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本收錄了不少精彩的散文作品。散文好像心靈的歌曲一樣,展現出意蘊深厚的感覺。學者廚川白村認為,散文看上去似乎是隨便涂鴉,其實是精雕細琢的作品。我在教學中充分認識到了散文的文體特征,并指導學生在基于散文文體特點的基礎上展開閱讀。這樣能充分提高學生閱讀散文的效率。
散文是一種主體性很強的文體,散文的特點就是將寫作者的主體意識坦誠地展現在文字中,表現出作者對于人生、社會的感想,正如學者曹明海說的那樣,散文是作者彈撥“自己的聲音”。我在鼓勵學生閱讀散文的時候,常常讓學生在了解時代特點的基礎上展開閱讀,這樣學生就能把握作者的思想,了解作者想要通過該作品展現出怎樣的主題。
在指導學生學習必修一《想北平》的時候,我就鼓勵學生思考:“作者為何要想北平,北平有什么東西喚醒了作者的回憶?”這個問題促使學生探究作品的主體性。學生首先了解了作者的生存背景和生活境況,發現作者當時身處戰亂,又遠離家鄉,自然是擔心家鄉的安危,在這種境況下,作者自然會生出一種思念家鄉的情懷。我又鼓勵學生思考:“作者為何拋棄了一切美好的詞語,轉而用最質樸的詞語北平呢?”學生提出:“或許作者是將自己想成了所有的北平人,他不只是發出了自己對于北平的思念,也是代替所有人說出思念,所以,話語自然要平易近人一些。”還有學生提出:“作者將北平視為自己的母親,是自己的家人,對家人自然是不需要用華麗的辭藻,越是質樸的詞語越是能表現出深情?!?/p>
著名作家郁達夫認為,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表現作者的個性。散文名家朱自清也說過,散文就是要表現自己。所以,在散文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就顯得尤其重要。
散文的藝術焦點在于它總是展現出作者開放的意識和心態,體現出作者對于人生和生活的深層次感悟。作者愿意將自己的瞬間感悟通過文字表達出來,才有了精彩的散文作品。我鼓勵學生基于散文的開放性展開閱讀,嘗試對作品進行心靈透視,了解作者想要通過此作品展現出怎樣的人生啟迪,然后結合自己的生活進行感悟,說說自己在閱讀中獲得了怎樣的感悟,是否能感受到作者的體悟。
必修一的《我心歸去》一文闡述了作者客居巴黎時的情形,闡述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和寂寞。此后,作者又表達了思鄉的情懷,并對故鄉這個文化概念進行分析,表達了自己獲得的人生啟迪。我鼓勵學生基于開放性的特點展開閱讀:“作者從居住在巴黎的經歷中獲得了怎樣的人生感悟呢?故鄉對于作者來說意味著什么呢?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曾經有過離開家鄉的經歷呢?你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呢?”學生就這些問題展開思考,先思考故鄉給游子的具體感受,然后思考故鄉對于游子來說意味著什么,探究思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過閱讀散文作品,學生首先體會到了作者從生活中獲取的靈感,其次體會到了散文是順應情感自然流動的作品。我鼓勵學生讀出作品所展現的人生哲理,并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進行體會,看看是否能和作者形成共鳴。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散文的散漫性促使作者總是使用個性化的語言。正如學者泰戈爾所說的那樣,散文就好像漲大水的沼澤,一片散漫。這個比喻形象地展現了散文的藝術特點,散文是一種最自由的樣式。不同的作者在選擇詞匯、意象的時候都會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更具有特點的語言。我鼓勵學生分析文章中的詞句,體會作品的個性化語言,讓學生體會散文創作的豐富多樣和彈性。
必修二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語言極其具有特點的作品。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抓住作品中的一組意象進行分析,說說作者是怎樣展現荷塘之美的。學生找到了“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美人”等意象,發現這些意象都十分散亂,但是若細細品味的話,就會發現在散亂中其實有著一定的邏輯性。我鼓勵學生說說作者是怎樣展開聯想的。學生提出:“作者是按荷花、荷葉、荷香、荷韻的順序展開聯想的,作者先寫了‘舞女的裙’,這是用來形容荷葉的,因為放眼望去都是荷葉。后來有‘明珠、星星、美人’,這些都是用來形容荷花的,因為荷花引人注目。然后又寫了‘渺茫的歌聲’,這是有了微風才能感受到荷花的香氣。最后整體體會到的才是荷花的韻味。”由此學生不僅感受到了作者行文的邏輯性,同時還體會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不同的作者在選擇語言的時候都會將自己的個性融入進去,不僅這樣,不同散文在整體節奏上也會有不同的特點。這使得散文體現出了特有的節奏感和律動性。我鼓勵學生深入體會這一點,感受散文的個性化語言。
總之,在指導高中學生欣賞散文作品的時候,我鼓勵學生在基于散文特點的基礎上展開閱讀。這樣學生就能抓住散文中的豐富情感,從人生啟迪和文字特點入手進行分析,更好地體會散文的獨特魅力,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