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強
(廣東省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 510180)
初中化學中大量的基本概念與原理是以抽象的微觀粒子層次為基礎,在實際形式上多數“看不見,摸不著”,傳統教學只能由教師進行口頭講解與描述,或者通過單一的實驗表象進行知識傳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單一依靠記憶與抽象的理論進行知識分析,導致學生對微觀知識內容理解不足,不利于學生發展,抑制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處于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轉變過程,現階段的知識多數以形象思維學習為主,因此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明確微觀知識的特殊性,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教學,營造優質的課堂環境,以先進的模式為主,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直觀的知識內容,引導學生對知識原理進行深入的分析,調動自身的積極性,產生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其教學創新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通過創新微觀教學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容,尤其是微觀教學,其多數知識肉眼難以看見,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以將其以形象具體的方式體現,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結構,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想象力,提高學習質量與效率.
其次,提升微觀教學的趣味性,通常對于化學知識內容來說,理論基礎知識較多,并且化學式較為復雜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抽象的知識難以產生學習興趣,知識理解不足,如相對原子質量以一個原子質量除以C-12的1/12,為什么?由于理論知識復雜,學生經常感到枯燥無味,通過合理的方法創新,有助于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學習,提升學習質量.
最后,積極進行微觀教學創新有助于降低知識難度,將抽象的知識進行轉化,將微觀知識以具體的形式進行表達,提升其整體的教學質量.同時,為學生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提高自身的化學認知水平.
1.靈活利用圖片與模型進行輔助教學
對于初中化學內容來說,其化學的變化主要呈現出明顯的特征性,觀察其變化是否有新物質生成,經過探索發現化學反應的本質為分子的分解與原子的重構,前者是以宏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后者則是以微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靈活利用圖片與模型引導學生探索化學微觀世界,掌握抽象的概念與意義,以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得到發展.以水通電分解反應為例,反應中水逐漸產生氫氣與氧氣,引導學生探索其反應實質,利用微觀角度探尋問題.以圖片為主,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水分子分解示意圖,并講解分解的過程,兩個氫原子合成一個氫分子,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而通電后兩個水分子可以分解為四個氫原子與兩個氧原子,同時又可以轉化為氫分子與氧分子,該過程為化學反應的實質.教師可以靈活應用模型構架分子模型,通過模型的變化表示反應的過程,以便于學生接受問題,掌握知識的實質.在該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靈活的利用模型探索問題實質,分析化學反應,從宏觀轉化為微觀,理性認識知識,掌握知識實質,為以后的化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結合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
初中化學是學生進入初中后新接觸的一門學科,在學習前學生接觸的內容與認知的物質多數為具體形象物質,在宏觀上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因而學生的宏觀思維與想象力豐富,當初步學習化學時,引入了微粒抽象概念,學生對抽象的知識理解難度較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內容,樹立正確的思想,探索化學知識實質.以直觀的情景引導學生分析、探討、猜想,在腦海中構架知識結構,將其與宏觀的現象相結合,將微觀問題進行形象化,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以物質微粒構成中將高錳酸鉀小顆粒細分為例,引導學生探索怎樣將高錳酸鉀細分為最小的顆粒,構建問題情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進行探索,如學生了解高錳酸鉀后提出設計方案,將高錳酸鉀磨碎,磨成細粉狀,溶于水后形成紫色溶液,攪拌均勻后將溶液分倒出一半,再加入一半的水進行稀釋,發現紫色溶液的顏色逐漸變淡,重復上述操作,直至溶液呈現為無色透明,肉眼觀察不到紫色,此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溶液中是否含有高錳酸鉀,通過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學生通過該情景可以明確化學的微觀形,分析極小粒子的構成,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形成微觀思維,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3.靈活運用比喻進行重點難點教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建立完善的課堂環境,以內容為基礎靈活應用比喻法進行微觀知識分解,將抽象的知識內容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內容,提升趣味性,降低知識難度,促使學生理解知識內容,提升化學知識水平.例如,在講解原子結構過程中,由于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較為復雜抽象,學生對原子的內部結構理解不足,學習難度較大,此時教師可以靈活應用比喻法進行教學.以運動員在規定的跑道上跑步為例,在進行教學中將二者進行對比,促使學生明確核外電子排列的規則性,在原有的軌道上排列,與運動員一樣,以避免出現碰撞.通過簡單生動的比喻,學生可以深切的感受原子在核外運動時的分層排布,利用淺顯易懂的比喻促使學生進行知識傳播,以保證其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靈活應用實驗進行微觀教學,如以分子運動為例,可以利用石蕊的“酸紅堿藍”特性進行實驗,引導學生進行比喻分析,如遇到熟人笑臉,遇到陌生人無變化等,解釋其變化原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內容.
4.合理應用多媒體促使學生發揮出想象力
在進行初中化學微觀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技術優勢進行教學,促使學生直觀的走入微觀世界,對化學知識進行深入的認知,降低知識難度,以促使學生核心素養提升.例如,教師可以靈活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微觀探索,向學生播放分子的運動過程,探索分子運動規律,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想象力,激發出學生的探索欲望,提升教學質量.例如,在進行原子結構分析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行分析原子的結構,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進行表述,促使學生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想象力,可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出原子的結構,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的想象力與思維能力得到提升,營造優質的學習情景,提升學習質量.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整合微觀知識,加強知識之間存在的關聯性,促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提升化學素養.靈活利用反饋與反思,促使學生明確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確學習方向,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將知識點轉變為自身掌握的內容,以便于學生發展,成為優秀的綜合型人才.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化學微觀世界豐富多彩,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微觀世界,掌握微觀內容,從整體上提升自身的微觀水平,營造優質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學習微觀知識,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掌握微觀的化學實質,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水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