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蕾
教學對象:高一學生
指導教師:魯子問(教育部《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
李陸桂(廣西桂林市高中英語教研員)
陳新忠(北京市高中英語教研員)
陳元寶(山東省高中英語教研員)
王志強(山東省煙臺市高中英語教研員)
本堂課教學內容是外研版高中《英語》Module 2 Explore English Project,要求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內容完成任務。
Project課的定位是讓學生去做事,即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對單元所學內容進行整合,通過收集數據和材料,完成項目并匯報結果。本單元的Project要求學生走進城市,發現城市中的翻譯錯誤并改正,在此過程中培養和發展他們的語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初步設計是讓學生利用周末去城市各處收集和拍攝存在翻譯錯誤的指示牌,然后在課堂上對錯誤進行分類和修改,課程結束后走進校園,為校園設計和翻譯指示牌。針對這個設計,陳新忠老師說,在Project課堂中,教師一定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去做事。在這個過程中,課前工作是大量且重要的,這樣課堂生成才能水到渠成。李陸貴老師提出,可以考慮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讓課堂更生動,使學生愿意參與課堂。
在利用教材的基礎上,教師應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翻譯錯誤產生的原因,培養他們正確歸因的意識和能力,引導他們反思自己對于英語學習的態度和方法,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并能夠在生活中應用所學,承擔社會責任。
此次公開課是借班上課,教學對象是江西省南昌豫章中學的學生,他們剛剛結束高一年級的學習,基本熟悉了高中階段的學習節奏,具備了一定的英語學習基礎,且學習態度端正,思維活躍,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并掌握了基礎性的學習策略,可以在教師和同伴的啟發和幫助下,運用已有語言知識完成課堂活動。
本單元主題為Explore English,如果讓學生在這個主題下探究翻譯錯誤的原因,難免太過于寬泛。所以本堂課從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修改生活中的代表性翻譯錯誤,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幫助南昌國際馬拉松賽翻譯標語。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場景的構建力求真實,以讓學生在用中學、在學中用,真正實現英語的語用功能。
整堂課設計應重點突出思辨性,幫助和引導學生克服語言障礙,充分凸顯語言的工具性。因此,課堂活動設計的問題切入點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正確歸因的意識和能力。
本堂課結束后,學生能夠:
1.通過課前收集和課堂活動,探討翻譯錯誤背后的原因。
2.通過閱讀材料,歸納并說出字字對譯存在的問題和使用的場合。
1.就機器翻譯能否代替英語學習發表觀點。
2.通過問題探究,辯證地看待翻譯和英語學習的觀點。
1.認識到得體語用的重要性。
2.辯證地看待字字對譯、AI翻譯。
3.通過批判性思考和小組討論,思考學習英語的動機。
引導學生探討翻譯錯誤背后的原因,并反思自己的英語學習動機。
讓學生辯證地看待早期的字字對譯和現階段的AI翻譯。
課前,學生收集翻譯錯誤,并通過小組活動、查閱資料等手段,嘗試修改,找出正確的翻譯方式。
1.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網絡、生活中至少收集4處翻譯錯誤。
2.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將錯誤改正過來。
3.要求學生在翼課網平臺上做題,并通過閱讀材料,初步了解人們從英語學習中收獲了什么。
4.通過作業了解學生對于閱讀材料的理解情況,并針對個別薄弱點提供必要的指導。
【設計說明】利用翼課網向學生推送閱讀理解,讓他們了解語言學習的魅力,并分享自己的語言學習經歷。利用作業完成情況,掌握學生對于閱讀材料的理解程度。
Step 1:導入和展示
1.教師由“滅煙臺”的翻譯錯誤導入,讓學生在放松的同時,認識到翻譯錯誤引起的誤會。
2.教師展示學生收集的有代表性的翻譯錯誤,并邀請他們展示修改后的翻譯。
3.學生展示后,邀請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評價,簡要說明修改后的翻譯好在哪里。
【設計說明】通過學生展示作業成果,同時嘗試評價他人的作業成果,培養論據意識。
Step 2:分析和研究
1.讓學生展開小組活動,討論翻譯錯誤的原因。
2.讓學生閱讀關于字字對譯的文章,并回答問題。
(1)What are the problems with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2)On what condition might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be adopted?
(3)Why is“at thousand times to die”a better translation than“die nine times”?
