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愛俠
通過訂閱微信公眾號獲取新聞資訊已成為當下的潮流。2019年底至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引發全球關注。在此背景下,筆者收集整理了“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2020年1月1日至3月底與新冠肺炎有關的千余條新聞標題,重點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對新聞標題的語言運用進行分析考察。
微信的主要閱讀方式是移動終端,這一模式對傳播形式的生動性要求更高①。由于微信新聞“題文分開”的特點,為吸引受眾,提高點擊率,標題一般圖文結合。標題語言簡潔凝練,承載信息有限,且相對抽象,有時會留下懸念和空白,而圖片色彩豐富、形象直觀。因此,圖文在內容上互為補充,彼此呼應,渾然一體。如:
四川往湖北送醫護人員和物資 執飛的機長是他(文)
英雄機長劉傳健(圖)
標題留有懸念,而標題中的“他”與圖片中受眾熟悉的英雄機長劉傳健形成呼應,緊密相連。圖文結合是微信新聞標題的基本形式,圖片豐富了標題的語意內涵,為文字留白、標題語言進一步精簡提供了條件和可能。因此,時爾會有單個詞語的微信標題,甚至沒有語言文字的純圖片新聞,這也體現了微信新聞標題制作的靈活性。總之,標題引發受眾思考,圖片吸引受眾注意,填補標題的部分空白,圖文配合,分工合作。
詞語是語言運用的基本單位。對于簡潔凝練、字數有限的新聞標題來說,詞語的運用對于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縱觀“央視新聞”最近幾個月的新聞標題,詞語的使用豐富多變,風格多樣,除了書面語詞,口語詞、方言詞、文言詞、網絡詞語、數字、英文單詞,甚至漢語拼音等都時有使用。如:
“少出門,no party!”民警用多種語言喊話,太魔性!這是咋想的?
“我好 xiǎng媽媽 ya”
網絡熱詞及流行語是網絡時代的產物,是網民表達個性和自我的體現。在微信新聞中恰當使用網絡熱詞,既可以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贏得用戶好感,也能體現新聞報道的時代性特點。另外,英文字母、方言土語,甚至拼音字母,形式多樣、新穎別致、開放包容,受眾喜聞樂見,使標題語言生動形象,更接地氣,貼近用戶。另外,數詞特別是阿拉伯數字的使用尤其突出,有時甚至出現了數字式標題。如:
1.1萬!近1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醒目的阿拉伯數字本身具有較高的辨識度,又是對新聞內容的高度概括,是以“央視新聞”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及時、準確發布疫情數據,體現媒體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實際需要;再者,準確的數字真實透明,更有說服力,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眾的盲目恐慌以及謠言的滋生和傳播。數字標題簡明醒目,但傳達語意有限,需要借助語境補全信息。
疫情暴發后,人們關心疫情的進展,也十分關注中央精神和防控疫情的政策方針、手段方法、防控進程等。“央視新聞”圍繞“疫情”每天發布的新聞有二三十則。要避免標題重復雷同、缺乏新意,使讀者保持閱讀熱情,變換句式是手段之一。總的來說,疫情期間的新聞標題短句多、長句少,長短標題參差錯落、相互配合。如:
4天3夜!“95后”女醫生騎行300多公里回武漢!這張通行證讓人淚奔
這個長標題30多字符,由多個短句組成,字數多,信息量大,陳述句、感嘆句交錯使用。短標題有時就是一個詞或短語,字數不多,簡潔明了,節奏感強。如:
痛惜!
向黎明出發!
超短句的使用也多見。我們把詞語少、形體短、結構簡單、一般放在標題開頭的短句稱為超短句②。微信標題中存在大量超短句,大多數是感嘆句。超短句由詞和短語構成,詞以雙音節動詞居多,以提醒、建議、號召等內容為主,或表達對新聞信息的褒貶態度、情感評價,如默哀、官宣、淚目、嘀、警惕、該、擴散、注意、再接再厲等。
短語式超短句相對更多,信息更豐富;以主謂短語、數量短語、偏正短語、動賓短語居多,一般不超過6個字;基本是以嘆號結束,語氣強烈;絕大多數放在標題開頭,形式醒目。如30天、敲警鐘、獨家視頻、第二波尋人、明晚見、好消息、武漢加油、愿平安、一文看懂等。也有少量超短句放在標題最后,位置變了,形式作用沒變。如:
這張登機牌,太走心!
一問三不知的黃岡衛健委主任被免職,該!
