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麗
語法課程是獨立學院大一學生進校的開堂課程,學程短,但長期以來,受傳統課堂局限于語法知識點講解、缺乏鮮活的材料的影響,語法教學容易被學生忽視,教學效果差。如何激發學生對語法學習的興趣是獨立學院英語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下面將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究將新聞英語引入英語語法課堂,從而激發學生的英語語法學習興趣。
雖然獨立學院近年來錄取分數在提高,但是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對于英語語法知識的掌握相對薄弱。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制約學生英語學習的瓶頸不外乎兩個問題:語法知識薄弱和詞匯缺乏。學生普遍對于一些基本語法概念認識模糊,對語態、時態理解不夠準確;對于句子結構不能準確分析,而對于倒裝句、非謂語結構、虛擬語氣等稍微復雜的語法更是難以掌握。另外,大部分學生不能通過傳統的語法課堂解決自己的語法難題,也意識不到語法課堂的重要性,不愿意在語法學習上花費時間和精力,導致很難形成系統和完善的語法知識體系,從而影響了英語聽、說、讀、寫等課程的學習。
在獨立學院英語語法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的翻譯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口頭傳授語法規則,課后讓學生做語法練習題。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教師是中心,而學生只是圍繞教師展開學習活動,被動接受語法知識,很難發揮主觀能動性,久而久之,對語法學習失去興趣。同時,教師和學生之間也很難形成有效的交流和合作關系。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聽課效率低,學習動機弱,不能較好地掌握語法知識,很難對英語語言產生真正的認知和了解。
英語語法課堂教學材料單一,教學方式枯燥,教學效率低,是造成學生語法學習效果差的主要原因。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改變和創新,更新教學材料,豐富語言素材,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在英語語法課堂引入新聞英語是若干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新聞英語時效性強,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通過讓學生閱讀新聞,分析新聞文體的語法特征,可以促使他們把枯燥的語法知識鮮活地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
首先,基于語言輸入理論探討英語語法課堂引入新聞英語的可行性。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將語言學習過程分為輸入(閱讀、視聽)、吸收及操練(加工、記憶)、輸出(說、寫、譯)三個步驟。克拉申(Krashen 1988)將語言材料的輸入分為finely-tuned input和roughly-tuned input。他主張采用casting a net的方法,為學生提供大量相關知識點,讓他們沉浸在大量真實性“輸入”中潛移默化地獲得語言。在傳統英語語法課堂上,教學活動中主要的“語言輸入”來源是語法教材,語言上難以和時代同步,更難以覆蓋信息時代學生現實生活中豐富、廣泛的交際話題和內容。因此,教師應在使用教材的同時,適量補充學生期待而教材無法提供的內容和材料。新聞英語語言形式新穎、多樣化,話題貼近生活,語法特征典型,有利于學生鞏固語法知識。
其次,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探討英語語法教學加入新聞英語的可行性。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獲得的。建構主義教學原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教師只是對學生的意義構建起指導和促進作用(李慧玲 2007)。把新聞英語引入語法課堂,可讓學生通過自我設計報道英語新聞,然后由教師通過提問、點評、擴充的方式引導和促進他們自己去發現、分析和處理問題,從而提高其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
基于以上對教學理論的探討,教師可以進行以下嘗試。
課前十分鐘是英語課堂開始的關鍵部分。教師要在課堂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對于課堂的興趣和好奇心,這對整個課堂設計起著關鍵作用。在英語語法課堂一開始就可以讓學生用英語口頭播報新聞,并制作PPT,嘗試講解新聞中包含的句型、語法點。一方面有助于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語法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另一方面能調動全班學生學習語法的積極性,將語法學習從枯燥的規則學習轉為在鮮活的語言中學習。這將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法學習效率。
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大量閱讀英語新聞和其他書籍,既能讓他們積累大量的語言素材,又能幫助他們習得語法知識。新聞英語具有一般新聞的特點,如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等,因此學生可以通過新聞內容了解真實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及社會環境、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等。這不僅能夯實學生的語法知識,還能拓展他們的英語視野。
為了活躍英語語法課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征加入不同的課前“開胃菜”,比如,在學生分析新聞語法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對相關新聞話題進行評論,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個交流過程中,師生能實現有效的對話,學生也能鍛煉用規范的英語句型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學生通過體驗語法規則對于口語表達的指導,一方面能鍛煉語法應用能力,另一方面能提升語法學習興趣和動力,同時能培養語法課堂上師生的信任和默契。語法作為重要的語言規則,對指導學生的聽、說、讀、寫有著重要作用。
在傳統的語法課堂中,教師準備教學資料只限于語法教材和同類教材,知識往往比較陳舊,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準備教學材料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加入新聞英語材料,如新聞英語中的長句和標題,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還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以一堂非謂語結構的講解課為例:教師備課時可以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講解,但在知識拓展環節可以尋找熱點新聞里的句型和材料進行拓展。下面是教師摘抄的“流利說”閱讀APP分享的部分新聞:
For some in china,the Aim of travel is to create 15-second video
Perched on cliffs above river,Hongyadong is a stilt-house complex in mock-traditional style in the city of Chongqing.Its bars,restaurants and golden neon lights have been a popular draw since it was built in 2006.Last year the number of visitors surged.
The main reason,it seemed,was Hongyadong’s sudden popularity on a social-media APP,Douyin,which is used for sharing photographs and 15-second videos.
Uploading a picture or video from a photogenic spot to sites such as Douyin and Kuaishou is known in China as daka,meaning“punching the card”.The word is also used to refer to the practice of registering your presence at a location that has already become hot,such as Hongyadong.The aim is not to produce a well-crafted vedio or beautiful photograph,but simply to show that you have also been to the places that are popular.
A subculture has developed of young people who embrace daka as a lifestyle.So-called daka zu—“daka tribes”—can be found roaming chongqing and other cities,checking in at as many hot locations as possible within a single day.
The daka craze may have practical origins.China’s young urban professionals have little vacation time.So workers need to make the most of their limited leisure time.Douyin captures the mood with its slogan:“make every second count.”
在完成教材中的知識點講解后,教師將此篇新聞材料發給學生,然后布置如下任務:(1)閱讀新聞;(2)基于已經講解的非謂語結構的特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找出新聞中的非謂語結構,并標注出來;(3)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新聞的大意,同時在整理和歸納新聞材料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觀點,評論新聞。
教學后記:第一,這篇新聞的時效性很強,所以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非常高。第二,新聞說的是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所以學生容易讀懂,在這樣的氛圍里分析語言規則就不顯得枯燥了。第三,學生在分析語法規則的同時,完成了語言的輸入和輸出,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和表達,還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第四,引導學生思考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關心自己生活的城市,培養了對自己所在城市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教學實踐證明,將新聞英語引入英語語法課堂,教學效果佳。
綜上所述,獨立學院英語專業語法教學極其重要。教師在英語語法課堂中引入新聞英語,既有理論依據,又有教學實踐的驗證,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英語語法課堂引入新聞英語改變了傳統的英語語法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法知識的熱情和興趣,提升了他們的語法知識應用意識,提高了他們的語法學習效率,同時鍛煉了他們歸納和整理材料的能力,以及評價和思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