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雙初


這些年每逢休假,我都堅持去外地走一趟,如修必修課般去遠方,去陌生的城市或風景區。前幾年,我去了廣西、江西的一些景點,還去了安徽、福建的一些城市與村落,三五友人成行,每次都很開心。
今年上級休假的文件一下發,我就開始做功課,希望原班人馬一起行動。本打算去青海湖和敦煌,由于費用高,有的人打起了退堂鼓,說劃不來,是不是別選擇在這樣的旅游黃金期去那兒或改變一下去的地點,有的臨時有事,有的要陪孩子搞校外輔導,有的要陪父母過生日,等等。他們的“背信棄義”使得我這個做出行方案的人成了“孤家寡人”,獨立組團去青海湖、敦煌的事泡了湯。
我們家內部也沒有統一步調,往年妻子、兒子大多不離左右,今年他們都不能去。兒子臨近研究生畢業,學業特別忙,要趕做的實驗尤其多。妻子的店里剛接了一個大單,客戶催得急,不加班根本完不成任務,她實在脫不開身。外出旅行,我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
盡管如此,我旅行的欲望依然強烈。這時,我獲悉有幾個家庭組團去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一了解還能加人進去,他們已有17人,加我18人,男女搭配正好。于是,我毫不猶豫地投奔了他們的隊伍。
我們坐飛機飛到了呼倫貝爾的海拉爾,開始了為期一周的旅行。
晚上住宿時,旅行社做的計劃是讓某一家子中的一位初中男生跟我一起住,也同他的父母提前溝通過了。或許是因為同我不熟悉,到正式住宿時,男孩子不樂意,堅持要同他的父母擠一間房。開始我很高興,獨住一間,好自在,不過是多承擔一個人的房費而已,這沒有什么關系的。但漸漸地,我有了落寞之感。每當入住時,人家都是一家子高高興興進入房間,我卻孤孤單單一個人,連個說話的對象都沒有。在室韋小鎮,賓館是木結構的房子,房與房之間一點也不隔音,隔壁夫妻倆說話的聲音我聽得清清楚楚。盡管是老夫老妻了, 沒有耳語呢喃,講的是生活瑣事,但我總覺得不是滋味,感覺自己像一名間諜似的。
呼倫貝爾草原的風光很美,特別對我們南方人而言很新鮮。每到一處,大家除了欣賞風景,便是照相。只要一照相,我就很孤獨,像一只離了群的大雁。他們都是一家一家去的,先是家庭成員互照,緊接著便會來一個合影。而我只能為大自然拍照,如果不請他們幫忙,他們哪有時間理我。
在旅行車上,我也同他們談笑風生,但笑過之后,往往很快歸于安靜。也不是同行的人不好,他們都是一些待人熱情的人,主要是我平時同他們的交情不多,有的只是客氣,尤其是許多家屬我是第一次見面,說話必須有所收斂,絕不能想到什么說什么,因此多數時候我是當聽眾或者看客。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所描繪的心情:“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想起前幾年每次旅行都是小城一家旅行社的譚總親自全程陪伴,不覺悵然。譚總已是六十多快七十歲的人了,退休前曾是文化部門的一位領導。他年長我許多,我們是忘年交,性格上很合得來,生活中我喊他譚老倌。譚老倌閱歷豐富,腦殼里裝滿了故事,尤其是對小城的政界歷史熟稔,一些人物逸事常被他娓娓道來。譚老倌為人開朗率真,也經常把自己的故事抖落出來。我們對他嬉笑怒罵,甚至冷嘲熱諷,他從不計較。隊伍中的唐老倌同樣是有趣之人,他雖與我同年,但因為這些年為工作操心過多,頭發脫得厲害,且經常倚老賣老,自稱唐爹,我們便叫他唐老倌。有時我干脆叫他唐禿頭,他既不在意,也拿我沒有辦法。唐老倌書讀得多,也讀得好,知道的天文地理、人文雅事多,又具有文藝天賦,身邊美女如云,故事當然不少。有了譚老倌和唐老倌在車上,我們的路途是不寂寞的。
但這一次他們都沒有在,旅途便少了種種味道。
人生長途,其實我們天天都在旅行,都有許多的旅伴。如何讓旅途有趣,找什么樣的人同行,很重要。
(摘自《益陽日報》? ?圖/包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