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文
(浙江省蘭溪市第二中學 321100)
首先,在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被提上議程、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和重視的新形勢下,當前環境教育的實施力度相對較小,需要從源頭上強化對環境教育重視程度的提升,需要在中小學教育大綱中對環境教育的地位進行充分明確.人們想要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就需要強化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特別是實現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對于學生而言,就是要通過環境教育的實施,對他們原有的認識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行充分矯正,強化他們思想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讓他們從小就樹立起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思維.同時,科學總體上是復雜的、多變的,科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于人們的生存與發展都是極為重要的,而科學教學的重要目的則是通過環境教育的滲透實現人們原有態度的改變、正確思維方式的樹立,需要教師自覺樹立起環境保護的意識,并在科學教學中進行恰當的融入,強化這一意識的傳遞,為學生終身環境保護意識的樹立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將環境保護提到重要的議程上來,以此來應對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但總體上環境資源的形勢不容樂觀,需要人們做出更多的探索與努力.當前我國教育背景和環境下,很多家長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非常關注,對學生基于科學科學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比較重視,而對于應有的環境保護的教育進行了忽略或忽視,且這樣的問題在小學、中學、大學的各個學段都普遍存在,這樣的急功近利的思維模式,難以實現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樹立.因此,需要在科學教學中不斷地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滲透和強化,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學生思維意識的改變.
當前初中科學教材中一定程度上對環保知識點進行體現,同時還將一些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內容加入其中,讓學生在相互關系的分析中進行環境問題的聯想.教師應當以此為基礎進行充分的補充和延伸,使這些內容與環境保護兩者充分結合起來,實現環境教育的有效滲透.
比如,在進行細胞的衰老與癌變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強化環境破壞與細胞癌變相互聯系的建立.比如,大氣污染過程中造成了呼吸道癌變發病率的升高,而臭氧層被破壞則是帶來了皮膚癌發病率的提升.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這樣的事例:上世紀70年代發生光化學煙霧時期,日本患有紅眼病的人數超過了2萬人.美國加州受到光化學煙霧的影響,約有3/4的人得過紅眼病.美國每年癌癥患者中約有58%的人是由于汽車廢氣引起空氣污染所造成的.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背景下,私家小汽車越來越多,這樣就帶來了光化學煙霧發生概率的提升,對于人體的生命健康會產生嚴重危害和威脅.在植物的水分代謝一章節知識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沙漠、鹽堿地等惡劣環境中栽植的植物成活率不高的原理進行滲透,也可以對這些能夠適應惡劣環境的植物新品種進行培養實現環境改造等一系列的環保問題融入其中.在進行人類的優生與遺傳病一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原發性高血壓、無腦兒、腦癱兒、唇裂、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多基因遺傳病的發病與環境污染有著密切關聯的原理講解給學生,實現環境保護意識的滲透.教師應當強化對教材中這些知識點的挖掘、延伸,并實施行之有效的滲透,這樣環境保護的意識就能夠深深烙刻在學生的心靈之中.
初中科學教材中對很多環境教育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涉及,在課堂教學中方便教師實現科學知識傳授、環境意識培養、環境知識教學的全面統一.比如,光合作用中對綠色植物基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進行了涉及,而土壤中的根系分布也對水土保持的意義進行了設計,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的重要指示物包括了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等,科學與社會發展、能源的全面開發與合理利用、健康與環境、人與環境、生物的多樣性以及青蛙的捕食等內容與歡迎保護之間都有著緊密的關聯.教學過程中,這些內容都可以成為教師滲透的有力點位,能夠起到良好的引導和啟示作用.比如,在進行學習環境保護一章節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進行理論的講解,還要注重將將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現狀展示給學生.比如,教師可以將一些數字提供給學生,每年全球產生100億噸的垃圾,而北京市每天產生的垃圾也會超過2萬噸,這樣就造成了大量的垃圾難以得到有效降解,對于人類生存造成了嚴重威脅,作為垃圾制造者的我們應當自覺不使用塑料袋、不隨地亂扔垃圾.在噪音的危害的教學中,可以將噪音的危害講解給學生:對睡眠產生干擾、造成多種疾病的引發、導致人體緊張反應的產生、對腎上腺的分泌產生刺激,帶來血壓的升高和心率的改變.幫助和引導日常生活中自覺抵制噪音、不制造噪音.教師還可以對“崇尚科學 熱愛自然”的專題課進行組織和設計,讓學生以自身的親身調查為依托對不科學、不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進行講解和論述,并且將改進的建議提出來.在這樣的討論、學習與交流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就會受到巨大的觸動,從而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并不是小事,而應當是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在校園生活中要時刻注意環境保護.
初中科學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僅靠課堂是非常有限的,也難以產生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師強化課外豐富多彩環保實踐活動的組織,這樣的活動能夠鼓勵和引導學生認真參與、分析、調查實際環境問題,借助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耳濡目染中進行相關環保資料的采集、收集與分析,不僅能夠強化學生感性認識的豐富,而且能夠引導學生立足實際,在環境探索過程中將所學到的技能與知識應用其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調查訪問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對環保的緊迫性、必要性等進行認知、認同,強化學生環保自覺性的全面提升.比如,教師可以借助遠足活動或者科技夏令營等活動對全國各類自然保護區進行考察,辨認其中的植物并對其生長環境進行了解,對他們的生長狀況進行觀察.在微生物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帶來學生到污水處理廠中進行參觀,讓學生對污水由曝氣沉淀池到沼氣反應池等處理設置中由混黑向澄清變化過程的觀察中,對微生物的作用進行了解,對環境污染帶給人類發展的影響進行認知.特別是剛進入到第一個處理環節前時污水惡臭難聞到后來水變得很清澈,還有金魚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經歷這樣的過程之后,學生就能夠注重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進行水環境的保護,有的學生還會提醒家長不要使用含磷的洗滌劑.教師還可以借助寒暑假的時間,組織和安排學生對生態資源進行調查,可以是城鎮生活垃圾的處理,可以是身邊的水資源狀況,讓學生通過認真的調查研究進行報告的寫作,分析過后,有的學生提出秸稈在田地地焚燒是錯誤的,不僅污染環境,還會造成有機肥料被浪費.這個過程中學生在親眼目睹、親身經歷中就能夠對污染的基本現狀以及產生危害進行了解和認知,自覺樹立起環境保護的意識,并付諸于日常行動之中.
當前水污染嚴重、水資源匱乏、土地荒漠化嚴重、能源資源消耗過快、生物多樣性銳減的宏觀背景下,需要人們對生態與環境危機保持高度認知.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教師在初中科學學科教學中應當充分地將環境教育滲透和融入其中,轉變傳統以往的教育教學思維模式,注意學生環保知識內容學習與環保意識提升.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強化教材環保知識點挖掘,實現環境教育滲透;強化課堂教學有效融合,實現環境教育滲透;強化主題活動組織設計,實現環境教育滲透;強化課外實踐活動組織,實現環境教育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