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標
(江蘇省連云港市寧海中學 222000)
環境教育是中學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初中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可以概括成:科學探究、理性思維、社會責任和生命觀念.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學中要聯系社會和學生的實際滲透保護環境教育.然而長期以來,生物教學中,只重視對青少年的應試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視環境和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學中要聯系生物學科內容滲透環境教育,教育學生自覺的愛護環境,養成良好的保護環境的習慣和意識.
隨著世界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對環保也越來越重視.作為初中基礎課程之一的生物學科,是進行環保教育的主要途徑.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生物學科的內容優勢,利用教學內容,聯系社會實際去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習慣.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加強環保教育的滲透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環保素養.
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 生物教學應達成“喜愛大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與自然一起發展的意義,進一步養成良好的衛生與生活習慣,確定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初中生物學科特點,它在培養學生生命意識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和明顯作用.生物教師在進行生物教學的同時實施生命教育,促進學生樹立起科學的生命觀,將生命教育融入生物教學,是每一個生物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葉瀾教授曾說過:“用生命的高度關注教學.”生物又被稱作生命科學,有著它獨特的學科特點與內涵,在教學中應巧妙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載體與資源,用生命的高度關注生物教學,實現三維目標,滲透生命教育.在課堂上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習動態,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把自主還給學生,把精神生命發展主動權還給學生,使他們擁有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的權利,使教育凸顯生命的靈動,使課堂充滿成長的氣息,讓學生感受生命與成長、體驗生命與價值、品味生命與關懷.
中學生物學是一門以直觀教學為主的自然科學,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編寫的生物教材中運用了大量的插圖等非連續性文本,這些非連續性文本不僅豐富了教材內容、表現出栩栩如生的生物世界,還能用生動形象的、直觀的方式表達出看不見、摸不著的生理過程.生物學科教學的特殊性和聯系社會的特點,也正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優勢.有人把教學工作看成是年復一年的重復勞動,自然也就享受不到教育的樂趣與幸福.其實,教師的工作,所面對的不是冰冷的知識,而是一個個充滿了靈性的美麗的靈魂,是一個個有著獨立人格與思想的鮮活的生命.作為教學工作者,在生命與生命的對接過程中閃爍出的智慧之光、悄然綻放的愛的花朵,則構成了教育路上最靚力的一道風景.這是生命關注生命的過程,是生命滋潤生命的過程,智慧啟迪智慧的過程,收獲的不僅僅是教育的成功,還有自身生命價值的提升和發自內心的自豪與幸福.
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應該從實際出發,用本地的前幾年濫砍濫伐,破壞生態環境的實際,讓每一位學生了解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環境保護意識.泰戈爾說過教育目的是傳遞生命信息.只有轉換課堂上“教”與“學”的關系,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生命潛能.對學生的環境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聯系實際讓學生認識到環境與生命的關系.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環境是生活的家園,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如何從環境中獲取能量和物質,直接決定生命的質量.當學生在大腦里接受了這個信息后,必須幫助學生分析: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中有哪些東西?生物要想更好地生存,還需要哪些物質?這些物質來自于哪里?怎樣利用這些物質去促進學生的生存與發展.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常識認識到:生物和環境之間有哪些關系?環境中的營養物質通過植物進入到生物圈中,再通過吃與被吃的關系(食物鏈)傳遞給更高等的動物人類,并被人類消化、吸收后再通過呼吸釋放能量所利用.雖然學生不可能將所有知識點說清楚,但憑借其對小學科學知識的積累,必然會在腦海中梳理出一幅自然界和諧生活的畫面,將散亂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為今后的系統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存環境,保護環境是促使人全面發展的條件和基礎.要把保護環境作為人的發展的都是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滲透,只是角度不同.細觀生物教育,其實它整合了生命教育中的許多專題.比如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生理心理健康教育、防艾教育、毒品預防教育、環保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以下簡要的舉例說明.比如,防艾教育,在“免疫調節”這節教學中,從艾滋病的病因、感染部位、致病機理到傳播途徑、預防方式都作了詳細的介紹,學生清楚地了解并認識到它的危害.又如,毒品預防教育,在“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這節教學中,詳細介紹了毒品的分類,毒癮的形成機制以及吸毒的危害,醒目的標題“拒絕毒品,慎用心理藥物”“遠離白色瘟疫,將戒毒進行到底”,真是圖文并茂,讓人觸目驚心.再比如,在“細胞的生命歷程”這一章的教學中,從“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分化”到“細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細胞的癌變”,整個教學過程中,處處顯示著生命的脆弱與頑強.尤其是“細胞的增殖” 這節教學中,圖文并茂地闡述了一個人從受精卵,經過復雜的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發育成一個人的漫長過程,讓學生真切的了解到一個生命誕生的艱難,從而真正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保護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環境是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要把保護環境,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環境意識和保護環境的習慣教育,貫穿在教學的始終.
比如環保教育,在“生態環境的保護” 這一章的教學中,筆者先以一幅漫畫(古詩新解)“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描繪的是這樣的一個景象:樹被砍光了,沙塵暴來了;水被污染了,用光了,地面干涸;秋天光禿禿的樹枝上飄著各種顏色的垃圾袋;動物也被殺光了,只剩幾只可憐的鳥被人類關在籠子里)創設情景導課,這是多么凄慘的景象,同學們,如果將來有一天我們的子孫后代看到的是這樣一種景象,那么,我們難道就不覺得可悲和汗顏嗎?同學們,地球的命運就掌握在你的手中,我的手中,我們大家的手中,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讓藍天綠水、鳥語花香,不再是古詩中的描寫,童話中的向往,而是真切地就在我們的身邊!最后布置作業:以環保為主題,可以畫畫(漫畫、連環畫、畫報等),可以圖文并茂出一期黑板報等形式來宣傳環保,筆者將評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后來學生建議增設最佳創意獎、最佳策劃獎,最佳圖文獎等.通過這次作業,筆者欣喜地看到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潛力.借此次評獎,筆者找了不少學生談話,尤其是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首先表揚并且肯定了他在這次活動中的優異表現,鼓勵并指導他在以后的學習中應該如何學習,要求他每天最少問小組長或課代表或者老現兩到三個題目.事實證明這些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態度端正了,學習認真了,成績也進步了.這應該是生命教育的最真切的流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體驗成功,享受成功的快樂,他能不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保護生命、珍惜生命嗎?
前些日子聽一位學者的報告,她剛從英國訪問歸來,她提出一個問題:“英國面積還不足江蘇省那么大,總人口不足6000萬,可卻出了上百名諾貝爾獲獎者,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問題確實令人深省,歸根到底還是教育落后,教育觀念落后,配套設施跟不上,家庭、社會參與的太少……換句話說,是缺乏生命教育.有人說,素質教育不是早就提出來了嗎?課改不也是搞得轟轟烈烈嗎?可工作在一線的教師清楚地意識到,往往很多時候仍舊在穿新鞋走老路.呼吁生命教育真的能早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