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林 丁仁娟 陳 萍
(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圖書館,上海 201399)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對于個人、社會和民族的涵養作用,高校文化育人的內涵不斷豐富、形式不斷創新,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1]。其中上海首創的“三圈三全十育人”的“中圈”,聚焦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網絡育人的第三課堂,以實現三大課堂的聯動育人。為此近年來,上海包括民辦高校在內的各高校都在積極整合校內育人資源,調動教學、科研、管理、后勤和服務等所有環節的人員參與育人,以實現課堂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網絡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心理育人、資助育人和組織育人之目標。
本文文化育人中的“文化”特指在高校第二課堂文化育人環節中打造的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等,如各校開發建設的校史館、檔案館、專業博物館、名人館和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等富有特色的育人平臺,并重點以上海兩所民辦高校的名人館為例,研究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平臺的建設與運行機制——平臺的構建元素、功能及其內外部關系,其目的及意義在于如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全面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的內容體系中來,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的全過程,以及如何把社會實踐全方位地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的工作中來,以能對包括民辦高校在內的所有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供借鑒。
目前,上海民辦高校名人館只有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以下簡稱“上海工商外院”)于2013年建成的傅雷館和上海建橋學院于2017年建成的雷鋒館。這兩個文化育人平臺的文化育人事跡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均得到包括上海電視和報紙等在內的各種新聞媒體的廣泛報道[2]。在英文中,“機制”(mechanism)一詞有一定義是a system of parts in a living thing that together perform a particular function。雖然上述兩個文化育人平臺的建成時間有先后,但其入眼入耳和入心入腦的構建要素(或“基本構成成分”)基本一致。
與一般高校相同,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平臺入眼入耳的構建要素也主要包括其硬件建設與軟件打造。
(1)硬件建設
硬件建設即文化育人平臺的“館舍建設”。坐落于上海工商外院圖書館樓內的傅雷館,主要通過傅雷生平陳列室、傅雷譯著研討室和傅雷翻譯體驗室的三室打造而成。其中,傅雷生平陳列室面積約260平方米,存有傅雷的生平圖片、視頻和實物等資料等,分別反映傅雷遠洋求學、嚴謹治學、以譯為主、多藝兼通的艱苦歷程和巨大成就,以及介紹他那三十多部的翻譯作品和十多個版本的《傅雷家書》;傅雷譯著研討室面積約260平方米,配置了較為完整的傅雷作品(含其翻譯作品和家書)、有關傅雷研究的相關資料以及上海工商外院各語種翻譯理論著作和各語種經典翻譯作品等;傅雷翻譯體驗室面積約250平方米,含有如朗讀亭、觸摸屏等在內的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設施。除了上述三大實體平臺外,2017年后上海工商外院還先后建成了網上傅雷館和傅雷資源庫這兩個虛擬平臺。
在雷鋒同志犧牲55周年和2017年3月5日“學雷鋒日”前夕建成的上海建橋學院雷鋒館也坐落于該校圖書館樓內,面積達400多平方米,展出的內容包括“雷鋒其人”“雷鋒精神”和“雷鋒在建橋”三部分,意在注重弘揚身邊可學的、融于日常的雷鋒精神[3],并以實物陳列、展板資料和多媒體展示等多元化方式呈現生動鮮活的雷鋒形象[4]。
(2)軟件打造
