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皓潔
21世紀以來,基于互聯網和大數據產生的傳播技術革命,徹底改變了傳播的樣態,全球傳播中的各主體不僅追求傳播的有效性和深入程度,更強調構建屬于自己的傳播話語權,引導受眾。近幾年,全球涌現出眾多優秀的科幻作品,如《流浪地球》《復仇者聯盟》等,成為各國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科幻作品承擔著向大眾傳播先進科學技術的責任,它能夠展現國家科技發展現狀,引發觀眾對科技發展和未來生活給予關注和思考。本文將科幻作品置于全球傳播時代背景下進行考察,探討科幻作品跨文化傳播的特點,總結全球傳播策略,以優化我國在科幻文藝領域的國際傳播環境,增強傳播話語權。
《未來演講·TTALK》是2019年初由青騰大學、青騰匯聯合深圳衛視打造的科幻演講電視節目。節目邀請來自全球各行各業的翹楚,以人類未來社會發展為主題進行演講,講述各行業發展動向,飽含行業精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對未來發出暢想,為觀眾打開探索未來生活的大門。與過去以科普敘述為主的科幻電視節目相比,該節目利用大數據輔助演講,并采用動畫、演示等手段對數據進行可視化表達,使節目內容既專業可信又通俗易懂,并巧妙運用人工智能設置AI 主持人,令最新科技與節目內容相得益彰,增強了節目的科技感和未來感。作為一檔極具多樣化和創新性的科幻電視節目,《未來演講·TTALK》可作為樣本進行考察。
如今,全球化的含義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經濟全球化,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迅猛發展的新媒介、新技術使全球變成一個“地球村”,世界各地的交流越發頻繁,傳播全球化使世界各國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也日益緊密。將《未來演講·TTALK》節目置于宏大的全球傳播視角下進行考察,能夠對科幻電視節目如何進行全球傳播做出思考。
根據關聯理論,當人在接受信息時會對自己熟悉的內容產生關注和關聯感,因此人們對于與自己關聯性更強的信息會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節目的演講嘉賓來自全球各國,有來自好萊塢的金牌制片人喬恩·蘭多、《小豬佩奇》的品牌運營總裁奧利維爾·杜蒙特,也有《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等,多國別嘉賓的選擇,使節目打破一國自說自話的缺點,不僅在內容上為觀眾帶來多樣化的觀點,也能吸引來自全球不同國家觀眾對節目的關注,增強他們對演講內容的理解度和接受度。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會議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來,這一概念逐漸被世界各國所認同。節目內容包含人類未來命運發展的方方面面,不僅有未來科學技術領域,例如半機械人藝術家內爾·哈維森用耳朵“聽”見顏色展現人機一體的未來融合,還包括城市規劃、互聯網金融、影視文化發展、時尚業發展等未來生活的各方面,如在影視方面,數字王國CEO 謝安講述動畫特效背后的制作故事,提到用VR 提前洞見未來世界;在時尚方面,Future Tech Lab 創始人米洛斯拉瓦·杜瑪發表了關于時尚業生產對全球環境污染的影響,提出用科技助力時尚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這些命題不是簡單地只關于某個國家的未來,而是所有人類都要面對的問題。因此,節目受眾不限于中國,同時能夠吸引所有關注人類未來發展的觀眾。在節目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友人共同為人類未來命運建言獻策、暢所欲言的責任感。
在跨文化傳播中,共情是常用的傳播技巧,雖然語言文化大相徑庭但人類情感共通,通過情感敘述使人產生共鳴,更能使傳播內容形成認同感。節目雖然主調性嚴肅專業,但也不乏情感上的抒發。例如,在數字王國CEO 謝安的演講中,邀請了資深制作人王偉忠作為嘉賓與謝安互動,王偉忠既是謝安的老師,兩人也同為知己好友。謝安講述道,當他剛得知自己要接管數字王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動畫特效制作公司時心里很是不安,于是時常與王偉忠“煲電話粥”,向老師請教自己面對偌大的國際大公司該作何對策,徹夜暢聊,王偉忠作為前輩則予以謝安悉心指導和建議,謝安在節目現場對王偉忠老師表達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兩人互訴衷腸的知己感情和良師益友的親密關系讓人動容。再如互聯網醫美平臺新氧科技創始人金星與其妻子的互動,講述了在金星創業時,作為創業者的另一半,其妻子在他背后的默默支持和堅守。金星說道:“很多故事和話,我還是第一次從你口中聽說,我很感謝你這么多年的陪伴”,然后擁抱了他的妻子。夫妻二人相互信任堅定不移的感情和妻子在背后默默付出的艱辛,讓不少創業者感同身受。
目前國內電視內容以電視劇、新聞資訊、綜藝娛樂節目為主,與科幻有關的節目數量甚少。在已有的科幻類電視節目中,多是偏科普的紀錄片或專題欄目,與娛樂性較強的綜藝節目相比,內容較為枯燥,缺乏吸引力。
縱觀國內的科幻電視節目,較之科幻電影、科幻文學,內容缺乏想象力。科幻電視節目通常在科幻的“科學”部分做得很好,能夠起到介紹科學技術、傳播科學知識的作用,追求科學的嚴謹、真實、專業性,但是在“幻想”部分稍有欠缺。筆者認為原因在于:第一,在電視節目的制作方面,由于經費、技術等多方的限制,科幻電視節目無法做到像科幻電影一樣將內容中腦洞大開的部分在節目錄制現場展現出來。第二,電視是一種大眾傳播,節目制作者要考慮大眾的接受程度,由于國內觀眾的科學素養參差不齊,為了使更多觀眾能夠理解節目內容,節目往往會選擇通俗易懂的內容和方式來進行呈現,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節目制作的想象力。
盡管科幻電視節目在制作時盡量做到可視化的表達,例如運用動畫、表演、3D 場景呈現的方式等,但受制于電視屏幕,觀眾仍無法親自身入現場,不能像VR 技術、3D電影那般,缺乏一定的沉浸感和體驗感。或許未來可以將科幻電視節目與穿戴設備(如VR 眼鏡、智能手表)結合起來,利用科技為觀眾建立宛若在場的科幻場景。
科幻電視節目承擔著為大眾傳播先進科學技術、引導觀眾關注和思考科技發展的責任。但由于當下娛樂節目泛濫,科學技術專業性過強,科幻電視節目想吸引觀眾并實現傳播十分困難,需要重塑國內科幻電視節目的傳播語境。
首先,拓展節目傳播渠道。充分利用數字媒介,發揮網絡媒體的優勢,打破電視媒體單渠道傳播的局限,培養多層次受眾,通過數字新媒介技術與傳統媒介的結合為受眾提供多種傳播手段和服務。
其次,注重節目內容多元化。國內科幻電視節目應嘗試多種節目形式,例如將硬科技知識和軟性的綜藝節目形式相結合,激發觀眾對科技生活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從而改變科普大眾或預言猜想的單一節目形式,拓展節目更大的發展空間。
最后,樹立全球化傳播觀念,表達具有普適性的內容和價值觀,降低文化壁壘,實現話語表述方式的親近感、貼近性。建立全球化的傳播渠道,積極拓展走出去的通道,結合互聯網等新興傳播渠道進行布局,實現科幻文藝的全球化傳播,讓國內科幻電視節目在國際科幻文藝界擁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