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振祥 王慧敏
從2018年起,我國主打記錄真實生活的素人綜藝節目數量明顯上升,用明星嘉賓搭配素人的節目層出不窮,但節目口碑與韓國、日本等相比仍有差距。積累了觀看經驗的受眾逐漸深諳節目背后的制作理路,各類場景轉換及嘉賓情緒反應等情節內容真實性遭質疑。為了淡化劇本人為干涉的痕跡,不少綜藝節目制作主打“真實”標簽,采取“演播室+素人日常場景”的方式,從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窺探不同人物群像的真實生活,以期最大程度喚起受眾身份認同與情感共鳴。本文以身份認同及符號建構相關內容為理論框架,基于移動互聯網文化視域,分析韓國素人綜藝《新職員誕生記》節目文本的過人之處。
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將人們的日常生活呈現分為了“前臺”與“后臺”,前臺的交流往往體現著社會的規則,后臺的人們則不再進行理想化的表演,框架的要求與規則的束縛在后臺的表現弱化,人們的行為更加真實,因此人們對后臺行為的好奇心也更強。韓國素人綜藝《新職員誕生記》通過真人秀的方式記錄8名法律專業實習生的職場生活,折射各行各業初入職場的新人所面臨的問題與成長過程。這種拍攝方式突破“前后臺”呈現壁壘,將真實與自我規制的雙重自我展現在受眾面前,節目效果與嘉賓情緒反應更加貼近真實。國內也曾有過職場類綜藝,如江蘇衛視《職來職往》節目的最大賣點便是將面試現場粘貼到演播廳來,拍攝面試者是如何機敏或尷尬應對招聘者的提問,試圖讓受眾身臨其境體驗面試流程。但實際上這種被極大劇本化的單一“前臺”呈現依然是基于任務的角色框架,在各類規則和環節的束縛下進行的展示。隨著期數的增多,觀眾極易陷入審美疲勞,最終仍難以與受眾產生長線情感共鳴。
道格拉斯·凱爾納在研究“媒體文化”時,將美國社會學家居伊·德波所提的“景觀”概念延伸,提出了“媒介奇觀”一詞,認為當代社會中的沖突和解決方式,正在被媒介不斷以戲劇化的方式呈現,通過這種方式向受眾闡明當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并潛移默化地引導著個人適應現代生活的方式。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以及在影視行業的運用愈加成熟,受眾很容易被制作者所構建的“媒介奇觀”吸引。韓國綜藝《新職員誕生記》的核心畫面構成為室內嘉賓觀察團+室外素人真實生活場景,觀察團在每次節目情節變換時會帶領觀眾進行案件解釋、人物推理、懸念設置、結果宣布等內嵌環節,起到把握整體節奏的作用,將觀眾進一步拉入創作者想要構建的戲劇沖突中。演播室外的拍攝畫面采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通過如入職面試、課題發布、考核評估、發布排名的時間順序進行敘事推進。這種拍攝手法很難讓受眾察覺出節目組在其中是否有刻意的環節設置,通過職場工作時間線串聯8位律政新人的入職面試、社會交往、工作、家庭等場景。這些畫面與多數人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綜藝節目作為一種媒介形式,自然地將普通民眾的生活日常實景暴露在鏡頭面前,使受眾產生聯想與代入感。
媒介技術的發展給予了內容創作新的手段,賦予了能指無限的生命力和表達能力。各類影視制作平臺可利用多媒介的信息表達優勢,通過對不同視覺色彩、背景音樂、白噪聲等內容的疊加運用,為節目導入多符號文本敘事,豐富受眾的感官體驗。《新職員誕生記》中,主人公的衣著與片中的背景音樂選擇、剪輯手法也是構建節目媒介奇觀的幾大“推手”。在節目中8位主人公及其導師的職場著裝基本以色調偏暗的西裝、呢子外套等職業正裝為主,但在穿插生活場景時,如宿舍、戶外等地時的人物衣著顏色卻出現大幅明亮的色彩板塊。在一個90分鐘的綜藝中通過視覺色彩符號調配受眾觀感,并自然過渡到下一場景的起承轉合。另外,片中的背景音樂與故事節奏一致且粘合度高,比如在各位職場新人進行訴狀答辯時,節奏快且激昂的背景音樂與卸下工作負擔時漸漸浮入畫面的輕音樂形成鮮明對比。另外,在剪輯手法方面,作為一檔充滿競爭感的職場類真人秀,節目組并未使用太多花字來描繪主人公的心理狀態,當需要進行卷宗介紹或使用電腦查詢資料時,將電腦顯示屏畫面切進節目主畫面,采用第一視角直接進行情緒傳導,給予受眾沉浸式的觀看體驗。
身份認同指的是個人在個體層面或者集體層面認識到關于“我是誰”的問題,本文所談的身份認同主要是從集體層面出發。在該層面的身份認同中,集體所具備的某個明顯特征是實現身份認同的核心編碼,人必須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與其產生情感共鳴才能實現對集體的皈依與對自我的認同。因此,綜藝節目在進行制作時,不僅要注重節目模式的開發與創新,更要注重與受眾建立情感共鳴點,形成節目的獨特魅力,收獲忠實迷群。
學者簡金斯曾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強調身份認同行為是建立在與他人相似或者相異的對照之上的。該綜藝中的8位素人,雖然都來自法學專業,但節目中所呈現的諸如面試回答問題太過率真造成印象失分;課題作業雖然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但完成內容詳實導致導師面臨評價兩難;初次上陣見受理人,理想狀態與現實落差太大的挫敗感等,這些情景都是在職場中會出現的大概率事件。通過與不同的人和事的對照,受眾自身的回憶被關聯,即使與綜藝中的情景有出入,但仍然能與自身情況產生對照。
該節目導演李真民在談及創作初衷時表示,人們在第一天上班時的空氣味道、那天穿過的衣服以及相遇的人都會很容易在腦海中浮現,這種經歷將喚起多數人相似的職場記憶。《新職員誕生記》看似是將話題以及受眾群窄化為職場新人,但大多數人由于都經歷過職場,使觀眾從8位主人公身上找到與自身情況相符或正好相反的人,不自覺地進行參考對照并引發情感共鳴。在《新職員誕生記》中,創作人一共編輯了兩個容易使人產生共鳴的點:一是導師(職場前輩)與8位新人之間,通過課題傳授經驗、指導,雙方的相處容易使受眾聯想到自身是如何與自己的前輩或者老師相處的;二是通過8位新人彼此之間,既包含競爭關系,但又彼此惺惺相惜互相鼓勵的職場關系來與受眾經歷進行勾連,自然而然地喚起受眾的共鳴心理。
我國國產綜藝慣用手法為宏大敘事,極少見對細節以及所謂的“平常事”進行節目文本敘事,節目的視角仍然聚焦在明星“審丑”上,把取悅觀眾作為節目賣點。但韓國綜藝已經逐漸跳出純粹的娛樂框架,構建更加貼近觀眾現實生活的媒介內容,這樣的節目讓人在收獲娛樂的同時,也從節目文本中產生有意義的思考,這對我國綜藝節目的創制帶來了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