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橋橋
新媒體時代信息繁雜,受眾注意力有限,有靈魂、有活性的節目才能獲得更高的關注度。以阿多諾的看法,文化工業依靠現代技術手段大規模復制、傳播大眾文化產品①。而選秀節目正是這樣一種文化工業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乘風破浪的姐姐》(以下簡稱《姐姐》)打破傳統女團印象,邀請了30位30歲以上、已出道多年的女明星參加女團選秀節目。節目于2020年6月12日在沒有定檔的情況下播出,當時正值微博熱搜停更整改,但靠“自來水”式的傳播,第一期上線兩天后播放量就達到了3億次。節目播出后熱度持續增長,甚至拉動了芒果超媒的市值。
女團綜藝傳入中國后,女團標準也成了不容置疑的行業規范,選拔流程、規則、標準注重合理合規。選手為年輕的素人或半素人,評委由音樂界德高望重的明星擔任,加強了流水線女團標準的認知。《姐姐》反其道而行,邀請的選手名氣高于評委團,制造角色反差,打破了傳統定義和單一審美模式,引發了網絡熱議,滿足了受眾對角色的新期待。
影視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單一,強調“白幼瘦”的特征。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加強了這種認知偏差,固化了刻板印象。《姐姐》打破單一的審美模式,以30歲以上的年齡為亮點,注重展現多元審美取向,挑戰粉絲對女團的刻板印象,為“回鍋肉”選秀制造了契機。近年來,“回鍋肉”選秀正發展為一種新經濟,它將當代年輕人困頓和迷茫的心態盡數展現出來②。雖然面臨時代和新生力量的挑戰,但他們敢于直面瓶頸期的態度,展示了不向年齡妥協的決心,與《姐姐》標榜的價值觀不謀而合。
隨著偶像養成節目引入中國市場,各大視頻平臺都投入了極高的熱情,但造星模式、角色選擇標準等基本雷同,選出的出道團員像流水線生產的產品,從外形特征到表情管理都注重統一,失去了年輕人該有活性和靈氣。綜藝節目制作方為了保險,求穩不求變,沒有做到尊重個性,也沒有尊重本土的生活經驗。在媒介市場多元化發展的當下,滋生出多樣化的風格和個性,《姐姐》借助女團熱度,卻又打破女團成見,注重突出選手的個性,形成女團新認知。對于頻繁接受模板性刺激的受眾而言,這種充滿個性和異質性的女團形象,更能滿足受眾的多樣性需求。
一直以來,社會對女性價值的評判有嚴格的年齡限制,中年女性面臨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中年女明星也面臨同樣的困境,社會對她們期望極高,不允許她們身上出現年齡增長的痕跡,否則在資源有限、新人層出不窮的演藝行業內將難以實現自身價值。雖然女性話題隨著教育水平提高逐漸受到重視,但大多數人對綜藝節目的印象依然是一群年輕人的唱跳表演。2020年5月,女演員劉敏濤在演唱《紅色高跟鞋》時,因表情陶醉沖上了熱搜,展現了不一樣的中年女性模樣,使人們對中年女性的印象有了改觀。《姐姐》以“乘風蛻變,破齡成團”為口號,“逆齡”而行,將已經出道的女明星重新拉回賽場,摘掉了受眾對綜藝節目的“有色眼鏡”,讓受眾看到女性的美不是千篇一律的青春靚麗,而是勇敢自信。
新媒體時代的受眾被最大程度賦予自主能動性,對綜藝節目的選擇不再局限于獲取信息和娛樂,節目傳遞的價值觀是受眾產生接觸動機更重要的原因。綜藝節目的價值取向是引導受眾選擇的根本價值立場,能對綜藝節目的有效創新起到推動作用。在市場注重娛樂性、追求商業價值的時候,芒果TV精準捕捉到市場需求,傳達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綜藝節目的本質是資本為了吸引受眾眼球、拉動粉絲經濟,而借助新的媒介呈現技術和互動形式打造的網絡媒體奇觀③。