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虹
標題是文章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一篇文章的點睛之筆。從標題中不僅能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能預測文章的主題和大致框架,還能獲取更多的文本隱含信息,為正文的深入閱讀確定正確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能激發學生參與自主閱讀的激情與欲望(黃海麗 2013)。近年來,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表明,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語篇標題的導向作用,僅停留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語言運用的層面,忽視了對學生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的教師甚至忽略標題,直接從正文開始講解語篇材料,這必然會對學生的閱讀習慣產生不利影響。縱觀近幾年的中考英語試題,閱讀板塊加大了對語篇的整體考查,如對語篇標題和段落大意的綜合歸納。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和處理文本時,從標題把握文章的主線促成文本的有效解讀與感悟尤為重要。下面擬從文章閱讀和寫作的角度,闡述標題與閱讀的關系,并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5 Thanksg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為例,從讀前、讀中及讀后三個環節探索標題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該文本是一篇介紹感恩節的說明文,全文從感恩節的文化和傳統食物兩個方面展開。文本中生詞、細節信息較多,介紹的食物制作步驟也較為復雜。另外,還有很多隱含信息需要挖掘。“課堂不是教學活動和任務的雜亂無章的堆積,它需要一條貫徹始終的線索”(葛文山 2012)。教師嘗試從讀前的導入環節到讀中的文本解讀,再到讀后的文本升華,均圍繞標題展開教學活動。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讀前環節,結合標題設計導入環節,借助上本堂課時的前一天是圣誕節的契機,引入文本的主題——感恩節。在讀中環節,圍繞標題設計多項任務,在引導學生理清文本表層信息的基礎上,再對標題進行深層解讀,以感受西方感恩節的文化內涵;同時,通過挖掘文本細節,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為讀后環節探知作者的寫作意圖奠定基礎。在讀后環節中,在學生對感恩節已有一定認識的前提下,引導他們聯想中國的傳統節日,實現從淺層閱讀到深層閱讀的跨越。
1.Yesterday was Christmas Day.Do you like Christmas Day?Let’s talk about it.
2.Show pictures and introduce some interesting festivals in western countries.Ask the students what western festivals they like best,when it is and what they eat on that special holidays.
3.Make a conclusion and introduce the topic—Thanksgiving Day in the United States.
因為本堂課教學時間剛好是在圣誕節后,所以在閱讀前和學生一起討論圣誕節,并讓他們對自己最喜愛的西方節日和特色食物進行自由交流,既激活了他們的背景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拉近了師生距離。有了本環節的鋪墊,學生較快地進入了學習狀態。
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之間互動的一種信息加工方式。預測技能的培養能夠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能夠更加有效地形成文本和閱讀者的互動過程。圍繞標題開展熱身活動后,讓學生打開思維,預測文本中將會涉及的內容,然后讓他們帶著好奇與激情主動投入閱讀中。
在該環節中,教師結合標題,利用PPT展示了感恩節大餐的圖片和文本中配有的火雞制作過程,設計了以下問題:
Look at these pictures,can you guess what will talk about in this passage?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本環節旨在通過標題和文本附有的生動圖片訓練學生進行預測的閱讀策略。無論預測結果準確與否,都能使學生更接近文本主題。與腦海中一片空白相比,帶著預測閱讀能使閱讀更有趣味性和目的性,從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王薔 2006)。對于感恩節的預測激活了學生對這一西方傳統節日的背景知識,也激發了他們主動參與文本閱讀的興趣和急于求證的閱讀欲望,并自然引出本堂課的主題,為之后的閱讀環節作好了鋪墊。
閱讀中,就文章而言,標題與文章的首段和末段關系最為密切。開頭要與標題相通,即“開門見山”或“落筆入題”,結尾要照應標題,即“卒章顯志”或“篇末點題”。正因英語語篇具有如此明顯的構成特征,所以在閱讀英語文章時,能夠通過讀標題了解文章內容。
課文是信息的載體,純粹以文本形式呈現的信息往往紛繁復雜,會增加學生記憶的負擔。教師可利用信息轉換形式,幫助學生把文本形式的閱讀內容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便于信息的保存和提取(邵寧寧 2012)。課例文本是一篇說明文,全文共有兩段,條理清晰,學生可從每段首句提取主要信息。文本第一段向讀者介紹了感恩節的文化。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以標題為基點,設計了一系列相關問題(見圖1),讓學生通過尋讀獲取并掌握基本信息,概括出這部分所講述的內容,鍛煉閱讀技巧。同時,也使學生在閱讀時驗證了自己的預測,使閱讀更有效。