一般而言,軟件打造即在上述館舍建設的基礎上開發各種與之相關的“文創產品”。上海建橋學院的雷鋒德育實踐已有十五個年頭。早在2005年3月,上海建橋學院就面向全校學生設立了雷鋒金、銀、銅質獎章,以表彰好人好事、激勵全校學生向上向善;一年后,上海建橋學院首次將鑲有雷鋒頭像的金、銀、銅質獎章分別授予該校的299名學生,以表彰他們在見義勇為、樂于助人、義務獻血、幫困助學、服務社會和志愿者活動等方面作出的突出成績;2010年9月建校10周年之際,上海建橋學院在該校中心位置的8號樓前樹立起地標性雕像“雷鋒像”(有關市領導參加了“雷鋒像”的揭幕儀式);2015年秋,上海建橋學院將“雷鋒像”由上海康橋校區隨學校遷移至上海臨港新校區大禮堂前[5]。
上海工商外院傅雷館的軟件建設除了印制《傅雷館簡介》和傅雷語錄書簽供參觀者領取外,還重點編制了《傅雷思想錄》和《傅雷優秀譯著誦讀交流資料匯編》,供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以及校園其他文化活動使用。其中,約15萬字的《傅雷思想錄》的內容包含“傅雷翻譯思想錄”“傅雷文藝思想錄”和“傅雷育人思想錄”三部分;約5萬字的《傅雷優秀譯著誦讀交流資料匯編》與《傅雷思想錄》的內容對應,涵蓋“傅雷論翻譯”“傅雷論文學”“傅雷論美術”“傅雷論音樂”“傅雷論藝術”“傅雷論教育”和“傅雷論人生”七大板塊。與《傅雷思想錄》里的短文數量、長短不論所不同的是,為方便學生的誦讀或交流,《傅雷優秀譯著誦讀交流資料匯編》里的每一板塊均由9篇短文組成,且所有短文的字數均在七八百字左右。
與一般高校相同,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平臺入心入腦的構建要素主要包括其活動開展與課堂教學。
(1)活動開展
文化育人平臺的硬件建設與軟件打造旨在保障高校各項文化育人活動的順利開展。上海工商外院傅雷館建成后除了用于接待各級校外領導、評估專家、翻譯家協會會員、外國專家、兄弟院校以及本校師生等的參觀外,還先后舉辦了“傅雷杯”大學生翻譯獎大賽、開展了“傅雷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以及嘗試了“傅雷譯著誦讀活動”新形式。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上海工商外院傅雷館還重塑了傅雷讀書會、舉辦了《傅雷家書》圖片展以及傅雷愛國情懷講座。其中,重塑傅雷讀書會活動強調新一屆傅雷讀書會的各類活動主要在于培育學生的中華民族主體精神,并通過傅雷譯著尤其是通過《傅雷家書》等開展的讀書活動,使傅雷的愛國情懷真正進入學生的心與腦;舉辦《傅雷家書》圖片展活動一方面使參展者深深領略《傅雷家書》中所蘊含的傅雷對其孩子的濃濃厚愛,更讓他們感悟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傅雷精神;舉辦傅雷愛國情懷講座活動旨在宣傳傅雷一生愛國的赤子之心,他對兒子傅聰“先做人,后做藝術家、音樂家、鋼琴家”的諄諄教誨,以及《傅雷家書》對當今社會道德的發展、大學生素質的提升所起的作用。
上海建橋學院2005年底首次發文啟動面向全校在校生的學雷鋒好人好事評選活動,并于2006年3月5日頒出首批雷鋒獎,此后該校團委還先后組建7支學雷鋒志愿者服務總隊,向社會播撒雷鋒精神的種子[6];從2009年至今,上海建橋學院團委系統分別組織學生每周三下午到陽光之家開展服務智殘人員的活動,每周五下午赴紫羅蘭農民工子弟學校開展支教共建外語實訓基地的活動;2011年,上海建橋學院教務處啟動大學生素質拓展學分制活動,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尊老愛幼、義務家教、法律援助、環保行動和扶貧幫困等志愿服務累計滿30小時時即可獲得2個學分;2012年春,上海建橋學院校黨委印發《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方案》,規定每月第一周的周六為“雷鋒主題日”,動員全校學生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和社區街道等場所,廣泛開展敬老愛老、知識傳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活動,并策劃開展了“雷鋒精神與職業精神”大討論等活動[7]。
(2)課堂教學
