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玉涵
Vlog是視頻博客的簡稱,一般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敘事,側重于展示生活,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視頻生產方式。2012年,vlog興起于海外視頻平臺Youtube。2018年,vlog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受到了自媒體視頻創作者的廣泛歡迎①。隨著短視頻的流行,我國的專業新聞媒體也逐漸嘗試采用vlog形式進行新聞生產。在近些年的兩會報道中,《人民日報》推出的《真實記錄兩會女主播的一天,忙忙忙忙忙忙》、《中國日報》推出的《小姐姐的兩會初體驗》等優秀的vlog報道均在社會上得到了強烈的反響。2019年,央視記者康輝在隨習近平主席進行外事訪問期間拍攝的“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vlog更是在微博平臺上取得了顯著的傳播效果。這些成果都表明了“vlog+新聞”模式在新聞生產領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央視新聞聯合bilibili網站(以下簡稱B站)美食類UP主“食貧道”發布了“武漢vlog”系列報道。該報道以記者張竣的個人視角進行敘事,展現了疫情期間武漢人民的生活與各行各業人民共同抗擊疫情的場景,在B站播出后獲得了極高的點擊量。本文將對“武漢vlog”在B站的走紅進行分析。
“武漢vlog”系列視頻共有30個,時間跨度為2020年1月27日至2020年4月1日,覆蓋了武漢封城(2020年1月23日)后第四天至武漢全面解封(2020年4月8日)前一周的戰“疫”歷程,為我們帶來了“全圖景式”的疫情報道。
從報道的時間線來看,2020年1月27日到2020年2月13日的16則報道采用了集中式報道的模式。這段時間內,每則報道的間隔至多不超過兩天,報道頻率最高時,一天曾發布過3條報道。而2020年2月13日之后的報道則頻率明顯下降,為1至5天發布一則報道。這與隨著時間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以及武漢的社會管理、醫療建設逐漸步入正軌有關?!拔錆hvlog”作為官方疫情報道的補充,在發布時間方面展現了較高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是傳統新聞報道適應短視頻生產模式的具體表現形式。
Vlog采用“以我為主”的敘事方式,注重個人視角與情感的展示??梢哉f,視頻制作者本身的個人品牌形象與人格化特征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受眾的觀看選擇②。因此,vlog新聞對報道者本人的角色定位、個人魅力有很高的要求。
“武漢vlog”系列視頻的主要創作者張竣是央視資深記者,有豐富的媒體工作經驗。2018年,張竣在B站開設賬號“食貧道”,成為一名兼職美食博主。在“武漢vlog”系列視頻中,張竣以“美食up主餅叔”與“記者張竣”的雙重身份進行新聞報道:作為“記者張竣”時,主要報道嚴肅的社會議題與社會現象,進行真實、具有深度的新聞報道;作為“美食up主餅叔”時,則以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增加了新聞的可看性。同時,該系列vlog在B站“央視視頻”賬號與“食貧道”賬號同步播出,充分利用了“食貧道”賬號對B站用戶的影響力。
這種傳播主體的轉換削弱了官方媒體報道的嚴肅氛圍,以更貼近年輕人生活的視角進行新聞報道,增加了受眾的親切感。尤其是對張竣B站up主這一身份的運用,是央視新聞在分眾化傳播的背景下,針對青年群體進行的一次時政新聞創新的嘗試。同時,央視新聞團隊和專業記者保證了新聞制作的專業性,減少了嚴肅的時政新聞被娛樂化、消解化的可能。
有研究認為,vlogger與其受眾群體相同的興趣愛好、相似的價值觀是受眾確立對vlogger態度的關鍵③。因此,對受眾群體偏好有清晰的判斷,且在此基礎上進行有特色的創作,對vlog新聞報道非常重要。
“食貧道”是一個B站美食類視頻賬號,其受眾大部分是年輕的美食愛好者。在30支vlog中,7支的主題與食物相關,11支主題與居民日常生活相關。這些議程的設置與“食貧道”賬號的受眾偏好有著極大的重合性。同時,在報道對象上,“武漢vlog”系列覆蓋了外賣小哥、社區工作人員、雷神山醫院工人等一系列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主流媒體卻由于篇幅、議題重要性等原因很少進行深度報道的群體。這些新聞的選題角度新穎,既聚焦了公眾關注的疫情議題,又切合了B站受眾群體的偏好。該系列報道是針對B站用戶的一次成功的議程設置,是對主流媒體報道的有益補充,使原本與公眾生活頗有距離感的時政報道開始“接地氣”。
由于vlog報道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采訪,鏡頭的轉換與剪輯較為方便,易于進行多角度的報道。以第16支vlog《武漢vlog|廣場舞?讀書角?方艙醫院里的病人每天都干啥》為例,在8分鐘的視頻中,記者展現了進入方艙醫院的消毒過程、醫護人員組織患者跳廣場舞、患者排隊做CT以及患者朗誦詩歌等場景。該視頻重點展現了跳廣場舞的場景。在此場景中,各年齡段的患者與醫護人員一同跳舞,患者間互相督促去跳舞,以及跳舞時眾人一同喊出口號“武漢加油”等橋段極大豐富了報道的故事性,增加了新聞的可看性。
