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媛媛 趙貴龍
(1.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 210012;2.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 210012)
片段一:
師:同學們,聽說過能變出寶貝的阿拉丁神燈嗎?今天老師帶來了這盞神燈,想知道會變出什么寶貝嗎?
(師每次“變”出一顆珠子,讓學生觀察,依次“變”出三到四顆珠子.)
師:你能猜出下一顆珠子會是什么顏色嗎?
生:藍色.
師追問:你是怎么猜的?
生:這串珠子是一顆紅色、一顆藍色、一顆紅色、一顆藍色……這樣一個隔一個排列的.
師:(配合手勢:左手、右手、左手、右手……)像這樣一個物體隔著另一個物體的排列方式,在數學上叫作一一間隔排列.
師:這里的前一個“一”指的是——
生:一個物體.
師:后一個“一”指的是——
生:另一個物體.
師:對!
教學思考:利用“變”珠子的方式導出新課,巧借學生對神話故事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通過邊做手勢邊總結,把珠子排列的規律用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讓抽象的規律變得具體.“間隔排列”的現象有“一一間隔排列”“兩兩間隔排列”“三三間隔排列”等,本節課研究的則是“間隔排列”現象中的“一一間隔排列”.在教學時,應強調兩個“一”分別代指什么,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剖析概念本身的含義,另一方面又能使學生理解到這是兩種不同物體的排列,為學生理解“一一間隔排列”奠定基礎.
片段二:教師出示主題圖.
師:你看到了什么?
師:這里有一一間隔排列嗎?誰和誰是間隔排列?它們是怎樣排列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生1:夾子和手帕是一一間隔排列的,一個夾子、一塊手帕,一個夾子、一塊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也是一一間隔排列的……
生3:木樁和籬笆是一一間隔排列.
師追問:你是怎么判斷的?
生:它們都是一個物體隔著另一個物體間隔排列的.
師:觀察這三組間隔排列,你能根據它們排列的特點,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嗎?
……
師:像這樣第一個和最后一個物體相同的一一間隔排列,稱為首尾相同的一一間隔排列.
師:這里的小兔稱為“兩端物體”,而相鄰兩只小兔之間的蘑菇稱為“中間物體”.
……
教學思考:通過“變”珠子,學生初步認識了“一一間隔排列”.觀察兔子樂園圖,找三組一一間隔排列在排列方式上的共同點,引出首尾相同的一一間隔排列,并介紹“兩端物體”和“中間物體”概念,為探究首尾相同的一一間隔排列兩種物體之間的數量關系做好準備.由于首尾相同的一一間隔排列,兩端物體比中間物體數量多1,首尾不同的一一間隔排列,兩種物體數量相等,因此“兩端物體”和“中間物體”的定義只適用于首尾相同的一一間隔排列,而不適用于首尾不同的一一間隔排列.
片段三:
師:剛才我們探索了首尾物體相同時,小兔的比蘑菇的數量多1.你有辦法讓小兔和蘑菇的數量相等嗎?
生:可以首或尾去掉一只小兔,也可以首或尾增加一個蘑菇.
師:那現在小兔走掉一只,手帕增加一塊,這時它們還是首尾相同的一一間隔排列嗎?
師指出:我們把這種間隔排列稱為首尾不同的一一間隔排列,
師:現在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又有怎樣的關系呢?
師小結:首尾不同,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相等.
教學思考:教材主題圖上只呈現了首尾相同的一一間隔排列,似乎忽略了首尾不同的一一間隔排列,其實不然.首尾不同和首尾相同的一一間隔排列,兩者探索規律的過程實際上是相通的,只要掌握其中一種間隔排列的探索方法,另外一種就會融會貫通.由于紙質書的局限,教材上的主題圖看上去是一張不會動的圖,其實不然.我們是不是可以逆向思維,這是一個動態的場景,小兔可以跑掉,蘑菇也可以增加,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如何讓小兔和蘑菇的數量相等?”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另一方面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角度,培養了學生逆向推理能力.
片段四:
(1)把一根木料鋸4次,能鋸成幾段?你能用今天學的知識來說明這個問題嗎?
這個問題可以看成是首尾相同的一一間隔排列,中間物體是鋸口,兩端物體是木段.
可以抽象成線段圖:
(2)如果鋸成7段,需要鋸幾次?
教學思考: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鋸東西”或“打結”的問題,通過將生活現象抽象成數學問題,架構數學模型,讓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數學原理,從而有意識地利用數學概念、數學思想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材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教學方法“百家爭鳴”的當下,如何科學、合理地分析和研讀教材,是每一位教師必備的基本功.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它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老師的善于運用.”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單單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應該是教材的創造者.只有這樣,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才能根植于課堂教學,素質教育才能落在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