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海
(江蘇省包場高級中學 226000)
我國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化學課程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的情操.”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能夠激發學愛國熱情,并能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影響,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
1.目標分解原則
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將德育教育滲透到高中化學教學之中,需要教師結合化學學科特點以及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樹立長期的、連貫的教學體系,保障德育教育可以在化學學科教學中有層次的滲透,將德育教育目標落實到化學知識點的講授中,并持之以恒地實施.
2.有機滲透原則
德育教育不應是簡單的說教,特別是當面對情緒不穩定、處于叛逆期的高中生時,機械的說教式德育教育滲透很容易讓高中生產生抵觸心理,反而弄巧成拙,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找到“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方法,找到德育教育滲透的契機,側重于學生的化學德育教育中的感知與體驗,以此起到有機滲透的效果.
3.簡明通俗原則
化學課程教學以化學知識與化學技能的培養為主要目的,化學課本中雖然涉及到德育教育內容,但是卻過于隱晦,學生在平時的化學學習中很難察覺到其中包含的德育教育內容,因此難以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為了提升德育教育滲透的效果,需要教師應化學課本中包含的隱晦德育內容轉變為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加容易領會到德育知識.
1.依據學科特點滲透德育教育
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中學化學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在培養學生化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落實德育教育目標,從而實現智育與德育共同發展的目標.化學學科是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因此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內容,如質量守恒、化學平衡、電離平衡等,認識到化學的對立與統一關系.又如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學中,引領學生通過元素周期律的學習了解到量變到質變的原理,學會客觀地分析問題,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嚴謹性是化學學科的又一特點,根據化學學科嚴謹性的特點教師可以滲透正確的科學態度,引領學生在化學學習中養成質疑的意識、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嚴肅認真的態度,樹立一絲不茍的科研品質與實事求是的精神.如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講述了化學實驗的基礎方法以及化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流程,特別是在化學實驗中涉及到的試劑用量控制問題、溶液濃度與溫度控制問題、實驗設備安裝步驟與規范操作方法,并告知學生若是化學實驗操作失誤或控制不當,將會威脅到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從而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與生命觀.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內容
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高中化學教材也在不斷完善,其中的人文資源逐漸豐富,化學教師在德育教育的滲透中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資源,以人文資源的利用塑造高中生的高尚人格,從而降低“高分低能”問題出現的幾率,為德育教育的滲透提供助力.如,教師在高中化學必修一“從實驗學化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名人名言,如“化學,是人類進步的關鍵”,并給學生展示“司母戊鼎”等有趣的化學實驗,讓高中生了解到化學的歷史與文化,從優秀的化學歷史文化中受到高尚人格品質的熏陶,了解化學巨匠的傳奇人生,感受到他們在化學規律探索中的艱辛與堅持,從而樹立健全的人格與高尚的品質.
從古至今,出現了眾多的化學人才,他們對于化學的貢獻不僅是自身的樂趣與追求,更是為了祖國的富饒與強盛,在德育教育的滲透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名人事跡施以愛國主義教育,培養高中生的愛國情懷,樹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意識.如在“鈉與鈉化合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侯德榜先生的優秀事跡,在候氏制堿法研究成功之前,使用率最高的是索爾維制堿法,但是這種制堿食鹽的利用率低,且需要消耗大量的制作成本,導致市場上的堿售價昂貴,制堿工廠所排出的廢棄物對環境污染嚴重,針對這些問題侯德榜先生經歷了上千次的實驗,終于到1943年研制成功,并將其起名為候氏制堿法,這種制堿方法的大大提升了食鹽使用率,減少了許多的環境污染問題,將世界的制堿技術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通過侯德榜先生事跡的介紹,讓高中生為祖國而自豪,樹立強烈的愛國精神與環保意識,并以侯德榜先生為榜樣,樹立高遠的人生目標,端正高中生的思想與態度,從而實現德育教育滲透的目的.
3.在化學生活化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無論是化學教學還是德育教育都離不開生活,因此化學教師在德育教育的滲透中應善于運用生活元素,讓化學德育教育源于生活,在化學實踐學習活動中感悟德育,讓化學教學走出課堂,在生活中踐行德育教育,實現化學德育教育回歸生活本質,促進化學德育教育的理論與現實融合.如在“愛護水資源”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導入中展示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事件,譬如先展示桂林山水的美麗圖片,再展示被污染的河流,讓學生在視覺的沖擊與對比中深刻地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接下來教師提出問題,如“我國的水資源有多少?”、“造成水資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水資源短缺的危害有哪些?”引領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理想思考上,認識到水資源短缺的很重要原因源于人為的破壞,如工業排污、生活污水排放等等,圍繞“愛護水資源”這一主題思考如何減少水體污染問題,認識到人類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代價,促進德育教育在化學教學中的滲透.但是,這種程度的德育教育滲透僅僅停留在理解上,缺乏實踐的落實,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設計一套保護水資源方案,或者記錄你生活中的節水、保護水資源事件,讓學生在保護水資源的實踐活動中利用化學知識,將生態環境教育深入到現實生活中,給學生提供踐行德育品質的機會,從而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升華德育教育的效果.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在化學教學中的滲透,需要教師掌握德育教育滲透的原則,從學科特點出發,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點,注重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把握德育教育滲透的時機與力度,以此發揮化學教學的育人功能,實現化學知識講授與道德品質培養的共同落實,從而促進高中生的綜合素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