超短句既能單獨做標題,也可以與其他語言單位組合,共同構成標題,特點是形式簡短、醒目,嘆號結束,語意明確,語氣強烈,容易第一時間吸引受眾的注意。標題中有其他成分時,超短句在語意上與其形成呼應,或表明態度,或抒發情感,或強調提醒,或總結概括。
新聞的語言要簡潔凝練、通俗平實,也要新穎奇特、生動形象。“央視新聞”的新聞標題風格多樣。發布國家的政策方針、抗疫的具體措施以及疫情情況時,簡潔明了,莊重嚴肅。如:
習近平: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講述抗疫感人事跡時,則包含溫情、動人心弦。如:
他們睡了的樣子,讓人心疼
為使語言生動形象、靈動活潑,微信新聞標題經常使用各種修辭手法,比喻、仿擬、諧音、設問、擬人等,都是標題中常用的辭格。如:
你的笑容,是治愈我們的力量
面朝武漢,春暖花開
有些標題使用了陌生化語言,更顯新穎別致。如:
這個3分鐘視頻太好哭了!
“挺住!我把外公和媽媽都借給你!”
“太好哭了”仿“太好笑了”,是仿擬;把“外公”“媽媽”比作可以借出去的“物”,是擬物。超越常規的語言使用達到了陌生化的表達效果,讓人印象深刻。另外,還有一些帶有視覺和聽覺效果的標題。如:
降降降降降降降降降降降降降降
“團 聚”
“到!到!到!到!到……”這場戰“疫”里的每個回答,都給人信心
14個“降”字連用,表示全國除湖北外的新增確診病例連續14日呈下降態勢。“團聚”一詞中間空開,結合配圖,表達一名抗疫醫護與家人相聚時,不敢靠得太近。這樣的標題具有視覺化效果,不需要逐字閱讀。最后一例引用志愿報名支援武漢抗疫的醫護人員答“到”的聲音,一連串“到”字讓讀者似乎聽到了他們的聲音,兼具視覺和聽覺效果。
標點符號在微信新聞中運用廣泛,其中最為常用的是問號、嘆號、省略號。感嘆號帶有強烈的情感訴求,易于喚起情感共鳴;問號充分調動讀者的好奇心,激發其閱讀欲和求知欲;省略號留下充足的信息空間,誘發讀者想象和點擊③。如:
武漢的藥店都開門了嗎?都能買到啥?總臺記者帶你去看看
當她們摘下口罩……網友:太心疼
0! 0! 0!
除常規標點外,還有各種各樣讓人眼花繚亂、眼前一亮的符號,如箭頭、豎線、括號、加號、等號、不等號、大于號、@、#號、波浪線等,使用更加靈活大膽。如:
3萬 +,2萬↓,0!隱瞞=害人
鄂人≠惡人,對抗疫情,我們呼吁這八“不”
這些符號其實不屬于標點符號,卻在微信標題中時常出現。因為不同于一般的標點符號,它們在形式上更新鮮亮眼;另外,簡潔醒目的符號常常具有文字所不及的表達效果。如箭頭在疫情防控期間被頻繁使用,向上向下的箭頭使數據表達更直觀明了,一目了然。
第一,內容同質,標題雷同。微信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各大媒體均創建了自己的公眾號。主流媒體肩負引導社會輿論、宣傳主流價值觀的重任,在一些重要新聞題材和內容的選擇上有相似的原則,不可避免地出現新聞內容同質化的問題,反映到新聞標題上,會出現標題類似甚至雷同的情況。如《致敬!火神山醫院建設者》(央視新聞2020年2月1日)和《致敬!火神山醫院建設者》(人民日報2020年2月2日)。這種情況時有發生,既影響公眾號本身的信息價值,又容易削弱用戶黏性,需要新聞內容的生產方盡量避免,努力尋求新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挖掘新聞內在深層內涵,以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
第二,信息詳備,影響點擊。影響點擊量的原因眾多,如果標題本身敘事性強,新聞內容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情感評價等要素詳備,看題即知文意,不必打開正文即可獲知新聞主要事實,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點擊量,阻礙受眾深入閱讀,如《明日起,北京市所有省際道路客運全部停運》。因此,如何讓標題語言足夠、適量,既貼近生活、服務受眾,增強吸引力、具備可讀性,又能贏得點擊量,是值得新聞工作者深入思考的問題。
第三,語言多元化給媒體語言規范帶來挑戰。新媒體時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創新運用,使新聞語言新穎別致、活潑有趣,降低了新聞的呆板無趣,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行為,拉近了受眾與媒體的距離,成績應當肯定。然而,新聞語言的多元化變遷也為媒體語言規范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李宇明先生曾說:“媒體在向大眾傳播信息的同時,也在向社會傳播語言與語言規范。”④因此,如何創新多種表達手段以觸達更多受眾,實現流量攀升,又不影響漢語的純潔,避免錯漏、“三俗”、詞語濫用和語言暴力,在創新與規范間求得平衡,也是值得媒體工作者不斷思考的問題。
注釋:
①馬莉英.紙媒微信公眾號的新媒體試驗[J].傳媒觀察,2015(01):49-51.
②程愛俠.網絡新聞標題中的超短句[J].青年記者,2017(18):59-60.
③陳勇,丁峰.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編輯策略[J].青年記者,2018(03):42-43.
④姚喜雙,郭龍生.媒體與語言:來自專家與明星的聲音[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