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如 意
(運城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山西 運城 044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1]在此前多個場合,習近平也多次提及思政課教學的理論性問題,這一系列的論斷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當前移動互聯網已經深度介入日常生活,深刻改變了高校師生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對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增加思政課教學的理論含金量,提升教學的學理性,對于最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中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已經達到了99.1%,中國已經徹底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與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時代性融合已成客觀現實和必然趨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意識形態灌輸的主渠道,其“理論”二字必不可少,但是在移動互聯網已經介入日常生活的今天,由于移動互聯網特有的信息傳播、呈現、獲取方式的影響,思政課的“理論”特性有淡化的危險,思政課教學在搭上技術發展的便車之時,面臨著新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使人們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利用智能終端和安裝其上的各種APP實現了隨時隨地瀏覽信息,信息獲取的便利程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與這種便利性相對應的是,人們瀏覽信息的節奏也在加快,頻繁地切換與各個信息載體之間,完整的、有深度的、重邏輯的信息不再受到閱讀者的青睞,“大量、零散、較簡潔、快餐式、條目式的海量符號語言與非符號語言信息”[2]經由不同的內容生產者的生產出現在人們的瀏覽序列里。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往往體量較小,經常以短新聞、短視頻、簡易圖表等形式出現,具有較低的理解門檻,很少對事物進行全面而嚴謹的反映,普遍缺乏內在的邏輯性、系統性。對于高校思政課的教育對象青年大學生來說,他們是天然的移動互聯網使用者,他們受這種碎片化信息的影響也相對更深。表現在思政課堂上,學生們對時事政治似乎都有所了解,但是這種了解不是寬廣的知識面,而是較多不成體系的知識片段,對事物的理解僅停留在表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呈現出認知事物時的“宏觀確定性”和“具象模糊性”。學生的這種特性對于思政課教學有利有弊,一方面教師可以更加輕松地與學生實現教學興趣點的對接,吸引學生注意。另一方面,如果教師教學的學理性不夠,與學生停留在同一個理解層次,不能夠更加系統性、理論性地延伸課堂教學,整堂課就會流于熱鬧的低層次互動,不能實現教育效果。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每隔幾年就會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互聯網技術誕生之初人們普遍認為其會帶來不同于傳統傳播時代的去中心化的效果,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來源和節點。事實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確實印證了人們的猜想,尤其移動互聯網技術誕生之后,資訊的生產和傳播門檻愈來愈低,大量所謂的“自媒體”應運而生,極大豐富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資源的總量。但是在經過初期的野蠻生長之后,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呈現出“再中心化”的趨勢。例如,在與思政課聯系緊密的社會熱點、時政要點信息的生產過程中,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要求對于時事新聞的報道要第一時間第一手,這導致對于熱點事情的關注往往是一哄而上,短時間內會產生大量同一主題的資訊,生產方式的低門檻又導致生產的資訊內容大同小異。與此同時在各種信息資訊的載體發展上,頭部集中趨勢明顯,少數幾個投滲透率較高的資訊類APP如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往往承擔了絕大部分資訊的分發工作。雖然這些APP聲稱對用戶進行個性化推薦,但是主要社會熱點的新聞、傳播聲量較大的“爆款”依舊是熱門推薦,占據著信息傳播的中心位置。因此,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人們信息的攝入有著明顯的“同質化”現象,表面上每個個體瀏覽的都是獨家深度解讀,實際上則是人手一則的時興“爆款”。這種信息的同質化對于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當教師和學生瀏覽的是同樣的信息,獲取的是同質化的解讀,如何結合思政課特有的理論體系講授出新聞背后的新聞,信息之內的信息,最終形成具有馬克思主義立場的結論。
對于上述移動互聯網背景下信息生產傳播的特點對思政課形成的挑戰,破解的關鍵在于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凸顯學理性。這種學理性的凸顯是對思政課課程屬性的回歸,是對理論教育的魅力的回歸,更是對成長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成長發展需要的回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學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這是對思政課課程屬性的精辟概括。政治性自不必說,體現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識形態屬性,確保教育的方向性問題,但政治性不等同于空喊口號生搬教條式的宣教,政治性的實現仍然需要借助于學理的邏輯來實現。思政課本身就是一門科學,它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課程的理論基石,形成建筑其上的完整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內在有著嚴謹的邏輯自恰和理論脈絡。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對思政課存在著天然的排斥,原因就在于一些教師不會用學理講政治,不善于用學理回答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政治問題,只是簡單照搬教材內容,宣講文件口號,形成了思政課在學生中只有政治性的刻板印象,沒有凸顯出課程的學理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從根本上講是要以理服人的。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道理講清楚講透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說服力的根本。”[3]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意識形態的斗爭日趨白熱化,高校思政課作為意識形態灌輸的主渠道、斗爭的主戰場,如果不能更好的凸顯學理性,以學理提升說服力,還停留在以政治講政治的層面,無疑不能承擔起歷史和人民賦予的使命。
