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求學期間會有許多美好回味,也會有不少瑣碎記憶煙消云散。記憶里的校園,有哪些事值得念念不忘?
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巴黎,記者問一位獲獎者:“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科學家回答:“在幼兒園。”
記者大惑不解:“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
“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道歉,午飯后要休息,仔細觀察周圍的自然……”
時下,不少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仍少不了“套路”:每逢教師節,讓學生出一期感恩老師的手抄報;當學校發生了欺凌事件,趕緊聘請公安警官做一場專題講座,然后組織學生寫心得;學校出現助人為樂的故事時,發動全校學習、表決心……
縱觀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點:背后都附著任務。這些任務雖然能夠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但也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所以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每當有媒體記者采訪學生,談及活動感受時,聽到的總是高大上的表達,缺少了孩子本應有的天真。
李鎮西老師在《走進心靈》一書中說:“當學生拒絕你走入他的內心世界時,教育就失去了神奇的力量。于是教師喋喋不休的‘教誨’不但毫無意義,甚至還會帶來傷害。”德育工作的主角是“人”,是學生,脫離了這一基礎,想當然的、假大空的德育都是不可取的。比如看到“身殘志堅”的故事,不妨讓學生慢下步來,多體察對方的生活,看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能提供些什么幫助,將悲憫之情由文字落實到行動,再轉化為對人生的體悟。
好的德育,是“潤物細無聲”的。不妨把德育課堂搭建在原野,讓學生看綠意涌動、聽悅耳鳥聲、聞淳樸泥香,孩子的身體怎能不為自然的多彩所感染?也不妨和學生一起讀《論語》,感受孔子的仁義謙和、師生間的其樂融融;讀杜甫詩歌,關注民生疾苦、憂國憂民;讀魯迅雜文,領悟作家力透紙背的警醒,孩子的心靈又怎會不被精神的力量深深震撼?久之,這些積極的文化對孩子的思想、意識、行為,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好的德育,要有一個自由的表達。如同孔子師生圍坐暢談理想和志愿,并給予點評和鼓勵:“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如此,德育才會靈動起來,學生的價值觀、精神成長才能得到關照,生命的深邃、美麗和尊嚴才得以凸顯,才能夠以更柔軟、溫暖的方式去擁抱世界。
讀懂孩子,做心中有“人”的德育。唯有如此,當多年以后他們提及校園,才有可能像那位科學家一樣,重拾孩提時有關友愛、平等、包容等的美好記憶,而這些記憶,其實早已悄然無聲地融在了他們心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