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財經大學 長青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中國和中亞五國關系由來已久,并且中國是與中亞五國最早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之一。同時通過雙方的不懈努力,中國與中亞五國的政治關系和政治互信不斷增強,為雙方經貿合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亞五國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中國與這五個國家都建立有合作伙伴關系,“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中亞五國成為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倡議節點,為中亞五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機會。中亞五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勢條件優越,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潛力巨大,在“一帶一路”的建設框架下,中國將在以下三個領域與中亞五國開展合作:交通領域之間的合作,繼續不斷拓展區域內鐵路、公路的發展,同時加強航空、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利用中亞五國在農業技術、勞動力等方面的潛力,為中亞五國提供先進的技術,推動中國與中亞五國在農業方面的合作;中亞五國能源蘊藏豐富,中亞五國為中國提供了豐富的能源資源,促進了雙方在能源領域的合作。中國與中亞五國經貿合作潛力巨大,中亞五國雖然擁有豐富的資源,但是基礎設施落后,導致發展緩慢,而中國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資金,可以為中亞五國帶去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加強中亞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
中國和中亞五國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使雙方的合作規模不斷擴大,雙方的合作水平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經過雙方的不斷合作和互補。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經貿關系快速發展并且取得了重大成就。
新時期中國改革開放重大戰略的實施,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帶動了沿線國家尤其是中亞五國的經濟發展,促進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往來。中亞國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連接亞歐大陸的關鍵地帶,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把中亞國家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中,同時也結合了中亞國家特殊的發展優勢以及良好的發展前景,為雙方之間的互利共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和中亞國家建交以來,雙方貿易額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從建交初貿易額為4.6 億美元,到2018 年貿易額增長為400 億美元。從國別看,哈薩克斯坦是中國在中亞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2017 年為180 億美元,2018 年雙方貿易額為204.1 億美元,使中國成為哈薩克斯坦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場。土庫曼斯坦是中國的第二大合作伙伴,2017 年貿易額為69.5 億美元,2018 年中土貿易額為69.93 億美元。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2017 年貿易額分別為57.33 億美元、42.37 億美元、13.7 億美元,而2018 年貿易為58.85 億美元、35.33 億美元、13.76億美元。隨著中國和中亞國家貿易額的不斷增長,雙方合作勢頭良好,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雙方區域內交流合作明顯。今后,隨著中國和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越來越緊密,中亞國家積極與中國實施戰略對接,共同制定合作發展規劃,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下,中國與中亞國家開展互聯互通、基礎設施、油氣能源等領域大型的多邊經濟合作項目,同時中國企業積極采取“走出去”戰略,與中亞國家開展企業合作,雙方優勢互補,互惠互利,促進中國和中亞國家企業的合作共贏。
中亞五國地理位置優越,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為中亞五國與中國的能源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雙方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取得了巨大進展。
中亞國家作為世界重要的油氣資源生產國,也是重要的油氣資源出口國。中亞國家的石油主要分布在哈薩克斯坦,其作為中亞地區石油增長潛力最大的國家,2017 年原油產量為8 560 萬噸,出口超過7 000 萬噸;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儲量占世界比重為9.4%,出口量超過500 億立方米。“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是推動中國與中亞五國能源合作的最佳機會,但因為能源稟賦差異,中國從中亞各國進口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中國的石油進口主要來自于哈薩克斯坦,2017 年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石油669 億噸,占全部進口量的1.85%。天然氣主要從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進口,其中,土庫曼斯坦向中國出口天然氣254.9 億立方米,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出口為24.3 億立方米和4億立方米,占中國進口總量的48%。中亞地區因其豐富的油氣資源,與中國在石油貿易、油氣開采等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中亞國家為中國帶來了充足的礦產資源,彌補了中國的能源缺口,解決了中國的能源緊缺問題,同時中國為中亞國家帶來充足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為中亞國家更好地開發資源提供了機會。