高校思政課的學理性外在地表現于理論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相比于中小學的思想品德課或政治課,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強調“理論”特性,更加注重以完整的、系統的理論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武裝。馬克思曾經說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即是說理論教育只要能進行的徹底,能系統而邏輯嚴密將理論呈現出來,并不會因其外在形式的高門檻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事實上學理性正是理論教育的魅力來源,這種魅力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顯得愈加珍貴。當學生在便利信息條件下對教學內容具有一些碎片化的、一知半解認知的時候,誰能把背后的理論用嚴密的令人信服的邏輯講清楚,誰就能贏得學生。觀察各個大學的思政課我們可以發現,思政課既可能是一個學校抬頭率最低學生最不喜歡的課,也可以是最受學生歡迎的熱門網紅課,關鍵還是在于教師能否以學理的方式回應學生關切,展現理論的魅力,讓學生從中真正有所收獲,簡單重復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是不可能讓學生感受到理論的震撼力的。例如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的“深度中國”選修課聚焦當代中國理論與實踐的重大問題,通過專題授課的方式,從深刻的理論高度,前沿的學術角度確保了每堂課程的干貨滿滿,從而成為學校的“爆款”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關鍵課程,它不僅要灌輸給學生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幫助他們樹立四個自信,更要在學生精神世界的成長、思維方式的培養上給予養分。如前文所述,成長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認知方式已經深受這個時代信息生產傳播方式的影響。長期接受碎片化和同質化的信息會使學生容易形成較為簡單淺顯的理解事物的方式,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和辯證批判的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思政課簡單迎合學生的興趣偏好,教學過程偏重熱鬧有趣的新聞熱點互動,“把大量時間用于組織活躍課堂氛圍的活動,追求課堂的積極回應與熱鬧效應,對理論的講授蜻蜓點水、淺嘗輒止”[5],或者一味追求課堂金句,熱衷營造課堂雞湯,執著“小道理”忽略大智慧,就會導致教學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很難對學生知識、能力、思維方式的提高提供應有的幫助。“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6]一個民族是這樣,每一個要全面發展的個體亦是如此,理論、抽象的思維方式是學生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素質。只有從學術和理論的高度對教學內容進行把握,通過系統而富于邏輯的教學過程講清講透馬克思主義理論,回應社會的現實問題,才能在完成價值觀建立的同時滲透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思政課教學是否具有學理性關鍵還是在教師,教師的學術理論水平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學理高度。立足于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獨特性,思政課教師提高課堂的學理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
馬克思主義是思政課的理論底色。在思政課教學的內容體系中馬克思主義理論處于核心地位和基礎地位,不但為思政課提供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架構,更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傳道者,思政課教師必須全面、系統、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成果。首先要肯花功夫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從理論的源頭而不是第二手資料中去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還要熟稔國家歷代領導人的理論體系和重要講話的精神以及黨史上的重要文獻,從而全面的而不是零碎的,深刻的而不是表層的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注重科研對教學的支撐作用,以科研促進教學,在科研中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挖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最后要能夠系統的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展現出課堂的理論深度。例如在講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中的農民階級問題時,不單要講毛澤東對中國農民階級作用的認識,還要回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中,去理解經典作家對待農民階級的態度,以此作為對比才能更加突出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運用中的歷史作用,給學生呈現出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脈絡。
思政課的內容體系中除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及其中國化成果,還包括大量的哲學社會科學其他學科的理論,教學過程中這些非本學科的理論是否能夠透徹講解也影響著思政課學理性的彰顯。例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的供給側改革理論就是一個典型的具有經濟學色彩的理論,如果沒有基本的經濟學素養做支撐,很難真正給學生理順其中的邏輯。思政課教學內容中還有大量類似的哲學社會科學其他學科甚至自然科學的內容,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視野要廣”,在具備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專業知識外,及時拓展自己的學科視野。“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7]思政課教師不能躲在自己的圈子里打轉,要勤于并善于從哲學社會科學的相關學科中汲取相關知識,例如《綱要》課與歷史學、政治學,《基礎》課與哲學、倫理學,《概論》課與經濟學、政治學,《原理》課與西方哲學、中國哲學之間應該形成良性的交流和互動,實現思政課教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的有機銜接,最大程度地避免知識盲區。只有這樣才能將教學問題講透徹講清楚,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吸引力,提升課堂教學的學理性。
“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4]很多學生對思政課不感興趣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思政課教學沒有與他們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距離感。因此只有尋找到思政課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最大公約數,激活教學過程中主客體的共鳴,才能有機會展現教學的學理性。移動互聯網衍生的很多新興技術為思政課教師尋找教學共鳴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應該注意的是這種便利并不是天然的,它對教師使用新興技術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新興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應該是有機的而不是割裂的,新興技術的使用是教學的方式而不是教學的目的,不能為了使用而使用,要善于駕馭新興技術,進而彰顯理論運用的學理性。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首先要走進學生中去,熟悉他們的生活方式,熟悉他們使用移動互聯網的方式,通過移動互聯網及其衍生的新興技術準確把握學生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想,進而了解學生關注的網絡和現實世界的熱點,產生的困惑,找到教學過程可能產生共鳴之處。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有勇氣直面學生的困惑,運用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梳理問題的脈絡,結合使用新興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更加親和地展現解決問題的邏輯,給學生以令人信服的回答。最后,越是晦澀的理論越要鮮活地表達,思政課教師要學習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表達方式,用學生愛聽愛講的話語方式來詮釋理論,這并不妨礙理論的系統和嚴謹。只有這樣思政課的理論體系才是鮮活的而不是枯燥的,思政課的學理性才能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