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雯霞
香港TVB(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俗稱無線)職業劇是其劇目生產中很重要的一個類型,具有通過職業觀照社會人群、反映城市發展以及促進民眾溝通、構建理解型社會的功能。職業劇不僅體現著電視劇的基本敘事和審美要求,也有著增強認知、強化溝通與聯系的作用,是觀眾通過影視劇認識世界的維度,體現了電視劇深入生活、關聯社會、反映時代的使命。本文對近年來香港職業劇題材的拓展做了梳理,旨在對職業題材電視劇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
職業劇中呈現的“業緣”關系是建構城市人群活動的重要格局基礎,在香港這樣的社會更是如此。香港城市人口龐大,組成復雜,以職業為切面是創作者很好地歸類認識的創作對象方式。將觀照的目光對準某個職業人群,深入展現該行業的社會功能、分工、行為方式以及從業人員的精神面貌,反映出的是現代城市的發展態勢以及現代市民的生活態勢。
社會分工職業劇的豐富題材發掘了職業中的亮點和不為人知的艱辛與秘密,增加了故事性和可讀性。職業劇一方面普及了社會分工中不同職業的行為方式,甚至很多職業劇基于真實案例改編(如《廉政行動2016》中選舉行賄等案例),這樣可以加深觀眾對社會的了解,體現媒體的公共和教育職責;另一方面,職業劇通過理性認知呼吁增加公眾的彼此理解,促進了行業部門與普通民眾間的合作,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融合。同時,職業劇通過人物的設置展現職業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塑造出豐富面向的職場代表性人物,如法醫聶寶言、法證高彥博等經典形象,成為行業的標簽,更是香港市民的可視化代言人。
職業劇一直是TVB 非常鮮明的一個特色,從大陸人熟悉TVB 開始,到2019年的播出單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鮮明的職業特色。但是時代環境發生了變化,因此近年來職業劇在題材的拓展和敘事上也表現出一些細微的變化。
TVB 的職業劇橫跨大量的社會分工,比如警察、檢控、法醫和醫生等職業不但有專門的職業劇去刻畫,在一些其他類型的港劇中也幾乎都有這些角色的融入。這一方面是因為與這一類職業有關的故事更容易引發觀眾的收視,例如警察幾乎和犯罪懸疑有密切的關系,這樣對于電視劇的敘事和故事化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但另一方面其實也是香港法治觀念表達意愿的呈現。在當下的職業劇中,傳統職業依然存在,但是具體表現方式上有了變化。
除了展現最基層的職業者行為,與新世紀前后的職業劇比起來,近年的作品都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整個行業甚至社會環境的反思,給觀眾一種宏大敘事的閱聽體驗。如警察職業劇對于香港警察制度及其與其他組織關系的展現:《鐵探》呈現出了香港警隊大升遷年背景下,上級部門的爭權奪利、一線警員的苦累與不易,這種跨度達到多個部門,并呈現出警隊復雜的運作狀態,以及警員多面的生存面向;醫療劇不再單一刻畫個體的患者故事,而是直指香港醫療改革、醫生群體生活群像和制度性問題(《白色強人》);金融劇對香港、內地甚至世界金融背景元素的呈現也日漸豐富。大陸的大事件對香港的影響也在港劇中浮現,如2014年6月《點金勝手》作為金融才俊為主角的職業劇,反映了比特幣、內地公司在香港擬上市等事件。當前的港劇中對新能源、互聯網經濟等新關鍵詞也多有展現。
2014年的《再戰明天》、2016年的《鐵馬戰車》、2018年的《跳躍生命線》和2019年的新劇《機場特警》等,都在香港職業劇廣泛取材的法政領域與警察職業的基礎上繼續延伸,聚焦到懲教署、香港警隊中的交通警察、救護員以及機場特警隊這些門類。
