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先朋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國動畫進入了黃金發展時期,國家提出“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充分調動了動畫藝術家的積極性,從業人員數量增多、經濟投入增大以及美術片專業團隊和場地的設立,使得木偶片、剪紙片、水墨動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的作品數量迅速增長,而且在藝術性和技術性上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很多作品在國際上屢獲獎項,中國學派得到國際認可。
中國動畫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和當時“大躍進”等政治運動和文藝方針的引導、影響有著直接的關系。政治意識形態不單影響到了藝術創作的初衷,而且貫穿了藝術作品的核心內容。“大躍進”時期,從國家機關到平民群眾,思想高度統一到了“多快好省”“趕英超美”等“躍進”式規劃,講話、文件、文章、電影等對全民思想觀念、價值觀的教化功能凸顯。1959年5月,周恩來總理在文藝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文藝界人士座談會上,發表了《文藝工作也要“兩條腿走路”》的講話,講話中提到了“既要敢想、敢說、敢做,又要有科學的分析和根據”等十個問題,但是并沒有在后期有效落實。
在1960年前后的電影和美術片中,教化思維體現在角色和情節設定、臺詞表達、中心思想等影片創作環節中,以倡導“如何做群眾斗爭”“如何取得進步”的教育感化,渲染行動的“必要性”會導致結果的“肯定性”等不切實際的“躍進”思想。
《大獎章》是1960年上映的國產動畫,由章超群執導,洪汛濤擔任編劇。它是中國第一部立體電影木偶片。章超群導演長期從事木偶片創作,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是木偶片的先導者,他的《三毛流浪記》等木偶片作品深受觀眾喜愛,他的大膽嘗試和探索為木偶片增添了新形式,革新了木偶片攝制技術。《大獎章》以批判驕傲、提倡勤奮為主題,以動物形象的木偶角色講述了驕傲自大的驢冠軍和勤奮努力的阿豬、阿熊運動會上的故事。
《大獎章》主題鮮明,角色定位特征明顯,故事情節簡單,臺詞單薄重復,教化思維貫穿影片始終。
此片設定的主要角色中,阿熊、阿豬代表了最普通的大眾形象,沒有明顯的性格特征,甚至對自己要做的事也不甚了解,沒有思想自信和能力基礎,最后卻通過旁人和自我單純的言語鼓勵以及勤奮的練習,贏過了自身條件優越的曾經的冠軍。
另一主要角色是驢冠軍,往屆冠軍選手,因為曾經贏得比賽而驕傲自滿,沉浸在往日的榮耀之中,終日擺弄“大獎章”。今時還未比賽就絕對自信,飄飄然起來,趾高氣昂,“欣然”接受獻媚者狐貍的阿諛奉承,搔首弄姿畫畫像,比賽吊兒郎當,由于“運氣不好”輸掉了比賽,立馬像泄了氣的皮球,猶如犯錯的孩子,又瞬間明白了“驕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猴子熱心傳達消息,不斷給予弱者鼓勵,出現在故事發展的關鍵節點,結尾總結了影片的主題思想。陪襯角色狐貍,伺機獻媚,“忠誠”吹捧強者形象,完全是為了輔助塑造主要角色而存在。
這些角色的極端定位,把各種形象一覽無余地展現出來,讓觀眾仿佛直接看到了角色的結局,自覺對號入座,要做什么樣的人,不要做什么樣的人,觀眾主動開始了自我教育。
阿熊、阿豬的報名、練習、比賽的過程,一直被鼓勵,二人不假思索“盲從”;驢冠軍自大、懈怠、自滿的言行舉止,有些夸張、生硬,卻使人不自覺產生厭惡感。猴子在比賽過程中過度關注運動員的動態,并有對白內容;所有人等“驢冠軍”換跑鞋,驢冠軍打亂足球比賽、為找獎章衣服掛到樹枝等情節,能感到明顯的不合理性,卻為故事發展和主題思想奠定了基礎,表明了此片“教化”的態度:“肯努力,得鼓勵,有結果;若驕傲,不順利,無結果”。
縱觀此片的臺詞對白,都比較簡單,推動敘事,點到為止,略顯單薄。尤其是“強調努力就會進步”的臺詞:開頭通知運動會消息時的“要加緊練習,一定要去報名”,報名時的“只要好好練,會跑得快的”,練習時告知驢冠軍也參賽,“不要怕,只要好好練,一定行”,比賽前的“不要怕,好好跑”,比賽中“加油跑”“不要泄氣”,比賽后“以后只要好好努力,還是可以爭取得冠軍的”。從始至終,只有思想態度上的鼓勵,沒有客觀條件的分析和技術上的指導,借現在的一句話片面地比喻一下,那就是“干就完了”。
一部以“提倡勤奮,批判驕傲”為主題的影片,就像這八個字一樣,標語般地表現角色、情節、臺詞,確實太過教條地貫徹了彼時的政治意識和文藝方針,除新穎的藝術形式博人眼球之外,其余滿是思想灌輸和教化。
在“大躍進”運動的時代背景下,社會政治意識轉化成了大眾政治文化,文藝作品儼然成為教化人們思想的渠道。拋開木偶片創作的藝術價值和技術進步,《大獎章》大唱勤奮就會換來成功,只要努力就能進步,回避了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影響,全無做事的思維邏輯關系,缺乏科學的分析和根據,作品主題只停留在教化功能上。
早期抗日題材動畫作品除外,長期以來中國動畫片的受眾都定位在兒童和青少年,大部分影片創作立意或多或少皆具教育功能,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如若教化思維運用不慎,對于判斷能力較低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就會形成錯誤的引導和定位,一旦階段思維定勢,必將進入思想誤區,發生不當行為。現代社會電影電視中的動畫情節,導致兒童模仿“烤羊”“鋸人”事件,模仿動畫片的危險動作和暴力臺詞現象,都體現了所謂“教化”“寓教”占比不良、形式不當帶來的負面影響。
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中國動畫從開始萌芽生長到繁榮過后,經過“文革”停滯期,隨著改革開放步入“為兒童服務”的時期,從開始動畫片的政治意識教化內容,到后期的道德、常識等教育內容,都顯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時代印記。最近十幾年,受國外動畫作品的文化沖擊,中國動畫開始了對業界研究成果史無前例的吸收、同化和改進,加上國家重新把動畫發展提上文化建設日程,我們似乎又看到了“大躍進”時期的景象,作品數量激增、形式多樣,技術日新月異。不過,同中國動畫發展的任何一個時期一樣,現代中國動畫也同樣彰顯時下社會意識形態對創作的深刻影響,適宜包括兒童、青少年在內,更廣大受眾范圍觀看的動畫作品比比皆是,新時期的動畫人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突破,譜寫了中國動畫新篇章。
歸根結底,社會意識形態對文藝作品創作的影響是決定性的,意識形態的良性發展,必將使大眾文化步入發展正軌,為營造和諧社會風氣起到主導作用。那么對于今后的動畫創作者而言,如何在教育和娛樂之間尋找平衡,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適合受眾觀看的作品,做到真正的“寓教于樂”,還需要動畫從業者和研究人員在長久的探索、創作和研究中,像老一輩動畫人那樣,秉持開疆破土的魄力和對藝術追求的執著,披荊斬棘,謀取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