【設計說明】為學生補充字字對譯的相關內容,讓他們辯證地看待字字對譯,并能夠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深刻理解和認識字字對譯。
Step 3:解決和反思
1.讓學生觀看視頻。視頻介紹了一款新型的便攜式翻譯器,該機器能夠實現即時、精準的翻譯。
2.教師邀請學生討論“外國人是否應該學中文?”(這也是視頻中男士對女士的一個提問。)
3.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并投票:既然機器翻譯已經如此完美,人們還有學英語的必要性嗎?
4.讓學生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為什么學英語是必要的/不必要的?教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引導他們認識到語言學習不只是為了通過考試,更是為了豐富知識,開闊眼界。
【設計說明】讓學生觀看視頻,了解機器翻譯給人們帶來的便利。然后通過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反思英語學習的必要性及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實現本堂課的育人目標。另外,教師利用翼課網的投票功能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從而在提問時有的放矢。
Step 4:布置作業
南昌國際馬拉松賽開幕在即,作為南昌國際馬拉松賽的志愿者,請你走上南昌街頭,發現并改正公共標志的翻譯錯誤,從而為南昌國際馬拉松賽貢獻自己的力量。
【設計說明】學以致用,鼓勵學生承擔社會責任,實現育人目標。
一堂課的意義與價值可以有很多種,歸根結底都必須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一堂課的教法有很多種,歸根結底都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為他們“量體裁衣”;學生的水平千差萬別,歸根結底要讓每一個學生思想閃耀。課后,教師對本堂課教學進行了反思,內容如下:
本堂課從實際生活中的翻譯錯誤入手,讓學生發現、探究、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學英語。
字字對譯和AI翻譯是翻譯發展史上的兩個重要階段。隨著AI技術的發展,便攜式翻譯器、手機APP等翻譯工具應運而生。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是否有必要學習英語成為學生要思考的問題。換句話說,本堂課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語言學習態度,為他們繼續英語學習作鋪墊。
除了這個問題外,整堂課所探討和研究的其他問題也都具有現實意義,符合學生的認知,貼近他們的實際生活,有思考價值,不僅能讓他們有抓手、有話說,也能讓他們充分開動腦筋,辯證地看待問題。
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步步深入,不斷激發其探究欲和思考欲。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通過創設真實場景,把Explore English話題落實到學生接得到、有得說的小問題上。同時,本堂課的問題大多是開放性問題,師生在一問一答中碰撞思想,用英語表意、用英語思辨。
課前活動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課前,教師提供給學生典型的翻譯錯誤,先讓他們自己查閱資料進行翻譯,然后對他們的翻譯進行一對一糾正和指導。同時,推送關于語言學習的必要性的文章,并利用翼課網推送問題,收集作業數據,從而對每一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的把握。
在課堂上,教師則跟學生一起探究翻譯錯誤產生的原因、機器翻譯和AI翻譯的發展,并對人們是否要學英語展開討論。這些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重視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課后,教師讓學生走進城市,為南昌國際馬拉松賽提供正確的標語翻譯。這樣的設計也是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考量。這樣學生能夠將課堂所學、所感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從而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樹立社會責任感。
本堂公開課作為“第十六屆中學骨干英語教師新課程教學高級研修班”的示范課,全程借助翼課網。在課前,通過翼課網向學生布置作業、推送閱讀材料和相應的習題,教師可以及時掌握他們課前的準備情況,這對于一堂需要學生在前期大量自主探究的Project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在課堂上,翼課網及時統計和上傳學生的投票情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率,避免了他們因懶于思考而不參與課堂的情況。
此外,開放性問題的設置和小組活動的開展,使得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交流思想,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相關鏈接
點 評
常玉梅(山西省高中英語教研員)
叢蕾老師的這堂課有如下亮點:
第一,在導入部分,針對學生的突發狀況,應變巧妙、及時,非常值得肯定與學習。第二,整個課堂的活動設計讓學生接得到。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符合他們認知水平和能力的活動,將他們的潛能和知識有效激活。第三,整堂課師生交流自然。在課堂上,教師設問恰當,學生回答準確,課堂交流自然,讓人感到舒服。第四,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在有效時間內呈現學生的討論結果,簡單、高效,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總之,這堂課有活力,有動力,更有發散力,是一堂多媒體輔助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