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城市的獨特價值與恒久魅力逐步彰顯于全球化、城市化、工業化浪潮中。現代城市作為現代性發展和人類征服改造自然的產物,在產生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和文明進步的同時,批量造就了千篇一律、個性全無而又文化價值遺失的城市樣態。習近平指出:“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背鞘朽l愁是城市的使命,是城市人的共鳴,更是城市發展的價值遵循。鄉愁之于城市,在城市化和現代化快速推進之下,越發呈現出現代性與后現代、以人為本與以物為本等發展理念之爭背景下的獨特價值遵循。當前,有關鄉愁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探討城鎮化進程中鄉村鄉愁,筆者嘗試就城市鄉愁情愫的傳承進行系統梳理與理論探討,希望對促進城市鄉愁的研究和建設有所裨益。
“人類最偉大的成就始終是她所締造的城市”[1]。城市社會在快速重建中引發的偉大變革,推動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也在“建設性摧毀”(大衛·哈維語)中將城市歷史建筑環境和文化價值破壞殆盡,直接導致具有人情味、凝聚力、社會傳承力的地方文明的遺失。鄉愁情愫的催生萌發是以現代城市及其城市化進程作為背景的。
作為人類文明的中心,城市由于其地位的重要性、發展的多元性、問題的復雜性,成為很多學者重點研究的對象。作為一種歷史現象,早期城市由于遠未達及一定的規模與功能,稱之為城邑似乎更加合理?,F代城市是經濟、文化、人口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是呈現出雅各布斯所說“有序的復雜性”的人和生產的聚集、交往、交換的結果?,F代化大工業生產以來,商品生產和資本增值成為資本全球化社會的主要經濟活動與目的,現代城市發展在突飛猛進中一路高歌,由此造就了發達的物質生產力、社會關系和財富積累,資本城市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所造成的生產力卻比過去世世代代總共造成的生產力還要大,還要多”[2]。然而,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一樣,資本城市的崛起是工業文明統攝農村文明、城市支配鄉村的必然結果。首先,“新型的工業社會可能創造史無前例的財物,但是,這是以犧牲基本的人類價值為代價的”[3]。城鄉分離后,城市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的獨立性得以釋放,資本城市對農村和土地的盤剝程度無以復加,自然成為生產和理性任意攫取的對象,并同時持續異化著主體人和社會關系。其次,城市與鄉村“對立鮮明地反映出個人屈從于分工、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并且每天都不斷地產生他們利益之間的對立”[4]?;诖?,馬克思提出用新世界觀、新歷史觀分析當代資本社會和城市問題,在肯定城市代表著先進生產力和社會關系的同時,批判資本社會生產體系異化成為背離人的需要的現實,提出堅持城鄉發展獨立性與差異性基礎上的和諧共生。
城市化即為城鎮化,具體是指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轉為非農業勞動、農業生產關系向非農業(商業)關系的改變與建立、傳統鄉村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轉變的過程,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5]。從表現形態來看,城市化具有豐富的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特點。自然關系屬性是指人與建筑物和生產生活資料的在城市的聚集,以及日新月異的城市化的空間拓展、城市規劃與資源整合等可觀感到的現實存在。社會關系屬性則是指城市不只是作為人與物的堆積空間,而是展現出豐富經濟社會發展圖景的文化心理狀態,表現為城市存在的合法性和人本關懷的價值遵循。馬克思科學分析、預見、批判指出,工業革命以來,歷次產業革命推動資本城市化不斷發展,這也是資本無限增殖而無視主體價值的過程,資本為實現無限增值而直接開創的世界歷史進程中,也為最終摧毀自身親手挖掘了埋葬自己的墳墓?!爸挥须S著大工業的發展才有可能消滅私有制”[6]。城市在資本創造的發達生產力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實現城鄉融合創造了積極條件,而人終將在城市化所造就的城鄉對立以及最終消滅城鄉對立的歷史進程中獲得全面自由解放,那時資本邏輯在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全面占領終將被無情摒棄。
