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姣
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及這些技能的綜合運用(教育部 2011)。由此可見,閱讀是英語學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交流和獲取信息的一種重要手段。自2001年英語被《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列為小學課程必修課以來,小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定位為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及良好英語閱讀習慣的養成。在傳統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處于被忽視的狀態。在課堂上,教師實施整齊劃一的“同步教學”,學生被要求跟著教師的步伐日復一日地進行機械學習。在這樣的情形下,學生的發展與進步只能是橫向知識上的積累,而不是縱向深度上的發展。另外,小學英語閱讀課堂一直以知識講授、技能訓練、模式化操練為主,忽視了學生的個性,挫傷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影響了他們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針對以上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現狀,下面從同伴教學的角度出發,探究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運用同伴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閱讀能力的策略。
同伴教學是指同班學生圍繞課堂教學主題,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在教師的指導下,呈現兩人、多人或者全班進行的互學互教、互相鼓勵、共同受益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朱麗娜、董靜 2018)。
同伴教學應用于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具有一定的優越性。首先,同伴教學加強了學生信息的輸入和輸出。當施教者與受教者處于相同認知水平時,施教者會本能地根據自身的學習經驗判斷所教授材料內容的難易,同時選擇受教者可以接受的語言進行教學。與此同時,施教者與受教者是一種平等協商、合作互助的關系,這有助于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其次,同伴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增強其學習自信。作為同伴教學的施教者,即一個學習過程的領導者,會變得更加自信、更有責任感。甚至對于“學困生”施教者,也會因得到重用、發現自身價值、受到尊重而改變形象,向更新、更健康的方向發展(鄢文亞2006)。而對于受教者,他們可以在一種相對平等、輕松的環境中學習,不必擔憂因錯誤而遭受嘲笑,導致不敢向他人請教。總之,同伴教學可以讓學生都參與課堂活動,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
要想使同伴教學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得到成功運用,需要合理、科學地分配小組,形成有效的同伴,并不斷優化其組合結構。有效同伴在教學中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它能夠促進學生相互施教、共同受益,也能夠檢驗他們對于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組合方式:一種是教師協調分組,另一種是學生自由分組。小學低年級學生自主意識較為薄弱,對相互施教和相互合作沒有什么概念,這時就要采用教師協調分組的方式。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及課堂中同伴小組之間的互動情況,不斷優化同伴分組,從而激發他們英語學習的興趣及自信。小學高年級學生對同伴教學比較熟悉,也有一定的自我判斷能力,可以自主選擇同伴。但是,教師不能完全放任其自由分組,而要做好監督和指導工作。當發現同伴分組不合理時,教師要進行協調,給學生提出建議,幫助其調整同伴分組,從而實現同伴結構最優化。無論運用何種方式進行同伴分組,都要遵循“組間異質、組內同質”的原則,這樣才能使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效果最大化。
閱讀材料是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基礎。只有當閱讀材料是合理的、學生能領會的、可以思考的,才能使學生深入學習和探究。維果茨基(Vygotsky)曾強調與能力強者共同學習的重要性。在同伴教學中,對于受教者,教授的材料可稍稍高于其能力,即在其“最近發展區”施教,從而使其受益?!白罱l展區”指的是兒童獨立解決問題時的實際水平與在成人指導下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共同解決問題時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李俏 2003)。在同伴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學習效果最大化,就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選擇合適的內容展開教學。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選擇的閱讀材料要面向全體學生,符合他們的認知發展水平。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除了要考慮整體情況,還要留給學生一些思考空間,讓他們在閱讀中體會思考與探究的樂趣。另外,要注意閱讀內容及問題的難度。閱讀內容及問題不可過難,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確定。
第二,選擇的閱讀材料要有針對性,能針對不同層級、不同階段的學生選擇不同的閱讀教學材料,讓他們在同伴教學中感知閱讀的快樂。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勤思考,多下功夫鉆研教材,深入了解學生,從而使選擇的閱讀材料符合教學需求。
科學的評價在同伴教學過程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科學的評價能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有助于實現有效的同伴學習。評價機制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教師的評價;第二,學生自我評價;第三,同伴互評。教師的評價在同伴教學中是一個整體性的評價,是對同伴小組或個人在課堂中整體表現的評價。在運用同伴教學方式時,不能單純依靠教師評價判斷同伴之間的課堂表現情況,還要參考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學生自我評價是指在同伴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自我情況的評估。同伴互評是指同伴之間進行的評價。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合理的評價表,制訂詳細、合理的評價標準。只有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才能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培養主動思考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同伴教學提倡在同伴中學習。學生在同伴教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的認知結構,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信息加工與提煉,同時重構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這對調動不同層次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結構進行知識的再認和重構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同伴教學是要在經過個人獨立探索后開展的。只有經過個人獨立思考,再通過同伴教學,才能使思想觀點不斷碰撞,才會有所收獲。
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實施同伴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因為將教學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就放任其自由學習,而應對同伴教學情況進行有效監控。具體說來,教師只有先教授學生基本的詞匯及閱讀技巧,安排活動任務,并做好監督工作,維持好課堂秩序,保證同伴之間進行實質性的學習、交流,必要時提供幫助,才能真正推動同伴教學的開展。
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及學習效果如何。教師可以采取課上測試、課堂隨機提問及課下考試等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只有多方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更好地對同伴教學進行有效評估,從而更充分地、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
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開展同伴教學,使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從原來的受教者變成主動施教者,從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建構,有利于培養其交際技能、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學生在體驗教師角色后,會獲得更多的興趣和樂趣,真正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