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華 易 斌
(宜春學院圖書館,江西宜春 336000)
面對我國在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理念滯后、投入不到位、評價標準和政策機制的導向等突出問題,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推進“四個回歸”,即“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和“回歸夢想”。會議強調高校的辦學目標和各類資源都要主動聚焦到這個中心、這個根本上來[1]。作為高校文獻信息資源中心的圖書館,“四個回歸”為其新時期的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
回歸常識是高校要圍繞學生刻苦讀書學習來辦教育,既要引導學生讀專業書、經典書,也要引導學生讀“國情”“基層”“群眾”的書。通過讀書學習,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國情民情,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更好地提升文化素養,形成正確而優雅的為人處世觀。
回歸本分是高校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要形成熱愛教學、傾心教學、研究教學的良好氛圍,教師要通過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意識,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
回歸初心是高校要培養有德的人才,不僅要促進大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讓大學生具備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回歸夢想是在本世紀中葉我國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實現科技興國的目標,實現教育報國、教育強國的夢想。
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讀書學習,促進學生讀書學習的部門有高校宣傳部、教學院、教務部(處)、團委、學生會等,但是圖書館在大學生閱讀中應承擔起獨有的社會責任,完成其他部門不可替代的歷史使命。大學生閱讀內容豐富,有學習專業知識、有提高文化素養、有查閱學術資料;閱讀類型多樣,有瀏覽紙質圖書、有翻閱期刊報紙、有檢索電子資源、有查看微信微博。雖然閱讀多種多樣,但是圖書館還是要提倡深入的、學習型的閱讀,通過閱讀全面系統地掌握知識,而圖書館是有計劃、有系統讀書的最好場所。圖書館具有完備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能為大學生提供全面系統的文獻服務;在圖書館能領略到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全部的人類文化遺產,從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看這個世界[2]。——“巨人肩膀”實際上就是文獻,就是圖書館。因此,《中國圖書館服務宣言》鄭重宣告:圖書館以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閱讀權利為天職。
圖書館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有著天然的優勢,例如,圖書館具有豐富的教學參考文獻資源、專業化的教學輔助人員、一站式的學科信息服務和嵌入式的信息素養教育,因此,為學校教學提供支持和保障一直是高校圖書館的一項重要職能。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秉承“圖書館即教育”理念,為學校的教學過程提供資源、空間和服務,幫助師生改善教學與學習過程、提高教學與學習質量,尤其是“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圖書館為高校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如為MOOC、翻轉課堂的教學建設提供課程設計與評估、多媒體課程制作、視頻編輯、有效學習空間等,提高圖書館的存在價值,擴大圖書館的服務范疇。不僅如此,圖書館通過改變輔助教學的被動地位,積極參與高校教學,將傳統的圖書館教育發展為信息素養教育,信息素養教育又嵌入專業課程教學,實現了圖書館與專業課程教學的融匯[3]。教學支持理念和教學服務實踐實現了高校圖書館為教學服務的目標。因此,《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強調圖書館是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學術型機構。
高校圖書館作為先進思想與傳統文化聚集與傳承的載體,是影響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大課堂,更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4]。環境對人們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相關統計表明,大學生每天35%—50%的課余時間都在圖書館中度過[5],圖書館的閱讀環境、文化氛圍有利于大學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通過閱讀文獻可以聆聽先哲教誨,感悟高尚情懷,獲取先進思想,解答心理困惑。因此,是非、善惡、美丑的甄別能力將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大學生的認知,提高大學生心智成熟度,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最終引導他們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同時,圖書館開展的各種讀書活動、志愿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交流思想的空間和道德實踐的機會。因此,《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要求圖書館必須履行教育職能,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服務。