城市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日新月異,導致了對城市物質外觀的摧毀與重建,精神文化內核載體的消失進一步催生對“故鄉”情愫思念的城市鄉愁。海德格爾說,“故鄉有著最本己的東西和最美好的東西”。費孝通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7]。城市鄉愁中深涵的故鄉情節與時間空間快速發展及由此衍生的復雜社會關系密切相關。“人們普遍同意,空間和時間是社會構造物”[8]?,F代城市空間中,人們習慣于快餐式、消費社會的淺層文化,滿足于現代網絡科技和交往方式的單一化。一種關乎現代性與后現代交織的時代特點,將故鄉與時間空間的精神屬性鮮明展現。現代性“賦予時間和歷史優先性,而后現代主義則表達了地理學和空間性的恢復”[9]。人們在現代時間空間和文化價值糾結中扭曲,身體和精神迫切需要安定,富有濃情詩意、飽含地方特色的故鄉以及由此孕育的鄉愁情懷,成為文化和心靈的歸宿?!霸诂F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已經開始拋離鄉土社會”[10]。這種“拋離”已然超出城鄉主體能夠承受的社會界限。哈維、卡斯特爾等人指出,故鄉、“地方”身份和意義正日益喪失,在資本同質化發展趨勢加快所導致的民族感、認同感逐漸消解的過程中,對故鄉、“地方”本真性的探尋,由于其隱匿于資本發展的洪流,顯得更加任重道遠。
規模巨大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下,對有回憶、有特色、有希望的城市故鄉的重建,藉以有效承載培育城市鄉愁,是中國城市化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城市鄉愁是城市以自己獨特方式維持社會秩序穩定與和諧的心靈歸宿,是城市快速發展背景下對城市物質文化追憶與懷念的獨特表達。
習近平總書記說:“鄉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離開了這個地方會想念這個地方?!编l愁是文化情愫的表達與寄托,是維系社會穩定和諧的精神紐帶,也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傳統與現代和諧發展的哲學之思。鄉愁不僅僅是鄉村鄉愁,城市鄉愁也應當成為我們思考和追問的時代命題??梢哉f,鄉村鄉愁是見山見水見鄉土的濃厚情節,需要我們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以城鄉融合實現鄉村的生態、經濟、鄉民的可持續發展。而城市鄉愁就是見物見文見傳承,以歷史建筑和城市外觀風貌為物質載體,在城市文化風味和人文情懷關照下,對歷史變遷的見證和文化基因的傳承?!俺鞘芯褪侨祟愇拿鞯拿鞔_產物。人類所有的成就和失敗,都微縮進它的物質和社會結構——物質上的體現是建筑,而在文化上則體現了它的社會生活”[11]。隨著凝結歷史人文獨特價值的歷史建筑、街區在城市改造中被破壞損毀,孕育豐富個性文化的土壤流失,城市鄉愁日益成為城市生活記憶與歸宿的迫切選擇。
城市鄉愁的物質載體是指,城市首先是城市建筑,或者是歷史文化遺產,是通過保留傳承城市記憶、彰顯城市個性與獨特文化的文化聚合體。城市建筑即城市的身體,直接表現出人類的宇宙觀和價值觀。譬如說北京四方中正的歷史老城,是古都帝王之城和合精神及追求政治秩序安平和穩的映照,而蘇州小橋流水、白墻黛瓦、人家盡枕河的城市風格,則表達出富甲江南寧靜安詳的禮治秩序和城市追求?!俺鞘兄械慕ㄖ?、紀念碑、檔案館和公共機構都凝集了社會文化遺產,是傳承標準的試金石,通過它們,人類的遺產得以代代相傳”[12]。城市化建設應當首先保護提升城市風貌與記憶的歷史文化古跡和遺存,實現從城市建筑到環境格局和空間一體化的全面內涵式保護。列斐伏爾說,城市特有的建筑環境一方面被摧毀殆盡,另一方面由于其被深刻地烙上了階級特權和統治關系的印記,那些我們曾經知道的和想象過的城市正在快速消失且不可復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彼官e格勒說,“一切偉大的文化都是市鎮文化”[13]。城市鄉愁的文化內核是指文化是城市的核心,“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集,……它不單是權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歸極”[14]。開發城市人文內涵,活化利用城市遺存的文化品質,能夠提供充滿地方文化魅力的公共空間和人居環境,實現經濟與文化追求的雙贏。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這一城市根脈,應當禁拆城市重要建筑遺存,從中尋求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并生發時代精神的態度與行動。
城市化建設中對城市鄉愁的回歸與重視,展現出城市發展理念的根本轉變,折射出以人為本成為城市化核心目標的深層哲思,也是以人民為中心原則的遵循和對“人的城鎮化”戰略的細化?!俺鞘惺侨藙撛斓?,城市給人最精彩的感覺應該是‘起源于藝術,發展于需求’”[15]。豐富和發展人性是城市的根本目的,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有機互動,收獲幸福的城市才能回歸豐富人性、發展人的潛能。質言之,城市鄉愁是中國人重構心靈故鄉和精神家園的過程。自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以降,西方中世紀神學將人的本質異化為神的存在,近代啟蒙理性以人為中心的“大寫的人”時期,以及德國古典哲學對人存在與本質實現的追問,和后現代哲學法蘭克福學派開啟的啟蒙理性向人文理性的轉向、實現消解人類中心論進而探索“小寫的人”的意義旨歸,無不圍繞“人”作為研究中心并對其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進行宏大哲學反思。解決好人的問題,是人文城市收獲幸福的關鍵所在。
城市化作為影響深遠的重要社會變遷議題,注重這一進程中的文化歷史情懷和生態環境追求,以人本城市和幸福城市為指向,是“留住鄉愁”的重要保障和應有之義。