文化育人的最高境界是將文化育人平臺中的相關內容插入到高校的思政課堂教學中。上海建橋學院思政課教師較早將學雷鋒志愿者活動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突破口,將《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與該校校訓相結合,在學生中開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動,使知恩圖報的高尚情操扎根于青年學子的心靈深處;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上海建橋學院思政課教師讓學生走進幼兒園、敬老院、特殊教育學校、民工子弟學校和科技館等機構做志愿者等[8];2017年5月22日,上海建橋學院黨委書記江彥橋在該校雷鋒講堂面向學校師生開出《奉獻中國》課程第一講——“弘揚雷鋒精神 踐行青春使命夢想”[9]。鑒于此,由上海市德育中心和上海建橋學院主辦、《思想理論教育》編輯部協辦的“雷鋒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于2017年9月16日上午在上海建橋學院舉行。研討會主要圍繞“雷鋒精神與立德樹人”“雷鋒精神與大學生友善價值觀”“雷鋒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雷鋒精神如何有效融入思政課”以及“當前我們如何學雷鋒”等問題展開交流[10]。
同樣,上海工商外院2019年也決定將該校圖書館在已做過的“傅雷翻譯及其精神”“翻譯家傅雷及其育人思想”及“活著的傅雷——《傅雷思想錄》及傅雷朗讀材料分析”系列報告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傅雷精神等內容,納入學校《開放中國(第二季)》的思政課程體系中。
“機制”一詞原指機器的構造與其工作的原理。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機制是指自然界中每個物質的各個結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發生變化的物理、化學性質與相互變化關系[11]。經過研究同樣發現,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平臺的關系除了其各構建要素之間的內部關系外,也存在其與學校及其他部門之間的外部關系。
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平臺各構建要素之間的內部關系主要涉及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平臺各構建要素的“先后”和“建用”兩大關系。
(1)先后關系
所謂“先后關系”,主要是指文化育人平臺的各構建要素先后建設的關系。從前文的論述看,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平臺的入眼入耳的構建要素一般應先于入心入腦的構建要素建設(這是一般高校文化育人平臺建設的通行方法),但在入眼入耳的構建要素之間,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平臺可以是硬件建設在先(如上海工商外院傅雷館),也可是軟件打造在先(如上海建橋學院雷鋒館)。
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平臺的入眼入耳的構建要素之所以既可以硬件建設在先,也可以是軟件打造在先,很大程度上是因民辦高校的辦學經費緊張而導致。可正因為文化育人平臺的硬件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所以也能激發民辦高校積極利用政府扶持資金一次性和/或利用其校外項目經費分批次將文化育人平臺的硬件先建起來。如前所述,上海工商外院的傅雷館由傅雷生平陳列室、傅雷譯著研討室和傅雷翻譯體驗室三室打造而成。其中,傅雷生平陳列室的建設始于2012年的上海市教委的教學高地資助項目,傅雷譯著研討室的建設基于2016年的上海市教委宣傳部的《傅雷館內容建設——傅雷館二期建設》項目,傅雷翻譯體驗室的建設基于2018年的中共上海市民辦高校工作委員會的《傅雷校園文明項目——傅雷館三期建設》項目。
(2)建用關系
如果說文化育人平臺的硬件建設和軟件打造屬于“建”的范疇,那么其活動的開展和課堂的教學則屬于“用”的范疇。從許多高校文化育人平臺的實際情況看,“建”的熱情往往大于“用”的程度,但隨著文化育人工作的不斷深入以及文化育人成效的不斷顯現,絕大部分的高校現在都在逐漸加大“用”的程度。如上海工商外院傅雷館建成初期每年接待的參觀人數總在數百上千人左右徘徊,但是近幾年每年接待的參觀人數已升至三四千人左右,且其影響與成效還在不斷地向校外拓展。如2018年上海健康醫學院將其列為“首批示范性課程思政實踐教學基地”,2019年上海浦東新區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聯席會又將其列為“浦東新區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本文認為,民辦高校由于經費緊張導致建成的文化育人平臺數量本來就不多,所以更應通過活動的開展和/或課堂的教學等方式不斷加大其使用力度。在這方面,上海建橋學院雷鋒館的許多做法也很值得各民辦高校學習與借鑒。
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平臺的外部關系主要涉及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平臺本身與學校及其他部門之間的兩大關系。