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眾多高校提出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目標,并制定了包括圖書館在內的發展計劃和建設方案。因此,“雙一流”建設的加速推進為圖書館服務變革提供了機遇,而圖書館的改革也為學校的“雙一流”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雙一流”建設增強了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保障能力和高層次專業人員的服務能力,推動圖書館由“知識貯備中心”向“知識產生中心”發展[6];同時,圖書館作為高校文獻情報中心,掌握前沿知識信息,圖書館的深度參與也為高校的學科建設規劃、科研發展、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提供了更好地空間和資源,推動學校一流學科的發展。因此,《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明確了在新的戰略規劃下,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其在學校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大學生的第一任務就是讀書學習,圖書館必須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館,要引導學生讀專業經典、馬列經典、傳統文化經典和中外名著經典,激發大學生求知的欲望,讓大學生體驗閱讀的享受與快樂。
3.1.1 構建合作與共享機制
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要持續發展,必須走合作共享的道路,建立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閱讀推廣體系。即高校圖書館與校內相關部門聯合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如院系所、團委及學生會、教務部(處)以及工會,發揮圖書館在“書香校園”建設中的引領作用。例如,湖南大學圖書館與校教務處合作,將本館7門經典閱讀課程列入學校的教學計劃,由圖書館聘請校內外名師開展講座,館員擔任助理教師,作為通識教育選修課程供全校本科生修讀[7]。
3.1.2 開展豐富的閱讀推廣活動
針對當下大學生閱讀內容的隨意性、娛樂性,圖書館應根據學生的就讀專業、研究方向、興趣愛好等,借助網站、宣傳欄、展示架、館刊進行個性化的優秀圖書推介,有計劃地指導學生,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針對大學生數字閱讀的普及,圖書館通過建立專家導讀系統、開通閱讀輔導的網絡交流工具、設立大學生閱讀專門平臺等方式,創建多元的網絡閱讀交流平臺,加強與大學生的互動交流[8]。針對大學生閱讀方式的淺顯性,圖書館開展學術講座、讀書沙龍、書評競賽以及設立讀者論壇、開辟導讀專欄專區等活動,促進大學生閱讀經典書籍的渴望。
3.1.3 深化圖書采購的讀者參與度
為了滿足大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閱讀需求,營造多讀書、讀好書的校園文化氛圍,圖書館應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讓學生參與選購圖書。例如,圖書館邀請書商來學校開展精品中外文圖書展銷,讓大學生現場挑選圖書供圖書館采購,增強校園購書、讀書的濃厚學習氣氛;在圖書館網站開設“讀者薦購”欄目,并采取微信、微博、郵箱、現場等薦書形式,激發師生薦書、購書和看書的熱情;圖書館為喜歡閱讀的優秀學生提供自由選購一定數量圖書并全額報銷的機制,使圖書館的圖書采購更具有針對性,滿足學生的閱讀欲望[9]。
推進回歸本分就是指高校圖書館要承擔起為教學服務的義務,要把為教學服務的績效作為檢驗圖書館履行教育職能的重要標準。圖書館為教學服務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2.1 信息資源服務
信息資源服務包括教學參考書服務和多媒體資源服務。教學參考書服務是圖書館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指定學生必讀的輔助教材為收集原則,建立專門的教學參考書閱覽室和電子教學資源參考書數據庫,為教師備課、編寫教材、組織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多媒體資源服務是圖書館對中外相關網絡開放教學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包括視頻、音頻、圖片、資訊、案例、專利、課件習題等多媒體資源,為教學活動提供支持。
3.2.2 信息素養服務
圖書館通過信息素養教育,提高教師的專業課程教學水平和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方式包括:圖書館獨立開設課程和嵌入式教學。圖書館獨立開設信息素養相關課程,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獲取、篩選、處理及利用能力。例如,清華大學圖書館目前有7門課程列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其中《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為研究生的必修課程,《信息素養——學術研究的必修課》為在線MOOC課程[7]。嵌入性信息素養教學是圖書館把信息檢索技能、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嵌入到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通過與專業教師的協作,不僅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而且更好地掌握專業課程知識,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3.2.3 其他服務
