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感性的學科,它不僅擁有大量的文化與知識,更有無窮的思想和情感。在現代教育體系之中,對于情感教育的重視程度愈來愈高,身為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更要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觸動,能夠對生活、文學、人生、人性有所感悟,達到情感教育的終極目標。下面筆者以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文為例,談一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在大部分的文章中,寫作對象非人即景,可無論是人也好,景也罷,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的情感,這是文字的固有屬性,在表達內容、記錄事件、描述景致的同時,必然會帶有創作者的主觀情感。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按層次逐步遞進地尋求作者的情感,從而在其中獲得相應的感悟,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讀書先看人,所以,第一步應該從了解作者開始,通過分析作者的人生經歷、寫作意圖、創作背景、其它作品等內容來獲悉他的思想走向,認識到該文章的思想價值和情感意義,從其表象展現出來的情緒,探析內在深層次的情感,從而達到情感認知上的深化和升華,讓學生體會人生的變化和成長。
《我與地壇》是著名作家史鐵生的作品,在學習這一課時,筆者以史鐵生的故事為出發點,讓學生體會作家的情感基礎,從而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首先介紹作者的生平,史鐵生1951年出生,從1972年開始,他就只能依靠輪椅生活,但是命運并沒有眷顧他這樣一個經歷過巨大苦難的人,反而以更大的苦難對待他。1981年,他患上腎病,只能回家療養,但也恰恰是因為這個病魔,讓他拿起了筆桿子,成為了一名杰出的作家。直到2010年,因突發腦溢血,史鐵生與世長辭,他沒有舉辦遺體告別儀式,反而將身體器官和遺體做了捐獻。至此,一位偉大的作家在歷經磨難之后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數十部優秀的作品。
從史鐵生的人生經歷來看,他歷經磨難,在青春洋溢、熱情揮灑的時節里,卻遭受雙腿癱瘓的打擊,五彩繽紛的夢想一瞬間破碎,就連天空也變得灰暗起來,也就是在那段時間里,他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但是在不斷的沉靜中,他漸漸掀開了自己面前的簾幕,從此走上了寫作的道路。
通過上述的研究和思考,學生首先體會到了作者的艱辛與痛苦,隨后則能想象到他的勤奮與睿智,他筆下的文字是用人生中的磨難和坎坷澆筑的,是心血的灌注,是生命的印章,所以當學生再次閱讀《我與地壇》一文時,心中的情感和理解就會變化,從初識的懵懂,以為只是敘述簡單的母愛,到此時的熱淚縱橫,體會到作者心中那份難以述說清楚的對母親的愛。
讀一個人,看的是人生,品的是人情;讀一本書,看的是故事,品的是現實?,F實往往是冷漠的,人心卻是溫暖的,這相互之間的映襯,就展現出人性的復雜與脆弱。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情感層面,而是要向深層挖掘,讓學生從文章與現實的對比之中,體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發展,體會人性在現實面前的真實存在和表現。
在《我與地壇》中,多處細節都透露出母愛的意蘊。史鐵生癱瘓之時年僅21歲,那是最美好的年華,這對于史鐵生是一個打擊,對其母親而言,更是一場災難。但是史鐵生的母親是偉大的,是堅強的,是堅韌的,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一內容,筆者特意安排學生進行閱讀整理,找到作者與母親之間的細節,從而展開分析。在作者搖車出院的時候,一回頭看到了母親不變的姿勢;作者發現母親在樹叢中沒找到自己時步履下的茫然和急迫;這些細節釋放著對母愛的贊美,飄蕩著對母親的感恩,當學生認識到這一點時,心中對母親的愛又增添了幾分。
除了母親之外,史鐵生還詳細寫了自己與地壇之間的故事,地壇是母親與他之間建立起情感的橋梁,讓他懂得了母親對自己的無限的愛;也是地壇,讓他的精神重獲新生,這是作者內心徘徊于“生死之間”的情感變化。就像他眼中的地壇,看似破敗殘舊,時間和歲月剝奪了它的宏偉壯觀,卻給予了它頑強的生命力,那窸窸窣窣的聲音,是蜂兒和螞蟻在歌唱,是草木競相在生長,這些大自然的生命帶給了作者無限的生機和向往,也為學生帶來了新的理解和情感。筆者要求學生想象作者筆下描寫的畫面,甚至還讓學生將自己想象的一幕畫出來,當學生看著筆下生機勃勃的畫面,所體會到的已經不僅僅是母愛,而是生與死之間的情感,是復雜人性在特定環境下的表現。史鐵生在地壇的環境中,一顆死去的心獲得了新生,而他的人性也在那一天,開始散發出無比耀眼的光芒。
在這一部分的品讀過程中,學生的體會是深刻的、是漸變的、是逐漸升華的,他們認識到母愛是人間大愛,是人情中最珍貴的一種情感;而從作者內心的生死變化看,學生認知到生命的意義和人性的光輝,懂得史鐵生為何在死后愿意捐贈遺體和器官,這是他生命價值的升華和延長。
讀書要完整,看過全文才能總結,領會每一個細節在整體中發揮的作用;而看人要詳盡,一生的發展和變化,皆有其現實意義。因而在高中語文的情感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注重教學的完整度,當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看過文章之后,還應該組織他們完成最后的總結和討論,分析其中的情感變化,體會完整的情感流程,從而收獲珍貴的情感經驗,為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情感支撐。
看《我與地壇》的全文,就是在品史鐵生的一生,他從一個狂妄而極度悲觀的少年,歷經多次災難之后,化為一個參悟了生命真諦的智者。他的轉變是現實人生的寫實,是人性成長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筆無限的寶藏,其中潛藏的財富能夠讓他們受用一生。筆者為了讓學生直觀地品析史鐵生的一生,要求他們從文章中尋找作者在每一次改變時,他的心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給出了很多答案,雖然大同小異,但不夠精簡,筆者將其改變的核心定位于思考的對象,在早期,史鐵生的關注點在于自己,所以會變得暴躁、悲觀,甚至想到死亡;而后他思考的對象變成了母親,所以會讀懂母愛,感受到母親的付出;最后,他將自己的關注點放在了生命之中,所以他才會看透生死,在病痛折磨的幾十年間,生活的希望依然堅挺。
在最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發生了由點及面的變化,情感教育也得到了無限的升華,為學生創造了新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空間,他們所領會的人情道理已經不再是史鐵生,不是地壇、不是母愛、不是自己,而是人與生命,通過史鐵生的人生旅程,學生認識到世間所有的人有著共性的變化,都將遭受或大或小的困難和災難,但是人生的走向取決于每個人內心的方向,取決于他對于生命終極意義的追求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