1.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雙邊貿易總額。哈薩克斯坦是中國在中亞最大的貿易伙伴,哈薩克斯坦的GDP 一直居于中亞五國首位,已成為獨聯體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在2013 年中哈貿易額達到286億美元。
據哈薩克斯坦統計委員會最新統計,中國是哈薩克斯坦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2018 年1—9 月,哈薩克斯坦與中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82.2 億美元,與之前相比增加11.4%。其中,哈薩克斯坦對中國出口42.3 億美元,增加6.2%,占其出口總額的10.5%,下降2.4 個百分點。自中國進口額為40 億美元,增加17.3%,占其進口總額的28.4%,增加0.7 個百分點。
2.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的雙邊貿易總額。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是地理、文化和經濟上緊密相連的鄰國。自20 世紀90 年代初烏茲別克斯坦獨立以來,中烏關系發展迅速穩定。據中國海關統計,2016 年,中烏貿易額約36.16 億美元,比2015 年同期增長3.4%,其中,中國出口約20.9 億美元,下降9.91%,進口超過16.07 億美元,增長26.8%,中國貿易順差4.02 億美元。與2015 年相比,2016 年中國對烏茲別克斯坦的商品出口結構變化不大,主要是工業產品。其中,機械設備、電氣設備、塑料及其制品仍然占據烏克蘭出口商品前三位,出口額分別為4.86 億美元、3.17 億美元和1.52 億美元,均低于2015 年。隨著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經貿關系不斷發展,雙方出口的商品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包括鋼鐵產品、車輛及其零部件和化學纖維材料。
3.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的雙邊貿易總額。自1992 年1 月4 日雙方建交以來,兩國關系朝著積極、健康、穩步向前的方向發展,中國是塔吉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資來源國和第三大貿易伙伴。據統計,2017 年,雙邊貿易額13.70 億美元,同比下降21.9%,其中中方對塔吉克斯坦出口額為13.24 億美元,同比下降23.2%,自塔吉克斯坦進口額為4 670 萬美元,同比增長49.5%。2018 年1—11 月,雙邊貿易額13.58 億美元,同比增長13.3%,其中中方出口額12.88 億美元,同比增長11.2%,中方進口額0.70 億美元,同比增長70.7%。
4.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雙邊貿易總額。我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貿易額在2013 年為14.89 億美元。使我國成為吉爾吉斯斯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截至2018 年全年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貿易額為20.03 億美元,同比增長25%(2017 年全年中吉貿易額為15.98 億美元)。其中,吉爾吉斯斯坦從中國進口額為19.42 億美元,同比增長30%,吉爾吉斯斯坦向中國出口額為0.61 億美元,同比下降38%。
5.中國與土庫曼斯坦的雙邊貿易總額。土庫曼斯坦經濟增長穩定快速,外貿環境良好,是中國企業開拓中亞市場的首選國家。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8 年1—11 月,中土雙邊貿易額為76.51 億美元,同比增長19.9%。其中我方進口73.49 億美元,同比增長21.7%;出口3.02 億美元,同比下降12.4%。
隨著中國與中亞五國經貿合作力度的加大,雙方貿易總額不斷增長,經濟技術合作的不斷深化以及大中型雙邊項目的逐步實施,雙邊貿易規模會進一步擴大,貿易結構將持續得到優化,中國與中亞五國經貿合作的巨大潛力必將得到進一步發揮。
中國和中亞國家經濟貿易的不斷深化,使雙方的投資規模和合作領域不斷擴大。以哈薩克斯坦為例,2016 年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直接投資為19.6 億美元,2017 年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直接投資為21.4億美元,2018 年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直接投資為30億美元,投資比重最高且不斷上升。其中,中國企業對哈薩克斯坦的投資主要集中于石油勘探業、制造業、金融業、建筑業等行業,以及一些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對零售業、批發業等進行的投資。哈薩克斯坦在中國投資項目共333 個,實際利用外資約1.2 億美元,主要涉及物流運輸、化工、食品加工等領域。
中國和中亞五國雖然是重要的貿易伙伴,但交易的主要商品是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比重較低。中國對中亞五國出口商品為生活用品、服裝、鞋類等日用消費品以及機電、五金、化工等產品,截至2017 年中國對中亞國家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鞋靴、護腿和類似品及其零件、非針織或非鉤編的服裝以及機器、機械器具及零件,三者合計占中國對中亞地區國家出口額的37.1%,主要出口國家為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而中國自中亞國家進口商品為石油、天然氣、化工原料等能源和原材料產品,進口額為83.6 億美元,較2016 年增長17%,占中國自中亞國家進口額的57.5%。隨著雙方經貿關系的不斷深化,中國與中亞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增加,中國出口中亞國家的商品范圍廣泛,商品種類多,但由于中亞國家的一些發展上的限制,輕工業和制造業方面較為薄弱,中國出口商品多為生活用品以及機電類產品,使貿易商品附加值較低。