在該報道中,醫患關系、醫生工作、患者生活等議題被各種場景巧妙地串聯了起來。借由“廣場舞”“讀詩”等場景,醫護人員與患者都表達了在方艙醫院工作、生活的感想;同時,醫護人員回應了社會上對方艙醫院的一些疑問,進而打破了受眾對醫院、病人的“嚴肅”“悲傷”等刻板印象,展現了醫護人員與患者樂觀向上的態度,以巧妙的方式宣傳了正能量。
在傳統報道中,記者一般以第三人視角對新聞進行客觀性陳述。這種報道能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卻也造成了與受眾的疏離感。作為傳統新聞的補充形式,vlog新聞中的記者角色除了可以以第一人稱敘事,還可以通過適當的角色轉變來適應不斷發展的新聞需求。
在“武漢vlog”系列報道中,記者轉變身份,親身參與了被采訪對象的工作、生活。于是,報道的視角由記者的第一視角轉變成了超市顧客、地鐵乘客、醫院食堂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等武漢居民的第一視角。通過這種視角、角色的轉變,視頻受眾仿若親身參與了武漢人民的生活,更直觀地了解了武漢疫情防控的現場情況。這既提高了受眾與新聞的接近性,也為未在場的受眾提供了現場感與參與感。通過這種“沉浸式”的新聞觀看體驗,受眾能更真切地體會到新聞想要傳遞的情感與價值觀,進而得到情感的共鳴。
為了確保議題的嚴肅性,傳統的時政新聞標題一般只傳遞重要信息,以簡潔、醒目為主要特征。然而,在新媒體語境中,尤其是在B站這一青年網民的聚集地,傳統的標題顯然不能起到吸引受眾的作用。而且,B站并不是青年網民瀏覽時政新聞的主要媒介,這種情況下,時政新聞的標題設計應該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做到形式創新和內容創新,與流行文化相適應。
“武漢vlog”的標題設計特點首先是擅用感嘆句與疑問句。通過感嘆句與疑問句,標題能夠在傳遞視頻信息的同時傳達豐富的情感,進而起到增加懸念、吸引受眾的效果。其次,新聞標題與視頻封面互為補充。由于頁面設計限制,長標題往往無法在手機端全部被展開。然而,由于vlog剪輯方式的多樣性,視頻封面可以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例如第18期《武漢vlog|背40斤消毒水爬9層樓體驗武漢社區網格員的一天》,視頻封面上用黃色字體標注“72個小時25個工作人員87棟單元樓”,體現了vlog新聞可以用更小的空間提供更豐富的信息,極大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
隨著新媒體時代新聞業的不斷發展,多元化、生活化的新聞語言在現階段的新聞生產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時政新聞報道中,嚴肅的新聞語言能夠起到信息公開、溝通社會意見的作用,而生動活潑的新聞語言則能使受眾更好地適應新聞報道的語境,進而有效地引導社會輿論,緩解社會緊張情緒。
作為一名B站美食類視頻創作者,張竣對青年人的話語方式十分熟悉。在“武漢vlog”系列新聞中,他運用平實、親切、幽默的語言與采訪對象進行交流,尤其在與青年采訪者的交流中,運用了大量網絡流行語元素。例如在第6支vlog《武漢vlog|去醫院給護士小姐姐送盒飯,她們顧得上吃嗎?》中,記者采訪了武漢同濟醫院的護士,他把采訪對象稱為“小姐姐”,在采訪過程中與護士們談論醫院的盒飯,調侃她們的護目鏡,從而成功得到了護士們的信任,得到了許多有價值的素材。這種采訪方式增加了記者與受訪者的親切感,有利于受訪者更流暢、全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輕松的訪談氛圍不僅更有利于建立豐滿的人物形象,進行更有深度的信息挖掘,也能提升受眾的信任度,使新聞傳遞的信息實現有效傳播。
“武漢vlog”系列新聞是“vlog+新聞”報道模式創新的一次有益探索。在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武漢vlog”系列報道作為主流媒體報道在新媒體的創新形式,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截至2020年6月24日,30支vlog中,在B站最高點擊量為164.5萬,最低點擊量為23.9萬,證明了B站也可以成為時政新聞報道的重要場地。
該系列報道不僅起到了還原武漢真實情況、提供抗擊疫情信息的作用,還起到了引導社會情緒、宣揚正能量的作用。在信息傳播逐漸分眾化的今天,根據不同的受眾特點制作不同形式的新聞成為大勢所趨?!拔錆hvlog”系列報道作為重大時政新聞的補充,提高了青年受眾對時政新聞的興趣,是新聞報道方式創新的成果。
注釋:
①瀟瀟.Vlog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創新 [J].傳媒,2019(22):69-71.
②詹緒武,李珂.Vlog+新聞:主流話語的傳播創新路徑——以“康輝vlog”為例[J].新聞與寫作,2020(03):98-102.
③王德勝,楊園園.共情撫慰、整合歸屬與人格賦魅:對年輕群體Vlog觀看動機的研究 [J].中國編輯,2020(Z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