圖1
在完成第一部分的幾個問題后,引導學生圍繞“感恩節”這一主題共同繪制思維導圖(見下頁圖2),訓練他們的發散、聚合等思維能力,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從而使其很好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該環節中,教師基于標題,利用思維導圖設計了如下任務:
From this part,we know that Thanksgiving is a very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the United States.Can you try to summarize this part by the key words?

圖2
教師把第一段的內容歸納為四個方面,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感恩節的文化背景。從圖2可以看出,每個分支由疑問詞構成,且每個疑問詞下配有相關單詞、短語。學生可通過各分支中的詞匯對文本進行再加工,概括出第一部分有關感恩節的幾大內容。通過圖文信息轉換,使學生將零散的內容整理為與主題相關的知識板塊,從整體上理解文本主題。
在處理文本最后一段的內容時,教師考慮到其信息比較零碎,不易于學生在閱讀時理清思路,故圍繞標題設計了一張制作火雞的食譜,要求他們基于文本相關信息,提煉出制作感恩節傳統食物——火雞的步驟。通過完成下表,學生梳理并歸納了文本信息,鞏固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了處理信息的能力。

The recipe for making turkey
在完成上表后,教師憑借食譜中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復述火雞的制作過程,并通過“小廚師——你來做我來猜”的游戲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加深其對步驟詞和相關動詞的記憶,做到活學活用。
接著,教師再次用思維導圖(見圖3)把整篇文章以標題為主線串聯起來,啟發學生關注該文本的寫作特點,幫助他們理解篇章結構。

圖3
最后,教師通過問題“Was your predic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lass right?”引導學生檢驗預測結果,首尾呼應。
在進行了足夠的語言輸入后,讀后活動以語言輸出為主。讀后輸出活動能夠檢驗學生的閱讀理解程度,培養其思維能力,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及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程瑜 2008)。在完成上述幾個方面的文本處理的過程中,一方面,詞匯的學習對學生的文本閱讀起到了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快速閱讀和細讀使學生獲得了文章的大意和具體的信息。在讀后環節中,教師嘗試再次挖掘標題,巧妙引入中國的傳統節日與食物,緊扣文本內容設計任務,將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統一起來,將文本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
語言輸出包括兩個方面:說和寫。教師設計了以下幾個開放性的討論任務,使學生從感恩節轉換到熟悉并感興趣的中國傳統節日,通過合作、互動和思維碰撞發表各自的觀點,相互學習、借鑒經驗、分享思維成果,為接下來的寫作環節作好鋪墊。
Discussion:
1.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special day in China?
2.What is the traditional food on that day?
3.Can you make this food?If you can,please talk about how to make it?
基于文本,教師以討論的內容為前提設計了一個鞏固練習,并提供相應的語言支持。
Mini-writing
Linda wants to spend a special holiday in China.Now you need to introduce a kind of food on special holidays to her.
Tips:
In China,people usually eat____________on____________.
It is always on____________.
(注:“春節”此類節日不確定日期可表述為between January and February)
At this time,people also remember/give thanks for____________.These days,most Chinese still celebrate this day by____________.
(1)I can’t make this food.But it is really_____(delicious,tasty...).I will...
(2)Here is one way to make____________.
First,____________.
Next,____________.
Then(After that),____________.
Finally,____________.
教師擺脫了傳統教學中討論后便結束課堂教學的做法,設計了讀后微型寫作任務。以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為題目,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促使其參與寫作任務。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和對所學文本進行加工和創造,能思路清晰地描述自己熟知的中國傳統節日。在活動結束后讓學生展示作品,教師點評,能夠使他們開闊視野、取長補短,還能從同伴那里學到更好的表達方式和語篇布局技巧,拓展思維能力。
標題是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時,要想達到與作者相通的閱讀效果,就必須在標題上下功夫。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重視標題、解析標題、勤于思考、積極閱讀的好習慣。同時,要優化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善于從標題中挖掘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