面對壟斷型企業,中小企業基本沒有對抗的能力,造成發展的局限。創新需要政策的支持,尤其是中小企業更加需要。政策傾斜首要體現就是企業稅負。中小企業面臨的生產成本、產品競爭等較多困難,如果在稅負上承擔與大型企業相同的責任,將使得中小企業面臨巨大壓力,因此必須在減少稅負上多向中小企業傾斜。
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產業結構落后,帶來的問題是多方面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產品缺乏競爭優勢,創新人才流失嚴重,這些將帶來發展狀況的惡性循環,加劇中小企業的困境。引導中小企業走轉型升級的發展之路,全面解決技術、產品、管理等各項問題[5]。轉型升級的重點,就是通過政策、資源等調控,淘汰落后產能,促進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發展。在政府加強引導力度的同時,中小企業要自我改革,通過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6]。
在上述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分析經濟數學模型,構建創新驅動戰略下的中小企業發展創新驅動要素模型,采用統計回歸分析方法[7],構建中小企業發展路徑規劃的面板數據回歸分析模型,其決策評價函數為:

其中,中小企業發展路徑規劃的創新驅動決策統計量含有n 個統計樣本,構建負二項式計數模型企業創新驅動的內部決策控制,模糊指標樣本集為xi,i=1,2,…,n,α0表示合作創新績效評價樣本集,αi是創新績效的關聯融合系數,MAR是企業發展路徑的有效性評價模糊度函數,ηn-j是數據采樣時間間隔。
以企業的資本組成,債務融資以及現金持有水平等為描述性統計決策變量,在年度利潤調節下,得到中小企業發展路徑規劃的決策函數記為:

根據企業的發展狀況,結合發展前景和盈利水平,進行路徑規劃,得到面板數據的回歸分析自適應權重,設定企業發展路徑的全樣本回歸系數為Y,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8],得到中小企業發展路徑規劃的有效性的評價指標集Ek∈E(k=1,2,…,t),構建中小企業發展路徑決策的自相關博弈模型為:

其中,C1,S1,S2均為常量,根據年度利潤及資產回報水平,得到中小企業發展和實施科技創新的模糊決策評價集和面板數據回歸分析結果。
聚集創新驅動模式下,采用Boehm 模型進行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以技術外溢、共享勞動力市場的目標集[9],得到企業發展路徑規劃的F 檢驗模型為:

式中,ζl和表示解釋變量,ξ 為行業虛擬變量,c 表示中小企業發展的回報系數。采用模糊綜合決策和分段樣本回歸分析方法,得到檢驗統計量:


采用全樣本回歸分析方法,實現創新驅動戰略下的中小企業發展路徑有效性評價,得到量化評價集為:

以上述評價結果,結合企業自身資源技術優勢,進行企業發展路徑的優化規劃設計,提高中小企業在市場經營活力[10]。
為了驗證本文模型在實現創新驅動戰略下中小企業發展路徑規劃的性能,以攀枝花市的204 家企業為實證研究對象,分析中小企業的路徑規劃的創新驅動面板數據,及制約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的因素,選取攀枝花市的中小企業主要有高新技術產業、輕工業、服裝以及建筑裝飾等,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進行實證數據分析。采用FMOLS 分組樣本檢驗分析方法,分析中小企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有效性,實現中小企業發展和實施創新驅動建設的有效性評價。以2013—2018 年統計2000 組數據為面板數據集,進行攀枝花市中小企業發展路徑規劃的分組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債務融資風險預警的分組樣本檢驗結果
根據上述對中小企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分組樣本檢驗結果,測試企業發展前景指數分布關系,得到結果如圖1 所示。

圖1 企業發展前景指數分布
分析圖1 得知,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推進,攀枝花市的中小企業的債務額度逐年上升,與此同時,企業盈利水平與創新驅動戰略的推進度呈顯著性的正相關關系,在顯著性水平大于5%下,測試企業的資產水平與風險指數,結果如圖2 所示。

圖2 企業的資產水平與風險指數
分析圖2 得知,在創新驅動下,中小企業發展的風險指數顯著下降,提高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