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亮瓊
5G,即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是4G 系統的“升級版”。5G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增強型移動寬帶,即更大的帶寬、更高的傳輸速率;二是超高可靠與低延遲通信,意味著移動交互過程中的卡頓和滯后將大大降低;三是大規模機器類通信,即可實現海量終端的網絡接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①。
不少研究者認為,5G商用將成為電視媒體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首先,5G網絡解決了視頻傳播的流量瓶頸問題。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3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網絡視頻、網絡音樂、短視頻、網絡音頻和網絡直播類應用的使用時長占比依次為12.8%、8.6%、8.2%、7.9%和5.5%,合計 43%②,而2018年網絡視聽流量占到了互聯網數據訪問總流量的80%以上③。43%的使用時長,要消耗80%以上的流量,足可見網絡視聽消費對流量的依賴。電視媒體作為重要的視聽內容提供商,其制作的節目對全網視頻流量的貢獻率達到63.9%④。5G時代的到來,將進一步解決移動互聯網視聽內容消費的流量瓶頸,為電視媒體的高清晰度視頻內容在移動端分發掃除障礙。其次,5G網絡的低延時和高可靠性也將大大提升電視直播特別是重大節慶、重大活動和重大體育賽事直播的質量,增強電視節目看點。另外,5G網絡的海量接入特性還將大大提高電視媒體的互動能力,電視媒體實質上的“覆蓋率”將進一步提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5G技術屬于生產力范疇,本文所探討的媒體業務屬于生產關系范疇。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新技術應用,勢必引發傳統業務的革新和調整。
從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軌跡來看,移動端對電視媒體業務產生重大影響是從3G 開始的。在3G 之前的1G、2G 時代,手機主要作為語音通話和簡短文字傳輸的通訊工具,并不具備明顯的媒體屬性。2000年以后,3G 技術問世,其帶寬能夠支撐圖文網頁瀏覽功能,但是那個時候,彩屏手機才剛剛問世,用手機看資訊和圖片的體驗并不好,再加上網絡流量資費居高不下,手機的數據業務并不普及,因此手機端并未引起傳統媒體的重視。隨著3G 網絡日趨成熟以及大屏智能手機快速導入市場,手機QQ、微博、手機報、手機瀏覽器等應用隨之興起。2006年10月24日,國家廣電總局頒布中國移動多媒體廣播(CMMB)行業標準,俗稱“手機電視”,并于2008年正式推向市場,服務2008年北京奧運會。然而由于帶寬局限而造成用戶的體驗不佳,以及運營上的不足,該應用的市場反響未能達到預期。不過,手機電視的探索,成為電視媒體正式向移動端拓展的第一步。2013年之后,隨著4G 技術落地,傳統媒體真正進入“移動優先”業務轉型期。4G 技術滿足了短視頻傳播和視頻直播的寬帶要求,過去圖文資訊的閱讀體驗質量也進一步提升,人們慢慢習慣了在手機上閱讀資訊和看視頻。人們在手機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甚至超過了PC 端。手機逐漸成為“第一媒介”,這倒逼所有傳統媒體都踐行“移動優先”,開展移動端業務。各級電視媒體、頻道在開通官方微信、微博基礎上,紛紛推出自己的移動端產品,并且在新聞操作流程上,也逐步建立起“移動優先”機制,借助移動端應用搶占新聞第一落點,“先網后臺”成為常態。如今,5G商用漸漸逼近,5G技術作為一種變革力量,將再次催生電視媒體業務的重構。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電視媒體必須開展與5G技術相匹配的新業務,才能充分釋放5G的生產力水平,順應5G技術環境下的媒體發展大勢。
