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征在所有的高中學科中最為突出,而人文性側重于強調對情感內容的宣泄與張揚,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如何使學生得到情感的啟迪是一個頗值得深究的問題。學生語文情感的張揚,應當和常規語文教學是相伴相生的。也就是說,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有助于其知識和能力培養的情境,為其奠定堅實的情感附著基礎,也就是要做好基本教學內容的認知引導工作,接下來在情感張揚方面下足功夫,使學生進入到因思維啟發情感、以情感回饋思維的理想狀態。現以宋代文人蘇軾的《赤壁賦》教學為例,對此問題進行簡要說明。
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學氛圍如何,會對教學整體基調的形成產生直接影響。為此,教師需要注意到循序漸進原則的落實,本著潤物無聲的原則,先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情感自覺激發平臺,使其在良好的情感氛圍中感受到良好的生活情趣,對文章的情感形成初步的印象。惟其如此,學生才有可能和作者一道,共同在文章本體中發現情感的妙諦。在此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是主動承擔起情境創設的責任,讓作者所欲表達的情感能夠據此更順暢地傳達到學生心里,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在意境。
對《赤壁賦》一類的經典作品而言,通讀全文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情感氛圍先期創設方式。比如教師可以首先采取引導齊讀的形式,讓學生有機會對字詞進行初步感知,接下來再使學生在誦讀中發現情感主線,分析作品從喜到悲再到喜的情感思路。在此過程中,學生將對文本產生初步的情感印象。當然,這種印象是模糊而主觀的,未必準確,但無論如何,能夠形成印象,都將使接下來的深入學習過程受益,也將使教師的后續引導變得有章可循。
在學生把握基礎知識內容時,教師可做的指導與啟示工作很多。在講授《赤壁賦》時,最為有效的做法是字詞指導與提問引導兩種。
首先,把握字詞是情感張揚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于《赤壁賦》這樣的經典文言文作品而言更是如此,它不但是常規的教學目標,同時也是教師進行情感氛圍創設的基本因素。也就是說,只有在保證學生理解以字詞為基礎的文章大意前提下,才有可能讓文章情感的理解與張揚順勢實現。而怎樣以更為巧妙的形式引領學生掌握字詞呢?筆者的觀點是,可采取一些小游戲的融入策略,如在《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劃分為兩個大組,參與字詞搶答的比賽,也可以要求學生基于教師提出的幾個關鍵詞,如“屬”“馮”等,進行自主思考,分析其基本含義和深層內涵。此時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證情感的順暢,教師應當避免使用逐字逐句翻譯文章的做法,那樣很容易造成學習過程的繁冗復雜,導致情感體會的時斷時續,不成體系。
其次,教師給學生提供恰當的提問引導機會,同樣屬于合理把握教學基礎知識的有效做法。為此,教師可以把文本的內在因素挖掘出來,讓學生在提問中從基礎知識導向情感體會。在面對《赤壁賦》一文時,學生可能會對前面所述及的從喜到悲再到喜的情感思路產生疑問:從喜到悲的轉折點是什么?從悲到喜的轉變又是源自什么動因?教師可要求學生找出關鍵句子作答。當學生找到以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在如此良夜美景之下,客人吹出悲愴的簫聲,原因何在呢?他是一個低情商的人嗎?他不懂蘇軾的心理嗎?類似的問題,在學生基本了解文章意思之后,可促使其做更深層次的思考,從而把作品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聯系在一起,設身處地地感受作者與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命運。
在前面合理的情感氛圍創設之后,學生將從對文本基礎知識的把握順利過渡到對情感的體會環節,而在此之后,教師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努力,以認知共鳴的視角幫助學生實現最終的情感張揚。這一步驟和前面的情感氛圍創設相輔相成,共同促成了學生語文情感的深化和張揚。
具體的做法則不必強求一致,以適應學生需求,與學生認知習慣相符為佳。在教學《赤壁賦》一文后,如果學生對于文章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對于其中的內容取得了普遍的共識,那么,教師便可以不失時機地使學生閉目凝神細思其中的一些場景,從而從個性化的角度感受作者及作品人物內心,像講解后面蘇軾和客人的對話之時,學生可想象自己正面對眼前的大江東去,頭上的明月一輪,從而對蘇東坡的觀點——“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產生深深的認同感。
教師要認識到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認知共鳴基礎上的情感張揚過程中,自己的語言對于學生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即便是同樣的情感提示,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也會在學生心里泛起不同的漣漪。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注意錘煉自己的語言,用最恰當的表達方式幫助學生感受文章的背景、作者的心態。比如教師可以抓住《赤壁賦》中的一個關鍵詞“美人”,提示大家對該詞背后的深意進行探索:“在看到‘美人’這個詞時,我們還可以聯想到哪位大詩人,哪首經典作品?沒錯,是偉大詩人屈原的《離騷》,在《離騷》中,屈原喜歡以香草美人作比,突出其拳拳愛國情懷,那么《赤壁賦》里的美人,是否也有隱喻呢?”教師做出這樣的引導,將會讓學生對于蘇軾內心的情感多一分感受和理解。
當然,為了保證學生情感張揚的效果,教師還需要在基本教學環節完成之后,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情感釋放機會,讓學生進行充分的獨立思考和彼此討論。為保證思考和討論的效果,教師要給學生以充分的鼓勵,使其釋放情感的過程更加自然,并且讓前面所營造的友善情感認知環境持續下來,給學生的認知升華鋪平道路。例如,當《赤壁賦》的基本教學任務完成之后,教師依然要強調文章從喜到悲再到喜的主線,使學生明確作者情感的變化,并思考開頭的喜和結尾的喜有何區別。學生思考之后進行討論,并將討論結果公布在課堂之上,教師會欣喜地發現學生情感個性的張揚效果非常理想,比如有些學生發現了作者思想境界的升華,還有些學生將作者思想的變化與禪宗“看山”的三重境界聯系起來,情感的收獲是非常豐富的。
大量教學實踐可以證實,對于一篇文章的習得與感受來講,情感體會是相當關鍵的一環,它是學生對文章進行系統把握的要點所在。也就是說,學生之所以能夠對一篇文章所欲表達的內容產生共鳴,感同身受是必然的要求。為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之中,先給學生提供可供情感張揚的情境,接下來在基礎知識的習得方面,讓學生接受適時與必要的方法指導,最后,順其自然地銜接基礎知識與作品情感認知環節,以文本的趣味和精彩之處啟迪學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