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消夏
在互聯網信息普及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微信公眾號,根據功能的不同,有文娛類、健康類、經濟類等種類之分。時政類微信公眾號在近年來辦得如火如荼,新聞熱點資訊、時政點評及傳播都屬于時政類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內容。用戶基本有兩部分群體:一是傳統新聞媒體熱愛者,由原來的聽眾、觀看者轉變而來,對于時政新聞公眾號的認同感較強,是穩定的用戶量來源;二是普通網民加上新關注的用戶,這類用戶往往不關注新聞,只是被某個標題或者事件吸引而來,這部分用戶往往流失率較大。如何穩固這兩部分群體是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
筆者選取了“人民日報”“占豪”“新華社”“央視新聞”“俠客島”“瞭望智庫”“觀察者網”“十點讀書”“洞見”“夜聽”十個公眾號,抓取這十個號在2019年8月1日-2019年9月1日期間每天推送的兩篇公眾號文章為樣本,采集文章的標題,內容、主題及高頻詞,題材,推送日期,文章閱讀量、點贊量等。而后制定編碼表,將推送內容按照編碼表類目進行分解編碼,最終采用統計方法對編碼表類目進行釋碼及細致分析,進而探究如何提升時政類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力。
時政類微信公眾號對標題、內容、題材、推送時間和針對人群都有一定的要求,與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有所不同,唯有把握好這幾點,才能創作出更多“熱文”,實現傳播力的提升。
第一,通過數據分析,“熱文”的標題字數偏少,越簡潔,越能突出重點抓住受眾,一般沒有超過三行,如“俠客島”中《事涉香港,中方宣布對美制裁》《香港學生會緣何成了亂局急先鋒》,“占豪”中《這就是中國的態度!》等文章。時政類新聞要傳達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標題信息更加明確和突出能提升信息的傳播力度。
第二,公眾號的排版不僅是簡單的文字標題,每個標題框的右側都有配圖,圖文并茂,或是新聞照片,或是有反諷意義的漫畫,簡潔明了,借助圖片更細膩地闡釋標題文字的意義。所以在傳播過程中,也需要重視標題框,找到契合主題的圖片也是能吸引瀏覽者的制勝法寶。
第三,有些公眾號的“熱文”有副標題以及“【】”小結的出現。副標題能起到解釋主標題的作用,時政類微信公眾號的標題字數較少,有些情況下可能沒法清楚表達新聞事件的要素,部分標題加上副標題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讀者有讀下去的動力。“【】”小結的形式也為消息做了分類,為讀者提供更明確的閱讀方向,更有區分度。適當地增加副標題和“【】”小結可為公眾號增添創新點,更好地提高信息的傳播力。
第四,還有些公眾號的“熱文”在標題框上標明“1位朋友讀過”。這樣的方式使讀者有更想閱讀的欲望,貼合人們的從眾心理。所以抓住讀者心理,在標題框中做出花樣,也可以提高公眾號的傳播功能。
首先,了解電視評論節目的人都知道,國家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比如“四川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央視新聞頻道都會第一時間邀請嘉賓做直播的解說及評論,時政類微信公眾號也不能少了這種時效性。在“觀察者網”一篇名為《英駐港總領館雇員在深圳被拒》的快訊達到“10 萬+”閱讀量,類似這樣的快訊據統計還有不少是“10 萬+”文章,所以作為時政類微信公眾號,傳達新聞的時效性,抓住熱點事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擔負起及時傳達新聞事件的責任,內容應緊跟時代潮流,及時報道與評價最新消息是有必要的。
其次,要有深度。當代傳播媒介發展迅速,不管是微博、微信公眾號,還是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都應該堅持“內容為本”“內容為王”,否則終會被新型媒介所取代。如何把時政類微信公眾號的推文寫得有深度又扎實,是穩定用戶、吸引讀者最重要的地方。調查顯示,“10 萬+”文章大都是經典好文,對新聞事實評論和解析有深度、有立意、有想法,從而建立起一批忠實用戶。但各大公眾號之間的文章應各有特色,避免“撞衫”。
第三,要尋找新聞亮點。傳統的時政新聞之所以傳播力不強就在于內容往往都是宏大敘事,或展示成果,或機械報道會議內容,缺乏亮點和活力。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應該民生化,關注細節,講好故事,突出亮點,才能增強傳播價值。
第四,只有文字的表達還不夠,文章必須搭配圖片來豐富內容的表達,或是新聞圖片,或是漫畫,或是視頻,或是GIF 動圖,或是音頻。就音頻來說,由于每個公眾號文章推送時間不定,有些時間是讀者較疲憊的時候,聽音頻相比看文字來說更容易被接受,將廣播、電視、手機視頻緊密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達到傳播效果。對于文章中的字體來說也可以有些調整,并不一定是最原始的宋體,可調整為可愛、別樣的字體,使讀者眼前一亮。
第五,作為一期完整的公眾號信息,還少不了插圖插畫及動畫裝飾的點綴,可以吸引更多年輕讀者點擊關注。
最后,對于新聞圖片的選擇、音頻的錄制以及字體、動畫的設計都應該注意質量,不能因為是微信公眾號的平臺而懈怠,要想達到“10 萬+”,這些方面都不能馬虎。
微信逐漸成為代替QQ 的一大辦公軟件,微信公眾號伴隨著微信的興起逐漸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打開微信,每天都會收到公眾號定時的推送,或是在朋友圈看到好友分享的各種類型的文章,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手機快速閱覽取代了很多人閱讀長文的習慣。
就騰訊對其用戶閱讀時間數據調查分析的結果顯示,一般在 8 時、12 時、22 時閱讀的頻率最高,而對十個時政類微信公眾號做的數據調查結果也顯示,發布的幾個時間段吻合度較高。8 點上班早高峰是清晨,適合接收信息,讀者也有些時間看公眾號的文章;中午12 點是午休時間,可以用零碎的時間來進行閱讀;晚上22 點一般都準備休息了,給用戶放松的方式來閱讀。所以在這幾個時間點可以推送文章,早中晚用戶需要接收的信息也是不同的,早上的新聞更加有沖擊力,體現新聞的及時性;中午推送的新聞量可以大一些,語言可以更犀利,文字更有力度;晚上是一天疲憊需要緩解的時候,文章的解析和評論可以少一些,以介紹賞析文章為主,或是配上音頻,在夜間放松用戶的眼睛,耳朵便可以直接接收到要傳達的信息。
對于推送人群,每個時政類微信公眾號需要有預設。比如有些公眾號針對的是青年人及更小的群體,針對不同人群推不同類型的時政新聞,才能抓住受眾眼球,可以從時間、字體、文章體裁等各方面考慮。青年人有些晚起晚睡的習慣,那么對于公眾號發布的時間可以根據用戶年齡層次調整。比如公眾號內容針對年齡較大的人群,那么文章的語言就不能過于流行化,語言表達要更加通俗易懂,話題更加符合這類人群的關注點,符合人群的作息規律。
在5G時代到來的今天,如何利用好新媒體,如何把握時政類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是需要考慮多方面內容的。用戶的閱讀習慣從依賴傳統媒介轉變到現在的碎片化閱讀,對于時政類公眾號,把握新聞的真實性、時效性是必不可少的。標題要短小精悍,有副標題、圖片的闡釋,甚至是標題閱讀量的加入;內容要真實有效,抓住重點,圖文并茂,加入視頻、音頻、GIF 動圖等吸引用戶;對于推送人群和時間,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味按照固定模式傳播。只有從多方面把握,才能提升時政類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