《再戰明天》更是觸及了香港的懲教制度。香港懲教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安局轄下部門,負責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羈押管理和更生服務。1982年 2月,“懲教署”由“監獄署”更名而來,在這之前設立的監獄仍延用監獄的叫法,之后設立的監獄就叫“懲教所”。該劇展現了懲教署工作與訓練的內容,盡可能真實地展現了服刑生活與教育管理改造,是觀眾了解香港社會組織制度以及懲教從業人員精神面貌的窗口。
《跳躍生命線》的職業設定是香港救護員。香港院前救護工作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消防處管轄。消防處的救護總區為香港特區政府的紀律部隊,有著嚴格的編制和紀律,并著統一制服,由消防處統管的救護人員也像軍隊一樣有著明確的軍階銜級。和內地不同的是,香港救護員是公務員,享有公務員薪酬、比較優厚的福利待遇和補助津貼①。由于救護員工作與普通市民生活密切相關,再加上香港總人口與救護員的在編人數相差懸殊,救護員工作壓力大、沖突與反思多,大量的救護個案豐富了創作,救護一線情境的再現真實流暢,這都為該劇的制作精良與贏得口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男主角麥在田作為一個恪守職業道德的救護員,自己的妻子卻是因為失救而死,開篇已經奠定了沖突的張力。救護發生在人最需要幫助時,有著規范職業訓練的救護員在市民身處逆境絕境時無私而專業的幫助充滿人文關懷,在一次次險象環生中讓觀眾學會在生命面前保持尊重與謙卑,也通過職業透露著香港的城市溫度。
《鐵馬戰車》聚焦香港交警隊的生活,展現了香港道路交通的維護以及交通意外處理中的職業理念。《機場特警》專門講機場特警隊故事,為求真實更是不惜成本借用了一架真正的A380 客機進行拍攝。這些嘗試又將對警察職業的展現進一步細化。
“邊緣性”的嘗試有多種方式,比如某些傳統職業與比較特異性的人員結合,《踩過界》(內地愛奇藝平臺引進時譯成《盲俠大律師》)就是其中之一。律政類的職業劇已經非常多,但律師是盲人的設定帶出不同的敘事效果。同時從原片名中也可以看出,這部劇不是正統意義上的律政劇,主角文申俠的盲人設定,實際上就是該題材的一種隱喻,體現了對法律中灰色地帶的觸及,將辯證性思考帶給觀眾。
《特技人》則關注專門為電影行業服務的特技車隊“巔峰特技隊”,此類職業和群體比較邊緣,但是這類行業因其高風險與不可或缺,其實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從劇作的敘事來看,人物的現實經歷、心理沖擊、走出陰影以及對個人志向和平凡幸福的追求,其實也是大部分平凡人生存中會遇到的現實問題。。
還有一些尚未被社會現實所定義,但體現未來職業發生流變的新現象。例如《解決師》,用“解決師”這個全新的概念統攝多種職業:做殺手時是黑幫的解決師,做老師時又是學生的解決師,警察是市民的解決師。“只要能幫人解決問題就是解決師”,以職業的共性與特性為介質來探討人心的黑白與人性的復雜。
另外,以往的職業劇在展現職業魅力的時候,更多選取的是香港社會比較認同的,社會地位比較高的公職和政府部門人員,比如我們很熟悉的香港警察內部所有的部門如反黑、法證、談判、飛虎,以及海關、消防、廉政公署等。但是當前隨著電視劇現實主義題材創作的需求,對職業的選擇和展現也呈現垂直下沉趨勢,近兩年就有出租車司機、導游、保險經紀等職業的呈現。
2018年播映的《BB 來了》雖是一部親子題材小體量劇,但是播映以后社會反響強烈,這得益于其現實主義的觀照力度以及對“陪月員”這個職業的展現。香港城市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新手父母在迎來新生命的同時,還面臨著喂養和照顧嬰兒以外的大量現實問題,而這類問題在城市化所及之處均有共性。因此這部劇雖然沒有宏大敘事,沒有懸疑、科幻的劇情,甚至沒有大牌的明星面孔,卻因其平和質樸的內容背后折射了城市人平淡生活中的百味甘苦,引發社會深入的討論,獲得了2018TVB年度最佳劇作獎,女主角還獲得了當年的“視后”。