由于受產業結構的限制,中亞五國出口中國的商品主要為能源、礦產資源以及棉花等。其中,哈薩克斯坦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是礦產品,2017 年出口額為96.3 億美元,為哈薩克斯坦對中國出口的第一大類商品;吉爾吉斯斯坦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廢舊金屬,如鋁、鋼材、銅等資源性商品和原皮、羊毛、棉花等農副產品及其初級加工品,出口額為20.03 億美元;塔吉克斯坦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礦產品、鋁及其制品等產品13.2 億美元;烏茲別克斯坦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礦物燃料、礦物油、肥料等資源類產品等,出口額為35.59 億美元;土庫曼斯坦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有農產品、棉花、紡織品和輕工產品等,出口額為13.7 億美元。
近年來,隨著技術進步和監管不斷加強,中國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也在不斷提高,中國向中亞國家的出口商品從過去的以服裝鞋類和日用百貨為主逐步擴大到高科技產品以及機械制品等。
隨著中國與中亞五國經貿關系的發展,雙方貿易關系的重要性逐步提高,雙邊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中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使中國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資本輸出投資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下,我國與中亞五國積極建立貿易關系,促進雙邊貿易的發展,但是,中亞國家產業限制的原因,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主要集中于能源礦產資源領域,以哈薩克斯坦為例,2017 年,中國石油在哈薩克斯坦累計產油達到2.9 億噸,占哈薩克斯坦原油產量1/4 以上,這種合作模式對促進中亞國家經濟增長和保證中國能源資源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中亞國家積極與中國開展合作,發展雙邊貿易,簽署了相關合作協議,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推動中國汽車、服裝、電子等產業在中亞國家進行投資,但由于中亞國家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市場投資環境差等因素能源礦產開采在中國和中亞國家合作中占據主要地位的情況并未改變。
中亞國家獨立以來,克服了很多困難,保持了國家的基本穩定,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但是,非傳統安全中的一些因素和政治風險、周邊戰亂威脅等傳統安全因素對穩定構成的挑戰仍然是中亞地區主要的安全問題。雖然中亞地區初步找到了一個適合自身國情的治理模式,但使這種治理模式還不太成熟,垂直的國家行政管理模式使權力過分集中于總統個人,造成經濟體制中心比較脆弱;中亞國家在經濟轉型方面是失敗的,造成大量失業人口和貧困,成為不安定因素。貧富的兩極分化和地區的發展差異造成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失衡;再加上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問題的發展,為境外極端組織的滲透提供了機會,同時,由于中亞國家農村地區經濟落后,失業人口、大量貧困人口為極端主義的擴散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目前中國和中亞多家的雙邊貿易中,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規模是不均衡的,截至2018 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貿易額為204.1 億美元,與吉爾吉斯斯坦貿易額為54.85 億美元,塔吉克斯坦貿易額為13.76 億美元,烏茲別克斯坦貿易額為35.33 億美元,土庫曼斯坦貿易額為69.96 億美元。在雙邊貿易總額中哈薩克斯塔、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所占比重最高,哈薩克斯坦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而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所占份額較少。同時,中國主要向中亞國家出口生活用品、服裝等一般類普通消費商品以及一些高新技術產品,商品種類較為廣泛,而中亞國家恰好相反,由于產業內限制,向中國出口產品主要以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為主,貿易結構單一。
中國應探索與中亞國家交通設施建設的新格局,積極推動雙方在鐵路、公路方面的合作,為貨物的運送提供更加方便的條件。雙方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政策支持,能更好的為雙方貿易發展提供條件。加強雙方間的通信建設,推進中亞國家固話運營商和移動運營商的發展,增加網絡覆蓋率。修建海上、陸上油氣管道運輸線,形成完整的油氣產業鏈,為中國和中亞國家構筑新的能源戰略通道。
中亞各國正處于工業化初期,通過發展重工業進而建立基礎工業體系是實現工業化的必由之路。中國在鋼鐵、化工、非金屬制品等重工業行業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這些領域的大型企業應積極對中亞國家相關領域進行投資,帶動中亞國家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具有相關工業之間的發展;中國要擴大對中亞國家的投資,使中亞國家有效發揮在能源礦產資源方面的優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推動中亞國家產業結構升級,拉動就業,同時有利于促進中國工業企業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優化中亞國家工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中國先進工業技術,促進本國工業發展。啟動關于工業領域之間的技術合作項目,發揮雙方工業優勢,促進工業間的合作交流。
