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文言文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板塊。作為一線教師,筆者發現,學生始終“談文言文色變”,盡管高中三年的時間我們一直把文言文教學作為重中之重,但是,文言文教學一直見效不大。談及文言文的教與學,我們一直熱衷于考綱對文言文的量化考查:常用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詞類活用現象、特殊句式等。從高一開始,我們把每一篇文言文肢解成“文是文”“言是言”,只剩下對考試知識點的剖析。教師辛苦備課,在講臺上唾沫橫飛,學生在講臺下昏昏欲睡,文言文的教學處境尷尬不已。
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感到無趣和困難,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文言文相當一部分字詞意義和現代漢語的字詞常用意義出入較大。文言文常使用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常使用雙音節、多音節詞。文言文還存在大量的古今異義詞、專屬名詞等,這些對學生學習文言文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古代漢語語法與現代漢語語法也有一定的差異。對此,筆者認為,關于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漢字的傳承經歷了字形的演變以及字義的發展引申,但不管是字形的演變還是字義的發展引申都有其發展歷史。雖說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詞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字詞常用意思出入較大,但是如果能夠把握住其中變化的規律,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長了學生的知識見聞。
1.漢字造字法對文言文教學的啟發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分析重點詞語的字義是不可避免的一個步驟,但是如果能夠在講解的過程中加入漢字造字法的一些知識,相信會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述《阿房宮賦》的時候,講到“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一句,這里的“鑒”理解成“以之為鑒”的意思,是詞類活用,暫且不討論,而“鑒”的意思“借鑒”在現代漢語中也廣為使用,但是“鑒”作“借鑒”的意思從何何來?在古文字中,“監”的通假字是“鑒”,而“監”的造字法屬于會意,即用兩個或幾個部件合成一個字,把這些部件的意義合成新字的意義,監的甲骨文就像一個人在水盆前照自己的樣子一樣,所以“監”有“照影”的意思,“鑒”是“監”的通假字,因此也具有“照影”這個意思。照影時可以看到自己的模樣,可以對照著影像整理自己的衣冠,因此可以引申出“借鑒”的意思。這樣一講解,學生自然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倍增。
2.巧妙引申,背記字義
每個漢字都有其造字和演變的歷程,它們是有自己的本義,而文言文實詞的多個義項可以根據這些字的本義進行引申。如上文中講到的“鑒”,它較常用的幾個義項分別為:①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大盆;②照影;③鏡子;④值得借鑒或教訓的事;⑤借鑒;⑥察看,審察;⑦審察、識別的能力。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根據“鑒”的字形記住它的本義應該是照影,我們可以把剩下的意思進行引申。從字形中不難發現,人照影時用的東西是“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大盆”,到了后來人們有了鏡子后,就可以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了。在照影的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衣冠形象進行對照調整,在看影像的過程中需要我們去認真“察看、審察”,同時需要我們有“審察、識別能力”。在審看自己形象的過程中是如此,那么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我們“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過程其實也正像我們對照著自己的鏡中影像整理自己的形象的過程。因此“見不賢而內自省”就是我們對現實生活中一些值得借鑒或汲取教訓的事情進行“借鑒”的過程。這樣,學生就從“鑒”的本義開始,用一套有意思的邏輯引申方法把“鑒”的所有意思背記下來了,而且這樣的記憶會更有效、更長久。
在網絡中搜尋到的講解詞類活用的課件都有一個共同點,借用技巧讓學生記住什么時候要發生活用。這樣急功近利的教學方法實在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借助之前與學生一起分析記憶句子各語法結構應該由哪些詞類去充當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借用現代漢語語法知識去突破古漢語的詞類活用。
在分析《鴻門宴》的例句“范增數目項王”一句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分析的。“范增”是這一句話中的主語,“數”理解成“多次”的意思,是副詞,副詞在句子中充當“狀語”,“項王”是這句話中的“賓語”。那么此時我們回憶現代漢語句子結構中狀語之后賓語之前是謂語,謂語由動詞、形容詞、短語充當,這里的“目”是“眼睛”的意思,是一個名詞,名詞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能直接用來充當謂語的,所以這里的名詞應該是活用作狀語,譯為“用眼睛看”的意思。眼睛用來看東西不難聯想,這里翻譯成“用眼睛看”是為了體現出“目”本是“眼睛”的意思。
粵語保留有較多的古詞古義,且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的典籍中找到來源。比如在講《孔雀東南飛》一文時,講到“渠會永無緣”時,通過看文章的注釋,學生知道“渠”字在這句話中理解成“他”的意思,但是在現代漢語中,“渠”是“渠道”的意思,怎么讓學生對這個“渠”表示第三人稱代詞“他”的意思有印象呢?粵語中“佢地”(意為“他們”),“渠”就是“佢”,意思和讀音都相同,粵語中的“佢”(也可寫作“渠”)就是第三人稱代詞“他”的意思。這樣一來,廣東地區的學生對這個字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粵語保留古漢語的現象非常多,在講解文言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適當引入,一定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筆者發現高一的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初中一些經典篇目特別熟悉,而我們在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方面所做的探索比較少。高中階段為了趕課時講解考試要點,我們一開始便直奔主題,把每一本必修材料中該講的文章先講了,殊不知學生這時對新的知識是難以接受的,甚至有些人還出現抵觸情緒。如果剛開始教師借助初中的文章去講解高中的知識,讓學生找到學習的自信和樂趣后再轉戰高中戰場,效果會更好。講到詞類活用時,筆者第一課時所用的例句全是出自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如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的《傷仲永》一文中的“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口技》一文中的“不能名其一處也”,此處不一一列舉。
高中文言文的教與學之路仍然漫長,教師的“教”應該以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為前提。文言文的教學困境是不斷變化的,需要我們根據自身教學的實際不斷反思,更新教學方法,找尋出有效的利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才是有效高效教與學的關鍵。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對當前文言文的教學困境,我們應該思考得更多,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和學習文言文,并且能夠從文言文中吸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