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鈺,趙玉萍,崔 寅
(1.天津商業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天津 300134;2.天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 300072)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經濟增長“第三極”,與發達國家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地區交通運輸業仍面臨著資源束縛加重、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伴隨“互聯網+”和“四個交通”戰略的興起,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成為衡量交通運輸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智慧交通以解決剛性交通資源約束,減少環境資源能耗污染為首要目標,是加強京津冀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本文旨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研究京津冀智慧交通建設中存在的生態問題,探索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
國內外學者認為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運輸系統的升級,融合物網、云計算、大數據、無線傳感等先進技術,集采集、加工、處理、傳輸和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于一體的智慧出行服務系統[1-2]。劉占山等(2017)[3]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分析智慧交通發展的基礎和態勢。包左軍(2019)[4]提出智慧交通具有體系行為的擬人化、交通規則的社會化和元素交互的多維度屬性。劉玲(2019)[5]認為利用大數據技術篩選有用信息,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質量。田龍飛和李文云(2019)[6]認為通過衛星航拍對汽車實時位置進行準確定位以實現車輛自動報警等功能。Brian Collins1 等(2018)[7]認為智能系統使用數據反饋回路,從傳感器獲取的信息可用于監視、測量、分析、通信和行動。
總的來說,智慧交通強調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以及服務的廣泛性,旨在追求交通的高效、安全、環保、舒適、文明。
交通運輸在為人類帶來出行便利的同時,產生侵占土地、制造污染等生態問題,隨著負面生態影響日益增多,針對生態交通方面的研究已成為該領域的前沿問題。王漢新(2016)[8]認為建設生態交通系統以人流物流為核心,著重車、路、能源、管理等要素與人、經濟、自然的協調。韓志勇等(2017)[9]提出建立生態環境、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有機結合的多層次生態型復合交通系統。歐國立(2013)[10]指出發展生態交通即需要交通運輸適應生態規律、服務于生態系統。
“生態交通”的本質是“交通的生態化”,其按照生態原理規劃、建設和管理,旨在減少交通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提高運輸效率和質量,同時兼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交通需求[11]。
目前,學術界分別研究智慧交通、生態文明的成果比較多,但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探討的成果則不多見。針對智慧交通的研究重點集中于概念內涵、體系框架、技術運用等方面,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尚未深刻認識到智慧交通建設要由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發展。其次,對交通運輸中的生態文明因素關注度不夠,尤其是智慧交通建設中缺乏綠色生態和綠色生產方面的研究。
智慧交通是交通運輸信息化的高級階段,傳承了傳感、信息和通信等先進技術在道路交通方面的深度應用,強調對海量數據信息的整理、融合、挖掘和表達[12]。目前,我國城市智慧交通建設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如上海建成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發布、管控系統,實現覆蓋中心城區范圍的SCATS 自適應信號控制系統;南京建成智能云交通誘導服務系統,為道路使用者提供最優路徑引導信息和各類實時交通幫助信息服務;廈門通過檢測設備、視頻巡邏等多種渠道采集道路交通信息,建成智能交通指揮控制中心。
當前,智慧交通建設走在交通行業發展的前列,科技引領成為智慧交通發展的主旋律,互聯網技術與交通運輸行業進行深度融合,促進了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提升,減少了環境污染。
第一,“互聯網+”在鐵路、公路、民航的一體化融合發展。“互聯網+”將促進交通、產業、空間三者創新融合發展,并開放未來城市非涉密數據、鼓勵挖掘大數據背后的潛在價值、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服務水平。
第二,新興技術突破成為關鍵。智慧交通的實現以智能技術發展為載體,蘊含感知層、通訊層、平臺層及應用層四個關鍵技術層次。隨著智慧交通信號技術、處理技術的成熟,平臺層技術與應用層技術將被廣泛應用,感知層技術、通訊層技術成為下一步智慧交通突破的關鍵。