提供空間及設施服務是指圖書館提供個人、小組研討室、信息共享空間、創客空間,為大學生的學習、討論和研究等活動提供“一站式”服務。提供現代技術服務是圖書館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數字化加工、遠程教學指導等個性化服務,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設立數字化加工中心,將講義教案掃描數字化,加入參考教材庫、輔助教師進行教學PPT制作、音視頻制作等[10]。提供參考咨詢服務是指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遇到書目查詢、文獻檢索、軟件使用等問題,圖書館對用戶進行指導與解惑。例如,耶魯大學圖書館為每位大學生分配館員,咨詢館員幫助低年級本科生學習如何利用圖書館,專業學科館員幫助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館藏信息檢索、研究資料查找、論文寫作等[7]。
新時代高校圖書館要充分發揮其在高校人才培養中所承擔的德育職能,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審美修養和文化修養。
3.3.1 營造高雅環境,打造德育平臺
高校圖書館的環境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體現,一方面,圖書館要重視“生態建筑”的建館理念。不僅要注重幽雅的環境、舒適的溫度、充足的光線,還要運用樹木、芳草、花卉、壁畫、雕塑、噴泉等元素來吸引讀者,通過舒適的館舍環境、優美的建筑景觀來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品位,提升精神境界[7]。另一方面,圖書館要創造高雅的人文環境。圖書館要加強墻壁文化和走廊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德育陣地的宣傳作用,讓讀者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形成優良的思想道德品格。
3.3.2 優化館藏結構,傳播先進文化
館藏文獻資源的質量和結構對大學生德育的培養有直接影響,因此,要嚴把文獻采購質量關,注重選擇有思想、有深度、有內涵的優秀書刊,發揮這些書刊在圖書館德育工作中的益德功能。同時,圖書館還要加強歷史、哲學、政治、倫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文獻收藏,注意改善館藏文獻的學科結構,讓大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豐富、權威的德育資源,從而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思想境界。
3.3.3 開展多樣的教育活動,拓展德育空間
圖書館可以根據本館具體情況,組織學術講座、讀書征文、書畫作品展、演講比賽、文化沙龍等活動,通過活動的形式幫助大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圖書館應抓住有利時機,借助網絡教育平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例如,建立網絡交互對話系統及時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充分發揮微信、微博、QQ、視頻等客戶端的功能進行思想傳播與引導。
在以學科建設為核心的“雙一流”建設要求圖書館的作用從“潛移默化”的支持,轉化為“立竿見影”的效應。高校圖書館要抓住機遇,圍繞學科建設拓展服務范疇,不斷提高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為高校的“雙一流”建設提供決策支持。
3.4.1 學科分析評價服務
高校要制訂學科發展規劃,就必須清楚本校的優勢學科在國內外所處的位置,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圖書館應當為學校的學科發展規劃提供決策支持,通過借助WOS、Incites、ESI、CSSCI、CNKI等評價平臺,定期分析和評價高校優勢學科、教師及學校自然指數的科研成果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準確掌握學科發展動態,出具學科評估報告,為學校提供決策依據和數據支持。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在海量數據資源、多維文獻計量和科學情報分析基礎上,分析與梳理北京大學的43個博士點一級學科和30個“雙一流”學科的學科競爭力,內容包括:論文和著作表現、學科建設與創新、學科科研實力、學科國際影響等,通過對標國內外相關機構分析學科競爭力、學科發展態勢、學科預警分析等,發現各學科的長項短板,為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發展決策提供重要咨詢和服務[11]。
3.4.2 科研支持服務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是國內評價學科發展水平的重要參考依據,圖書館要將ESI嵌入了學校的“雙一流”建設中。圖書館通過持續跟蹤全球ESI科研和學術論文,研究分析論文被引用的模式和聚類,特別是成簇的高被引論文頻繁地共同被引用的情況,發現并跟蹤學科研究前沿,幫助研究者將研究前沿與自身研究融合,創新研究前沿,促進學科提升[12]。同時,圖書館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為教師、科研人員提供ESI基礎知識、ESI論文要求、ESI資料審核的信息咨詢,促進學校ESI論文數量和質量的提升;提供ESI論文的情況跟蹤、發表情況的審核,作為科研成果的材料支撐順利結項。
3.4.3 科技成果轉化服務
“雙一流”建設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著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圖書館開展專利信息服務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專利信息服務是圖書館撰寫學科領域內的深度專利情報分析報告,內容包括專利預警分析、專利技術功效分析、專利技術價值分析、專利戰略發展分析、市場調研分析等內容,這有利于學校科學分配專利成果轉化基金,選擇最有價值的專利向社會推廣,達到驅動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目的。例如,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制作專利檢索與分析報告,通過分析學校專利年度申請概況和趨勢、挖掘學校發明創造的熱門領域、高強度和高價值專利、專利的引用情況及可合作前景,為促進學校的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提供了數據支撐依據[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