超高清視頻主要是指分辨率在4K 以上的超精細度視頻。隨著5G時代到來,移動端上的4K 乃至8K 超高清內容點播乃至直播將成為可能,網絡視頻應用將逐步實現“超高清化”。事實上,當前的主流視頻網站上已經出現了不少4K 超高清內容。在此背景下,電視媒體要突出大屏優勢,務必實現超高清內容的常態化生產和供應,甚至要比網絡視頻平臺更早地布局4K 影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已于2018年10月1日率先開播純4K頻道;2018年年底,又與三大運營商和華為公司合作建設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和5G媒體應用實驗室,研究4K 超高清電視信號的移動網絡傳輸等應用領域。2019年央視春晚的深圳、長春分會場便實現了4K 超高清信號的5G網絡實時回傳,帶給用戶纖毫畢現的觀看體驗。在省級衛視中,筆者所在的廣東廣播電視臺按照省政府推進廣東4K 電視網絡應用與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和要求,于2018年10月12日將廣東臺綜藝頻道調整為4K 超高清方式播出,成為全國首個省級電視4K 超高清頻道。經過一年多的運作,目前廣東廣播電視臺已具備支撐一個4K 直播頻道在IPTV、有線電視網絡、網絡臺和觸電APP 等新媒體渠道播出的技術能力,“5G+4K”的探索也將提上日程。然而,目前國內大部分電視臺還處于“高清時代”,不少電視臺甚至還未能完成或剛剛完成高清化改造,4K 超高清化布局亟待提速。
截至2019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⑤。與手機上網普及相對應,移動APP 應用高速發展。2018年,我國移動應用市場上監測到的APP 總量達到449 萬款,比2017年凈增42 萬款⑥。進入5G時代后,移動通訊將進一步“提速降費”,手機端消費將向縱深發展,移動端應用的功能和使用體驗將全面升級,移動應用市場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這倒逼電視媒體進一步深化“移動優先”。
5G技術能否發揮“威力”,最終落點在移動端產品的打造上。電視媒體具有先天的內容優勢,而要提高自制內容在小屏上的到達率,必須做強移動端的新媒體產品。雖然“移動優先”已成為行業共識,但是不少電視媒體,特別是二三線省級廣電和廣大城市廣電,還沒有條件和能力打造有較高質量的移動端產品。在移動視頻領域,目前能夠與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BAT 背景的視頻APP 一較高下的只有湖南衛視“芒果TV”,位列行業第四,其他廣電系APP 在用戶量級上與一線視頻網還相去甚遠。電視媒體在移動端的布局,不論產品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待提升,譬如適應手機使用習慣的豎屏視頻是電視媒體未來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
互動既是產品體驗的一部分,也是媒體重視受眾的一種形象體現。目前廣電系移動端產品大多沒有加入評論或留言功能。一方面是出于成本考量,因為加入互動功能后,必須匹配上百人乃至幾百人的內容審核團隊,廣電系新媒體產品很難支撐如此龐大的人員成本。另一方面,廣電系新媒體的技術基礎薄弱,缺乏自動化、智能化的內容審核手段,而技術團隊的培育同樣需要增加成本。目前很多電視臺都采用技術外包的方式打造APP,但如果把內容把關后臺交給外部公司來設計和維護,又怕引起信息安全問題,因而干脆取消互動功能。
5G網絡具備海量終端接入能力,將為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提供更多便利手段。各類互聯網平臺一定會利用新的互動手段,進一步加強與受眾的溝通。廣播電視媒體在受眾互動上的滯后,確有成本、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問題還在于“受眾本位”意識不足,存在單項傳播的思維慣性。轉變觀念,加強技術研發,強化人員匹配,做強互動,成為廣電系新媒體產品轉型升級、對接市場的當務之急。
注釋:
①喻國明.5G時代傳媒發展的機遇和要義[J].新聞與寫作,2019(03).
②數據來源:第43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③數據來源:《2019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
④數據來源:美蘭德數據。
⑤數據來源:第44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⑥趙鵬.2018年全國互聯網服務收入漲兩成[EB/OL].人民網,2019-02-02.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9/0202/c1008-30608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