第三,參與主體多元化。政府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智慧交通建設,各種互聯網企業將積極投身于智慧交通建設,公眾也將成為智慧交通的重要參與者,政府、互聯網企業、運營商、公眾等使智慧交通建設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
我們從智慧交通基礎信息建設、公共交通智慧化服務和智慧交通管理三方面歸納出京津冀智慧交通發展現狀,如表1 所示。

表1 京津冀智慧交通發展現狀
1.智慧交通規劃的生態因素考慮不足。當前,京津冀三地分別出臺了關于十三五時期的智慧交通發展規劃,其中部分涉及到京津冀系統互聯互通方面的規劃,但并沒有進一步跟進措施來確保三地“生態交通規劃”的制訂和實施。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京津冀智慧交通規劃的制定卻未能給予生態環境以充分的重視,區域運輸功能過度集中于北京,京津冀地區由交通污染所引發的霧霾現象仍然存在[13]。
2.生態文明建設中信息孤島化。交通運輸具有屬地化管理的特點,部門利益化現象和數據保護主義突出等因素使得政府部門在交通環境監管領域產生信息孤島化現象。信息孤島化不僅存在于三地行政區域之間,還存在三地內部交通行業管理以及交通秩序管理的不同部門之間,嚴重阻礙著京津冀交通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和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表現為交通資源重復建設與浪費、行政成本居高不下[14]。
3.交通環境污染所引發的生態問題。京津冀區域貨運倉儲物流需求大,運輸車輛、起重車等機械燃料質量差,排出尾氣中含有由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化學物質組成的有機細顆粒,污染嚴重。據統計,京津冀地區在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20 個城市中占13 個,區域達標率不足50%。三地交通污染排放標準亦不統一,有些在北京達不到環保標準的運輸作業卻可以在天津、河北兩個地區合法合規地作業、排污,加劇交通環境流動污染。
4.社會對基于生態文明的智慧交通建設認知不夠。長久以來,京津冀三地存在不平等的政治經濟地位,行政區域割裂嚴重,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不夠,人們對智慧交通建設的認知水平亦有限,單純認為智慧交通就是幫助獲取交通道路信息、提供交通管制等,尚未深刻認識三地建立統一“大交通”的重要性以及智慧交通建設對于推進生態文明進程的重要意義。
基于上文分析,我們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針對京津冀智慧交通與生態建設的相關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如下。
制定實施京津冀三地智慧交通協同發展規劃,首先要引進先進的區域規劃理念,在智慧交通建設中做好生態規劃,把開展生態公路建設、生態道路運輸等生態交通工程建設(見表2)納入京津冀智慧交通規劃發展之中。其次要打破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所導致的行政壁壘,建立統一有效的智慧交通規劃協同組織,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制定事前調研、事中監督和事后評估機制。

表2 生態交通工程項目表
大數據技術注重對相關關系的探索和對事物發展趨勢的預測,能夠為政府的宏觀決策提供支持。通過在京津冀交通能耗統計監測領域建立大數據平臺,使智慧交通建設的各個職能部門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加強車輛能耗排放統計監測相關的基礎設施設備建設。細化京津冀交通大數據行業標準規范,建立三地統一的數據存儲標準,便于數據共享及利用,降低三地數據融合成本。創新交通環境監測的體制機制,設計符合京津冀區域實際情況的能耗統計監測工作機制,建立交通環境污染統一預警會商和應急聯動機制。
能源終端消費環節電能替代散燒煤、燃油,交通電氣化即將成為未來能源轉型的主攻方向,因此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依靠“互聯網+”等科技創新驅動,實現智慧路網與清潔能源深度融合。依托國家電網構建的智慧出行、智慧充電和儲能云三大服務平臺,將公共充電樁建設納入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加強技術創新,科學循環處理新能源車報廢的動力電池,延伸新能源車產業發展。
以政府投資為先導,建立三地跨區域統籌性融資平臺,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的參與,發揮市場力量,促進政府功能與市場力量結合的良性協作。健全智慧交通建設中公眾參與機制,利用新聞媒體、網站、微信等媒介做好宣傳工作,讓智慧交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深入人心。
當前,京津冀智慧交通建設水平層次不齊,北京和天津已具備了發展智慧交通的實力,河北省取得一些有助智慧交通發展的物質基礎。智慧交通中的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有驅動作用,而生態文明理念對智慧交通建設有引領作用,因此,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智慧交通建設的各環節與全過程,成為價值觀導向,以“軟件”和“硬件”相結合共同推動京津冀區域交通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