芒福德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有底蘊、有溫度、有成效的城市必須堅守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培育鄉愁。首先,重視發揮城市歷史文化遺存的重要作用。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應當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重保護求發展,以發展促保護。其次,重視發展特色文化和文化傳承。芒福德指出,文化質地是城市內在規定,是具有開放性和融合性的精神性文化磁體。特色鮮明的個性城市,是歷史文脈的延續,是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留住記憶”“記住鄉愁”的使命堅守。必須尊重傳統習俗等獨特生活方式,增強城市生命力和家國情懷,提升城市培育承載鄉愁的能力。再者,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雅各布斯說,“城市生活的中心價值就是公開性”[16]。加快建設和營造理性、公正、融合的交往主體際公共領域和公共文化重要而刻不容緩,這也是作為城市鄉愁與鄉村鄉愁的核心區別之處。
如果沒有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城市化進程和效果必將是舍本求末、竭澤而漁,可持續發展也將無從談起。城市和城市市民首先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城市最終的任務是促進人們自覺地參與宇宙和歷史的進程”[17]。城市生態環境是囊括城市生態建設多重要義的集合,其最終目標是滿足人及其自我實現的基本需要。一是以資源環境的有效承載力為基礎,科學規劃城市規模、積極把控人口上限、嚴格守好生態紅線,解決城市無序擴張產生的城鄉邊界模糊、熱島效應凸顯、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二是以資源要素的科學配置為方法,推動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合理格局。三是以歷史文化遺存的傳承保護為重點,打造個性鮮明、風格獨特的城市文化精品,不斷滿足城市主體的文化需求,維護開掘城市幸福感的源頭活水。應當辯證認識、理解、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挖掘城市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通過哲學辨析揭示其蘊含的文化精神,服務文化自信。
鄉村中國(費孝通語)如何處理好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如何留住記憶、留下鄉愁,是對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追問,也是對城市價值的考量。以城鎮化發展規律為基本遵循,以人居環境和民生福祉的根本提高,從城鎮化率到戶籍城鎮化率的核心關照,是“人的城鎮化”凸顯,是綠色、共享、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更高質量的城市化。城市化堅持有效提升城市品位,做到城鄉融合、產城融合、人物融合,才是建設城市鄉愁的核心要義。城鄉對立的消亡“正如消除資本家與雇傭工人間的對立不是空想一樣,消滅這種對立日益成為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實際要求”[18]。城市鄉村各具特色,城市創造了偉大的城市文明,鄉村則提供著廣泛的空間、勞動力和文化基礎保障,差異化的鄉村文明還是緩沖社會危機的重要方式。傳統與現代融合、城市與鄉村結合、代際關系的諧和,是真正實現“留住鄉愁”的關鍵。
城市化中還應該堅守城市治理,為文化歷史使命和城市鄉愁情懷培育提供持續動力。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彎道超車,日新月異。但是,我們不應該沉浸在一時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和歡聲笑語中,而應當未雨綢繆,高瞻遠矚,在戰略定位和戰術研判中明確城市化發展的方向,審視城市化進程中的結構性問題。遠至如何避免墜入拉美陷阱,如何避開類似日本發展中“失落的十年”,近到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對城市鄉愁具體內涵和培育路徑的深入探索,都是對城市化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成色的積極回應。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對城市鄉愁建設方向的目標指引。應當結合地方城市特色,因地制宜為城市治理“留住記憶”“留住鄉愁”。應當持續打造城市精神,守護城市之魂,構建城市“成長坐標”。應當充分調動政府、社會、市民多元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價值認同,建設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城市治理共同體,形成具有共同參與、靈魂支撐、生命活力的城市文化,實現以人為本的價值旨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