(1)與學校的關系
經過研究發現,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平臺尤其是其平臺特性的選擇如果與學校的性質(共同的職業性)尤其與學校的校訓(不同的育人目標)緊密關聯,就能始終得到校方的支持和健康的發展。如上海建橋學院董事長周星增曾說:“名牌大學的目標可能是培養類似錢學森這樣的領軍人才。但社會除了需要這樣的精英人才外,同時也還需要一大批踏實勤奮、敬業愛崗、樂于奉獻的雷鋒式勞動者。”[12]眾所周知,雷鋒精神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他的平凡與行善。作為一個平凡人,雷鋒長年累月地助人利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也是高校育人根本任務的題中之義,更與上海建橋學院注重傳承中華民族“善”文化及其“感恩、回報、愛心、責任”的校訓不謀而合[13]。上海建橋學院自2005年3月起每年都堅持舉辦系列學雷鋒活動并在2017年建起雷鋒館,其目的就在于把雷鋒精神深入到師生生活工作的點滴,小到文明修身,大到奉獻社會。
上海工商外院之所以將傅雷作為自己的文化育人平臺予以打造,除了傅雷在地緣上與上海工商外院同享申風匯雨,以及傅雷的職業特點適合上海工商外院外語見長的職業教育等因素外,最重要的還是傅雷身上所凝聚的“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對事業的認真與執著、對他人的率直與坦蕩”精神,與上海工商外院“明德至善、融通中外”的校訓高度契合。眾所周知,傅雷一生譯作宏富,翻譯了如羅曼·羅蘭、巴爾扎克、伏爾泰和梅里美等法國重要作家的作品三十多部,成為中國翻譯界備受推崇的范文;傅雷多藝兼通,在文學、美術和音樂等領域,皆有獨特而高超的藝術鑒賞力,其中不乏藝術學和藝術教育學的經典文獻;傅雷雖然從事教學的工作時間不長,卻也始終關注著育人(教育與人生)方面的工作,并為我們留下了與其翻譯和文藝思想齊名的苦心孤詣教子篇——《傅雷家書》。
(2)與學校其他部門的關系
高校文化育人平臺的建設與使用是一系統工程,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平臺的建設與使用更需學校其他文化服務機構的支持與配合。與一般高校相同,民辦高校的其他文化服務機構也主要包括學校的專業博物館、圖書館及網絡機構等部門,其中圖書館的作用不容小覷,更具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上海工商外院圖書館在接管學校傅雷館后,除了配合學校做了大量的文化育人工作外,短短幾年還完成了上海市教委及上海市民辦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的兩個項目建設和兩個課題研究,僅以《打造傅雷校園文化 探索思政育人新路》為名的案例材料就曾多次上報給上級主管部門乃至上海市委宣傳部。
高校圖書館參與學校文化育人平臺建設與使用的理論闡述,高林清[14]、周芳和馮國濤[15],以及李萍[16]等人的文章值得一讀,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還在主題書香文化品牌建設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并有效推動了該校校園文化的發展與文化育人工作的開展[17]。以上這些事例應該說與各校圖書館擁有較多的文化育人方面的文獻資源,以及都在積極落實教育部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第二條“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是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的規定精神不無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黨的十九大更是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8]面對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新任務、文化育人工作的新要求,高校理論界更需要從學理層面進一步研究文化育人的基本特征,深化對其規律性的認識,從而探索推進文化育人工作、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路徑[19]。雖然針對高職院校的文化育人機制已有部分成果[20][21],但專門針對雖屬高職院校的民辦高校文化育人機制的研究成果至今尚未見到,殷切希望通過本文的發表能夠引起業界對此問題的深入探討,以進一步推動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