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青
(江蘇省沭陽縣懷文中學 223600)
新課標中要求數學教學重視人的發展,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等學習方式,努力為學生構建有活力的、開放的環境.數學實驗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在實驗活動中發現、探究、思考、分析并總結數學知識和思維,從而獲得數學概念、解決問題思路等知識,更重視知識的形成,有利于學生體驗數學的“做”和“用”兩個過程,提高學生積極性.
情境是初中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將實驗融入課堂教學,同樣可以采用設計實驗情境的方式,優化實驗教學流程和方法,優化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和積極性.多媒體技術在科學技術和教學理念改革的基礎上,在教學活動中得以廣泛應用.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提供豐富的情境資源,展示知識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多媒體的動態性能演示圖象,將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將原本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內容,構成新的知識結構.例如:在講解兩圓的位置關系等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幾何畫板”功能畫圖,在大屏幕上任意變化兩個圓的位置,引導學生觀察圓之間的位置變化,探索相交、相離以及相切等相關內容;而后引導學生總結知識點,得出結論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認為,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較高,主要原因是受其“抽象性”以及“嚴謹性”特點影響,但這也是數學本身的優點.數學的抽象性受其能夠高度概括事物的實質,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得到應用.而數學的嚴謹性,使其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相關知識的研究中能夠從定性研究的角度進行.但這也不代表數學知識的教學就一定要“嚴肅”、“難以理解”.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采用實驗教學方法,通過情境、實驗、交流、操作以及練習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便于學生理解問題的來源和解決方式,能夠使學生理解、表述知識,能夠將其從具體變化到抽象,切實理解知識.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的變化都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使數學的嚴謹性變得合情合理,更容易理解.例如:在講解圓和直線的位置關系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直線從離圓較遠的位置,逐漸移動到與圓相交的位置,完整的演示出二者相離、相切和相交的位置關系,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掌握并且能夠利用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解決問題.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需要以直觀的想法作為其支撐背景.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就需要有效利用實驗教學,突顯出這種直觀背景,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本質,掌握其變化、發展、與其他相關問題之間的關聯性,即培養學生的實驗思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以《四邊形》一課教學為例,其中包含“重心”.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在上課之前準備好形狀不同的幾何圖形, 找出不同幾何圖形的重心,從而使學生認識到“重心”就是幾何圖形的中心,實現教學目標.初中數學有很多知識都可以利用這種直觀的實驗進行教學,闡述抽象的知識,強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效果,還能夠使學生更扎實地掌握知識,達到提升教學水平的目的;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實驗思維,改變學生浮夸的思維弊端,使學生快速抓住知識的本質,進而提出有創意的想法.將實驗融入課堂教學,可以通過培養學生實驗思維的方式,實現初中數學應用實驗的教學目標.
互動是初中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尤其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學生彼此之間的互動越來越重要,課堂教學也有更新的內涵,使教學活動面向互動教學發展.將實驗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互動就顯得更為重要.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正多邊形和圓》這部分知識時,學生在進行實驗過程中,需要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完善實驗流程和內容,盡量減少實驗遺漏;在總結實驗現象和規律時,也需要學生之間表達、歸納想法.此外,還需要學生與教師互動,即教師適當點撥學生遇到的困惑、幫助學生完善結論,使學生真正地掌握這部分知識.在實驗互動教學中,還能夠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其合作能力,是一種非常有效、科學的教學方式.
例如,在初中數學“圓錐的體積”教學中,圓錐的體積與正方體、長方體等看似規則的體積計算有著很大的差異.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討應采用什么方法求“圓錐的體積”.這時很多學生對圓錐較為陌生,尤其是在教師拿出圓錐實物時,更會讓很多學生感到頭疼.這時教師可以開展數學互動實驗,引導學生通過互動實驗的方式去求得圓錐的體積.有的學生會想到,將圓錐體內裝滿水,然后倒入一個規則的正方體內,再通過求正方體內水的體積來得出圓錐體的體積.這是學生動手操作的一個好處,也是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數學知識和運用數學知識的一個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數學學習效率,同時對培養學生數學思維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而實現了學生數學學習的發展.
數學實驗是一個學生進行探究、發現、分析和總結等活動的一個過程,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學生在實驗教學中能夠模擬和探究知識的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且在自身知識結構的支持下變換和引申問題,拓展學習范圍,能夠有效激發出學生積極性,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合理應用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