中國與中亞的發展優勢互補性越來越強,在能源合作特別是在可再生能源合作方面潛力巨大。可再生能源是中亞國家較有前景的行業之一,也是目前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的主要部分。雙方應開展在水能、太陽能、風能領域的合作,中國應對中亞國家可再生資源的發展提供技術以及資金支持,幫助中亞國家建立水電站、太陽能發電站以及風力發電站;中亞國家應該建立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出臺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專門法,制定完整的發展戰略;中國企業可利用中亞國家優惠政策,開發關于專門針對可再生能源領域工業園區;中國應加強與中亞國家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的合作,尤其是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領域,為雙方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培養先進人才;建立專門的信息平臺,開展一些關于可再生能源的交易會、專題研討會等。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西部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中國與中亞國家應加強雙方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建設公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以及電子商務、網絡等信息基礎建設。中國應發揮西部地區的地理位置優勢,以新疆為例,建立自由貿易園區、保稅區等,建立新疆與中亞國家經濟圈。在西部地區設立對口綜合工業園區,同時通過加快體制和政策創新,擴充出口加工區功能,吸引國際研發機構進入出口加工區,進行研發、試制、加工、出口等生產經營。利用西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增加出口加工區倉儲企業的物流配送功能,可以加快西部出口加工區的物資周轉速度、降低企業的物流成本。積極利用上合組織銀聯體平臺,推動西部地區企業與中亞國家銀行間的合作,開展貿易投資活動,深化雙方企業間的經貿合作。
中國在推動與中亞國家合作項目開展的同時,為保持發展資金的可持續性,拓寬資金融資渠道,應當加強與上合組織銀聯體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合組織融資體系,為中亞國家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推動雙方貿易合作長遠發展。積極促進中亞國家股權融資市場的發展,調動當地的儲蓄和私人部門的參與,為中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長期的穩定資金支持。在“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框架下,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共同融資,為中亞國家提供資金支持。進一步加強和國際金融機構、發達國家、國際金融中心及其他伙伴的合作,為中亞地區提供更多投融資支持。中亞國家應該積極發展本國優勢產業,吸引私人資本和外資對優勢產業的投資。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下,中亞國家作為重要的發展樞紐,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伙伴,本著促進雙方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態度,使中國與中亞五國發展越來越緊密。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我國將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的結合起來,形成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我國與中亞五國互補性極強,合作潛力巨大。我國和中亞五國貿易不斷擴大,我國為中亞五國提供短缺的資金和技術,同時中亞五國為我國輸出本國豐富的能源資源,緩解我國的能源危機。隨著雙方關系的不斷發展,在上合組織機制的監督下,在青島峰會賦予的新上海精神的促進下,我國加強和中亞五國的合作,共同繁榮,促進雙方互利共贏。目前,向西看、向西開放,正成為我國對外合作的新重點和新亮點,也是我國未來的長期發展戰略。和中亞五國的互聯互通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巨大意義,公路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的發展使我國和中亞地區聯系越來越緊密,對雙方經濟貿易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2013 年以來,隨著我國與中亞國家在經貿、金融、投資等領域合作不斷擴大,經濟合作內容越來越豐富,雙方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呈現加速發展趨勢,合作范圍的不斷拓寬,雙方逐漸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今后,中國和中亞國家在合作基礎不斷牢固的前提下,中國積極推動本國富裕產能“走出去”,為中亞國家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推動中亞國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化進程,全面提高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水平,互利互惠,合作共贏,使雙方的經貿關系產生質的飛躍,我國將會與中亞國家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同時雙方合作水平將邁上更高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