在新職業劇的浪潮下,新的職業代表形象不斷涌現。如果說老港劇中的職業典型形象都是如法醫聶寶言、法政高彥博那樣外形干練、專業精進、沉穩內斂、厚重大義的話,新時代下的職業代表則有著不同的面貌。他們既有專業性,行事又灑脫不羈(如《鐵馬戰車》中的施馬);既遵守規章,也敢于質疑權威(《再見明天》中的喬正橋);有矛盾掙扎,最終能選擇堅守大義(《使徒行者》中的薛家強);追求夢想,同時心懷悲憫(《白色巨人》中的唐明)。同時也有一些新女性青年的代表,例如沖破生活設置的障礙,勇敢尋求問題解決的女性(《BB 來了》中的唐恬兒);在歷練中成熟蛻變,重新站起堅定自信的(《再戰明天》姚愛嘉);等等。這些人物也許不再是完美女性劉三好那樣的人設,她們的呈現更加多元。劇情不回避她們的脆弱與掙扎,而是著重刻畫她們在經歷磨難后的堅韌。同時,對職業下她們私人生活的展現也書寫出香港新一代青年人的價值觀:由心出發,首先尊重個性的發展;不懼崗位的平凡,以專長和努力取得令人敬佩的成果;充滿正能量,展現香港年輕一代的積極態度;開放廣博,才能擁抱未來更廣闊的大同世界。
真正優秀的港劇必是港味十足的。因為港劇情懷的初心是濃濃的香港本土化敘事,也是鮮明的港式價值觀。影評人曾子航主編的《香港制造》一書中寫道:“港劇幫助我們重拾傳統中一部分仍然能夠生存的人格理想,比如俠義精神、英雄主義;港劇幫助我們了解現代社會的游戲規則,比如商場風云、白領規范;港劇在告訴我們如何游刃于現代社會的同時,還告訴我們一些永遠不可拋棄的東西,比如兄弟情誼、做人原則……換句話說,港劇讓無所適從的一代人重新擁有了值得固守和敬畏的事物(或者理念),在信仰危機的時代里及時地擁有了一部分替代品。”②
今天的港劇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一方面是因為大陸影視劇發展已日新月異。隨著電影市場上不斷出現現象級影片、票房世界級神話、科幻等新類型的突破,電視劇市場上資本雄厚、資源豐富、百花齊放、制作精良,對港劇形成了競爭的態勢;另一方面,TVB 內部的管理制度、藝人培養以及編創人員的變動,也讓其遇到了發展中的陣痛。未來的港劇,尤其是職業劇,需要立足時代的特點與觀眾的審美變化,尋求并發展新的劇作模式與制作手法,以期能煥發與時俱進的生命力。以下幾個方面可供參考。
首先,發揚在地特色,融合本土文化、注入民族情感。香港影視最大的魅力是充滿港味、體現港人價值觀和港人人文情懷的作品傳遞出的更積極的意義和生活態度;同時,香港開放的視野和復合的文化、時尚視野、前沿想象都是優勢,特定的制度、政府組織方式和職業設置都是構成差異性的重要部分。
其次,多元化題材發掘。突破單一職業類型,如觀眾對單一刑偵類劇集已經審美疲勞,應避免缺乏新意的重復。更多香港社會運轉的組成部分的素材都擁有挖掘潛力和贏得收視的能力。再如其他的科幻等另類題材,以及與內地互動關系等題材都是等待開掘之領域。
再次,問題意識建構,圈層垂直化話題探索。近年來,伴隨著亞洲地區劇目創作中現實主義力度上的增加,日韓等國都涌現出大量叩問現實的佳作,這些作品都具有鮮明的發現問題并直面問題的意識和自覺。TVB新近的《白色強人》亦屬于此類,期待后續有更多這樣把脈現實力度增強的作品面世。
第四,編創團隊助力精品化戰略。未來劇目的視聽風格大屏幕化、視效科技化是必然趨勢。同時編創團隊必須精益求精,保持專業的能力,拓寬創作視角,警惕斷層現象。
注釋:
①保障公共安全,優化急救布局(系列二)——國家及城市院前急救案例研究[EB/OL].全心全意,2015-03-18.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kxN-jUxNw%3D%3D&idx=2&mid=203579631&scene=4&sn=b6592425e758d2b345cc909056de803f.
②孫倩.TVB 現實題材類型劇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