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 康
(江蘇省灌云縣伊山中心小學 222200)
一般來說,數學作為一門小學學習的主課,將會伴隨學生步入初中、高中、大學等,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提前養成數學思維和良好的習慣是對日后的學習有非常大的幫助的.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這一時期的學生一般思維發育不建全,習慣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會存在一些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上的問題.所以,老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索數學答案背后的邏輯和秘密,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提升學生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從而慢慢地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重視程度.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展開論述.
事實上,小學數學的教學最重要的在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數學素養,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理性的世界觀.在這一階段,老師和家長應當關注學生的素質教育,必要時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和心里健康方面的輔導.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來說,學生一般都是被動地接收知識,沒有主動學習的渴求,沒有形成自身獨立的思考,完成作業就當是完成任務一樣,并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養成,這對于學生日后數學學習會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所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相互學習、相互討論、共同攻克難題,也讓每一位學生的思維都跳動了起來,這樣一來再去聽老師講就非常有效率了.
1.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并且小學生正處于思想成長的重要階段,對于新鮮事物也充滿了好奇,求知欲一定程度上也比較強.所以,小學教學過程也應當從這一點出發,老師應當運用一些新穎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鑒于這一現實情況,老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引導式教學.首先,老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在結合課本知識的前提下,可以從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這節課程,運用小學生喜歡的動漫人物形象來生動形象地授課,讓學生置身于老師創造的情境之中,在這一過程中就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其次,老師在授課時可以結合日常的數學小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比如買賣問題,老師就可以在課堂中讓小朋友們模擬賣家和買家,然后進行買賣交易.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生們會認識到什么是售價、什么是成本、什么是利潤,并且還可以計算多個商品的價格總額是多少,還可以布置一項小作業,讓學生回去和家長進行模擬來鞏固自身學到的知識.讓學生們感受數學知識并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中,它是遍布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不是僅僅為了完成作業和考試那樣簡單.除此之外,老師在對乘法運算進行授課時,可以模擬買水果的情景,比如說1kg蘋果是兩元五角,那么媽媽回家買了3kg是多少錢?這樣就會促使學生去主動地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像這樣與生活貼合度高的題目,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不是冰冷冷地躺在課本里的知識,而是活靈活現就在我們生活當中的.最后,老師在進行授課時還可以結合做游戲的方式,通過游戲的方式來釋放學生的天性,讓知識也變得生動有趣起來.通過以上這些方式,可以從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不再有抵觸情緒,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師應當與學生之間保持良性的師生關系
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除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外,教師應當時刻關注學生在學習上的需求,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在以往的傳統觀念中,老師都是高高在上的,學生們對于老師都有一種畏懼的心里,老師也僅僅是在上課時才與學生有接觸,下課以后就沒有聯系.但是,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更有利于老師開展之后的教學工作,會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樣一來學生也不再害怕老師,有什么學習上的難題就會主動地咨詢老師,之后這樣的和諧關系才有利于日后學生工作的開展,才能實現教學工作上的共贏.事實上,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也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從前學生在班級里處于弱勢地位,害怕老師批評.通常來說,只有建立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關系,小學生才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老師,并且在面對老師時不再畏懼,有問題時也愿意去找老師詢問,這樣才能實現教師的真正價值.如果處理不好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久而久之就產生了與老師之間的隔閡,這個隔閡就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形成障礙,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不能進行良好的溝通,也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日后的課堂表現和學習情況.
3.重視任務型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的作用
從根本來說,老師的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復習、鞏固和理解更好地消化自身學到的知識,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發展能力.著名學者布魯納認為,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牢記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方法以及讓學生養成獨特的數學視角和思維能力.與此同時,還應當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依靠在課堂上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學生會迫于完成任務的壓力進行學習,會加深學生對于那些數學知識的印象.例如,老師在對“幾分之幾”進行教授時,可以將這些抽象的數值形象化,老師可以讓學生動手運用正方形的卡紙來完成這方面的練習,鼓勵學生進行發散式思維,尋找多種可以折成正方形四分之一的方法.實踐表明,有大部分學生很快就折出來了.這時候老師可以繼續追問“還有其他的方法嗎?”經過反復試驗,學生又發現了其他可以折成正方形四分之一的方法.這時,老師可以隨機抽取幾個同學上臺展示他們的折紙的方法,這時大家集思廣益創造出了很多新的方法.通過這樣實操性的聯系,提升了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讓學生在實際動手過程中掌握了具體的知識,也明白了那些科學規律背后的邏輯,更加深刻地明白和理解了抽象的科學知識.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提升了學生的成就感和參與感,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自信心和滿足感.任務型的提問的好處在于老師有明確性的導向,對于學生也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更能準確無誤地接收到老師傳遞的信號,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深化對于知識的理解,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會不斷地提升,完善小學生自身的學習體系.因此,老師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多多使用這樣的任務型教學,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可以更加有效率地配合老師完成教學內容.
綜上所述,小學生數學學習自主能力的培養任務繁重,并不能全部依靠老師,老師僅僅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一個輔助作用,此外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們積極的配合.學生和老師之間也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平臺,共同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努力.同時,老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當使用一些必要的有效的方法進行教授,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與老師的互動當中,緩解部分學生對于學習所產生的緊張感.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老師應當建立與學生之間的良好和諧的互動關系,改變原先傳統的尊卑觀念,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理解能力,為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