它受資本推動,是具有消費特性的文化產品,不可能跳脫出追求流量的商業本質。大多數綜藝節目過于注重商業價值,忽視了人文關懷。在社會不斷給女性施加年齡壓力,“少女人設”大行其道的當下,《姐姐》關注到了受困于年齡和性別疊加的困境的群體,并提供了與年齡和解的方法。對于受眾而言,《姐姐》不僅是一檔綜藝節目,也是為女性正名的重要載體,具有人文主義關懷。《姐姐》的成功也意味著注重商業價值并不是綜藝節目的最佳選擇,在選秀節目中進行人文關懷,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啟發。
綜藝節目能活躍氣氛,制造輕松的氛圍。對于面臨現實社會壓力,卻是綜藝節目主要受眾的年輕群體而言,綜藝節目成了放松的主要渠道。隨著受眾對精神層面需求的提高,以及節目對現實邏輯的逐漸遵循,偶像也成了受眾的情感寄托。作為大眾文化消費的主體,受眾想在偶像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與以往為了夢想而委曲求全的女團選手相比,《姐姐》中的選手有話直說的態度,打破了傳統綜藝嚴肅的競爭氛圍。得知自己的表演要被打分時,鄭希怡表示“要被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人去評審我自己”,質疑評委的評審能力;伊能靜面對鏡頭拍到自己的膝蓋,希望攝影師配合她。從前,選手面對鏡頭較少敢說真話,因此《姐姐》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預期和設想,讓受眾獲得“爽感”。節目對選手包容的胸襟也讓受眾找到了歸屬感,使受眾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選手身上,滿足了自我代入的需要。
綜藝節目幾乎從沒有離開過受眾的視野,但“換湯不換藥”的制作手法使其同質化現象嚴重,消耗了受眾關注節目的熱情。在愛奇藝和騰訊專注綜藝成團節目,先后播出《青春有你2》和《創造營2020》時,芒果TV精準把握時機,采取同類題材不同標準,打破綜藝節目同質化傾向,以《姐姐》成功破局。節目以30歲以上的年齡為節目亮點,并采用全開麥、不彩排的live形式,將節目現場遛彎、趴在桌上睡覺,甚至利用表演的麥叫導演送牛奶的百態用“原生態”的方式記錄下來,引發了全國網友的激烈討論和強烈關注④,有效集中了注意力,也緩解了受眾對標準化女團的審美疲勞,為綜藝節目更為精細化的發展提供了啟示。
《姐姐》的播出切中了社會對大齡女性的角色期待,提升了價值取向,給予每個中年女性“乘風破浪”的勇氣,它的成功是社會情緒與社會能量使然。從《姐姐》這檔綜藝節目可以窺探到,受眾已經對目前的女團綜藝產生了審美疲勞,對女團角色的期待發生了變化,反映出受眾對綜藝節目價值取向的變遷。
綜藝節目應在文化價值、教育價值等方面達到統一,以文化內涵和社會效應為中心,從娛樂性轉向真實性、創新性,關注市場需求,尊重多元主體的個性化發展和需求,關注點從文化商品回歸文化產品,從注重形態轉向注重內容,摒棄以娛樂市場的主流標準為主導的評判方式,更多地以溫度和深度觀照節目敘事,堅實其內核。
注釋:
①張殿元.作為文化工業的大眾文化——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述評[J].世紀橋,2007(07):57-58.
②郭徽.綜藝綜藝節目中“回鍋肉”現象的傳播學審視——以《明日之子》第三季為例[J].視聽,2020(04):43-44.
③畢天峰.創造偶像:文化工業與粉絲狂歡——以《創造101》為例[J].新聞傳播,2019(01):31-33.
④李丹.從《舞蹈風暴》看綜藝節目技術、模式及內容的創新[J].影視制作,2020(06):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