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金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二甲中學 226321)
初三學生正處于由感性向理性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進行積極的交流、討論,并且面對新事物時,擁有探索的強烈愿望,積極的去參加教學活動,較熟練地應用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模型法、轉換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1.營造愉悅的課堂,關注情感教育
依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同時結合學科特點積極做好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面向全體學生,同時精心組織來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
2.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本節研究“電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時,充分放手,讓學生經歷探究的全過程:猜想——設計實驗——具體實驗與記錄——分析與交流——得出結論.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
作為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學習需要,在問題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及課堂小結等要盡可能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對暴露出的問題,師生共同研究解決.
4.在評價過程中,提高學習能力
教師多用一些鼓勵的語言、神情、眼神、動作在學生身上,他們就會在教師充滿溫情的贊美聲中,撇去羞澀,變得大膽起來,使他們更加容易加入討論、交流之中,從而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學生答錯,教師不是輕易否定或批評,而是把錯誤看作一種資源,要充分利用好它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發展.
1.知識與技能
知道電功的概念及其單位,理解電功的公式,并會對一些用電器進行簡單的電功計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弄清電功大小的影響因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討論等學習的興趣和習慣,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
1.實驗設疑,引入課題
演示實驗(1) 用手提鉤碼
演示實驗(2) 用木塊提鉤碼
演示實驗(3) 用電動機提鉤碼
指出電流可以做功,在做功時,消耗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教師:在生活中有沒有電流做功的事例呢?它們能量又是怎樣變化呢?
(每個學生回想生活中實例,交流匯報,展示成果.)
師生小結 物理中當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時,我們就說做了電功,做了多少電功,就消耗了多少電能.
設計意圖:電功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通過實驗用機械功的知識,過渡到電流通過電動機將鉤碼提升來說明鉤碼機械能增加是由電能轉化來的,可用電功量度.接下來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用電器進行分析,得出電功就是將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這樣學生對電功概念比較容易接受. 在這—引入環節中,通過實驗直觀展示,易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主動學習,同時又能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能力.
2.創設情景,合作探究
教師:通過上面分析發現,知道電流能做功,那么電流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猜想一下.(I、U、R、t等)共同分析猜想結果,明確研究目標.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實驗方法、電路及具體實施方案等).選幾名代表匯報小組討論成果.師生共同分析,比較優劣,達成共識.通過分組實驗記錄相關數據,分析得出結論.
教學指出:大量實驗研究表明電流在某段電路上所做的電功,與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路中的電流以及通電時間成正比.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體現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每位學生對設置的問題說出想法嘗試解決.這一過程不僅抓住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也培養了學生主體意識和合作精神,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3.自主學習,內化新知
教師:電流做功究意如何計算呢?
學生閱讀本并思考:(1)電功的計算公式是什么?(2)電功的單位是什么?(3)利用公式來計算時需注意哪些問題?
出示例題學生獨立完成,然后講評,得出電功的不同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在實驗基礎上由學生看書,獨立獲得知識,改變以往傳授式教學,使每位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滿足了自尊和成功等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物理學習之中.
4.總結深化,拓展延伸
教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總結得到的學習收獲.大家是怎樣學到這些知識的?對這一部分知識還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嗎?
教學心得:師生之間互相交流、互動,促進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問題,跟著教師教學思路不斷前進,學習大幅進步.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小結,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加強鞏固,在回顧學過的知識過程中,學生真正理解、弄清學習的真諦,在課堂中真正收獲到學習喜悅.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是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是學有所用的體現,也是為以后所學內容的展開設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