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紅,閆 俊,辛 欣,賴肇斌,張光德
(1.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34;2.深圳航天信息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實踐教育,核心目的是培養實用型人才,對人的首創精神、創業能力、工作能力、個人綜合素養等進行較為全面的培養。在紡織國際貿易專業中,因為課程內容交叉了紡織專業與國際貿易專業的內容,所以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復雜性,需要進行長期動態的研究和探討。紡織國際貿易課程、紡織畢業實習、紡織畢業設計三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成為討論的主題。
紡織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意義,紡織業在我國以高度集中的密集型勞動產業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同時,紡織業的經營規模與狀態關系到我國農業、養殖業等基礎性產業的效益。我國目前已經擁有了全世界最為完整的產業鏈結構,在世界紡織市場占據了巨大優勢,但是在整體上來看,我國紡織商品最大的市場還在國內,要想實現行業經濟突破就必須不斷拓展國外市場,依靠國際貿易實現行業經濟快速增長。目前的國際市場形勢雖然相對良好,而我國紡織企業卻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依靠學校教育培養對口、可靠的人才是當務之急。
越來越多的國際市場對我國開放,既有紡織企業在快速發展擴大的過程中產生了較大的對口人才空缺,而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固有規律必然會淘汰一部分企業,此時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市場份額,需要新興企業參與競爭,因此必須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力度。全球市場下的紡織業已經不再拘泥于傳統工藝,而是在不斷尋求材料技術的創新和突破,技術是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涌現的新型技術必然對老舊技術產生制約,由此急需本土創新成功案例來保障我國紡織行業的利益。無論企業管理、生產還是銷售等方面,都必須要依賴一批可靠的專業型人才,即具備創新創業綜合能力的紡織國際貿易人才。
未來,紡織行業開展國際貿易必然成為趨勢,要想扭轉貿易差,保障我國本土企業獲得更大的利益,除了要在生產技術、材料和設計方面進行突破之外,還必須要對企業管理、經營、國家環境適應力等“軟件”方面尋求突破。因此,對于人才的要求更高,需求主要體現在:(1)專業基本能力,包括對紡織生產、管理以及國際貿易方面的基礎性能力;(2)拓展能力,包括領導決策能力、判斷思維能力、對細節的分析能力、舉一反三的創造能力等;(3)環境認知能力,包括在實際工作中對行業規律的掌握、對市場環境的分析與把控、對國內外相關商貿規則或法律、政策的了解與分析能力等。
在紡織國際貿易課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教師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教師承擔了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教學管理、教學引導等具體內容,即教師參與了整個教育過程,教師能力的強弱關系到教學方案的合理性、教學方式的有效性等。從細節上看,教師負責對課程進行分解,根據教育計劃的要求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播,并且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完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參與研究和嘗試。例如,教師根據具體的教材,對知識點進行梳理,解答學生的各種疑問,負責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進行考核,同時根據教學反饋和相關行業信息,對學生進行拓展教學,依靠學校組織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討論和經驗交流,不斷提高教學效果。教師的專業能力越強,則越能夠梳理清楚知識要點;教學能力越強越能夠敏銳地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并找到解決辦法;個人素養越高,越能夠獲得學生的尊重和信服。因此,要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就必須要打造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1]。
紡織國際貿易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主要分為課堂模式與實踐模式。課堂模式即在課堂中完成專業理論知識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專業課程中的基本知識,包括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與融資、市場營銷學、紡織經濟概論、外經貿會話以及紡織工程工藝設計和工程技術等課程內容。實踐模式主要對學生的創新創業綜合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包括就業指導、創業實訓、就業實訓等。教育模式包含了教育的手段、流程、原則等。通過教育模式的設定和模式構成的調整,可以讓學生經過系統培訓后獲得相對公平的評價,也因此實現了高校普遍性教育的目的,也是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方向的最佳途徑。
教育投入是指用于紡織國際貿易課程創新創業教育的各種資源的總和,不局限于經濟投入,還包含了人力、文化、技術等一系列投入項。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要達成完善目的,必然會更換或增加一些內容,如匹配校內資源(電商網絡模擬),必須要準備能夠用于教學實踐的各種工具(電腦、網絡、通信工具),如果資金不足或設備準備不充分,導致實訓環境失真,難以確保親身體驗與社會實際相符,此時的實訓教學便是失敗的。除了資金、設備、人力的投入外,還必須重視決策投入和機會投入,如學校制定相應的策略對學生提供就業保障;賦予學生自主創新、自主選擇權等,積極為學生牽頭有關國家單位、社會企業等,讓學生獲得更多咨詢、幫扶機會[2]。
構建創新創業課程結構需要突破原有的思維,教育的關鍵不在于知識積累,而是要讓學生在積累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靈活使用知識的方法,能夠勝任崗位要求。因此,需要對現有的課程進行進一步的分解,劃定課程中的理論部分與實踐部分。根據課程內容,進行適度拓展,如課程教學中加入商品信息識別與商品質量評判等相關內容,找到課本外的關聯知識點,讓學生開闊眼界。理論課程之外還需要增設實訓課程,多制定一些實訓教學活動和項目,讓學生能夠在實訓課程中充分動用自身的知識技能,其中以創新大賽為主的活動式實訓項目效果較好,必要時可以參考某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設置具體情境,讓學生嘗試解決此類問題,增強學生使用所學知識與技能的興趣。
畢業實習是檢驗學生所學的關鍵環節,也是學生畢業前最后一次思維、行動綜合鍛煉的機會,實習對于學生完成畢業設計,甚至對學生日后投身社會的工作能力影響重大。要確保畢業實習的實效性需要做好如下工作:(1)釋放實習單位的選擇權。學校應當積極尋找能夠提供實習崗位的單位,實習單位數量更多,且學生擁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有益于保障學生的實習積極性,從而在實習崗位中發揮得更好。(2)做好實習前期培訓。學生參與到實習單位的真實工作中,且實習的時間相對較短,為了避免學生在實習期間犯低級錯誤或不適應環境,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崗位職責、工作要點、注意事項、職場規范等,避免學生浪費實習時間又給實習單位帶去較多的困擾。(3)開展聯合實習評價模式,學校與實習單位深度溝通,掌握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各種情況,并且學校、實習單位、學生開展聯合實習評定,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并判斷學生的實習成果,這個評定結果將會作為校方畢業時給予學生建議的重要參考。
畢業設計的要求應當注意:(1)真實性,畢業設計所涉及的內容、數據等應當是真實的,確保學生確實做好畢業設計的實踐性任務;(2)涉及內容的寬泛性,校方應當對畢業設計的話題進行研究與拓展,只要能夠檢驗學生的能力,畢業設計中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思路,但是畢業設計應當重點考察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如選題讓學生進行一次創業或企業管理相關的設計等。在評價方面可以通過個人自評、團隊互評、創業指導老師評價、行業企業專家評價、績效成績結合制度來實現。對于實踐教學有效性評價,主要從學生參與度、企業滿意度、跨境電商平臺銷售額及客戶滿意度、學生創新創業具體指標等方面進行評價。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的效果評價,近期效果可以從團隊合作的銷售業績來衡量,遠期效果通過學生與就業的無縫連接和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的孵化指標得到體現。
在經濟、文化高度國際化的今天,國際貿易成為紡織行業不可避免的貿易形式,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對學生的創新創業綜合能力進行培養,著重鍛煉學生在紡織國際貿易方面的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快速獲得社會認同,在解決學生就業問題、提高學校教育水平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