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英 張春民


摘 要 目的:探討基于智能設備遠程血壓監(jiān)測結合手機應用程序(APP)的管理對高血壓患者血壓的影響。方法:按上海新橋鎮(zhèn)社區(qū)團隊將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分為觀察組(112名)和對照組(112名),觀察組中男性54人,女性58人,平均年齡(65.1±13.1)歲。中途因設備故障2人退出,有1 1 0人完成最后的管理。對照組中男性57人,女性55人,平均年齡(64.6±11.9)歲。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管理,觀察組實施遠程血壓監(jiān)測結合APP管理。結果:干預1年后,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的下降幅度和血壓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高血壓患者實施智能設備遠程血壓監(jiān)測與APP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血壓達標率和管理效率,是實施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高血壓;智能設備;遠程監(jiān)測;手機應用程序;物聯(lián)網(wǎng)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20)02-0040-03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smart devices in the community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CHEN Zhiying, ZHANG Chunmin
(Community Department of Xinqia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mot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based on smart devices combined with mobile app management on blood pressure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ty team of Xinqiao Community, the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112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112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re were 54 males and 58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5.1±13.1) years. Two people quit due to equipment failure, and 110 people completed the final manage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57 males and 55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4.6±11.9) year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manage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ed with remot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combined with app management. Results: After one year of intervention, the decreases of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s and blood pressure complianc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mart device remot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app 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compliance rate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KEY WORDS hypertension; smart device; remote monitoring; mobile app; internet of things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主要危害心腦血管,也是致心腦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預防和控制高血壓是預防心腦血管病的核心策略;做好血壓監(jiān)測,提高高血壓的知曉率是降低高血壓死亡率的重要手段[2]。血壓是隨著人體狀態(tài)而波動變化的,單次測量的血壓值僅代表瞬間的血壓情況;多次監(jiān)測不同時間點的血壓值更能反映真正的血壓情況,對于指導高血壓患者的生活方式,調整治療方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旨在評價以便攜式智能血壓監(jiān)測設備為基礎,結合手機應用程序(APP)管理社區(qū)高血壓患者的效果。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2015年9月1日前被明確診斷為高血壓6個月以上的患者。入組標準:年齡18~70歲;正在使用并能正確操作智能手機;在了解本研究內容的情況后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半年內發(fā)生過腦卒中或心肌梗死,或3個月內發(fā)生過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2)生理或心理障礙而不能進行血壓等數(shù)據(jù)監(jiān)測;(3)行動不便、或不能配合、或不愿意配合管理的患者。
以上海新橋鎮(zhèn)社區(qū)新閔團隊管理的高血壓患者中符合入組標準,且愿意參加管理的患者112人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54人,女性58人,平均年齡(65.1±13.1)歲。中途因設備故障2人退出,有110人完成此次研究。在臨近的明中團隊管理的高血壓患者中,去除符合排除標準的患者后,隨機抽取符合入組標準的112名高血壓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57人,女性55人,平均年齡(64.6±11.9)歲,兩組對象的性別分布和平均年齡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目前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統(tǒng)一提供的常規(guī)管理。觀察組除了接受常規(guī)管理外,還接受智能設備提供的服務,觀察時間為1年。智能設備包括手機端APP和測量血壓的設備。首先對觀察組的患者進行設備使用培訓,保證能夠正確使用智能設備。測量血壓的智能設備可以測量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在手機APP患者端可以查看單次血壓記錄、多次的曲線血壓記錄以及當日血壓測量相關的結果,也可以與醫(yī)生取得聯(lián)系。APP醫(yī)生端可以查看所有患者的血壓情況,推送相關的健康教育知識,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1.2.2 評價指標和方法
于干預前后分別調查兩組患者的體重指數(shù)(BMI)、腰圍、臀圍、肌酐、尿素氮、尿酸、總膽固醇、三酰甘油、谷丙轉氨酶、收縮壓、舒張壓情況。收縮壓小于140 mmHg并且舒張壓小于90 mmHg為血壓控制良好,收縮壓大于等于140 mmHg或舒張壓大于等于90 mmHg的為控制不良。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對比
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BMI、腰圍、臀圍、肌酐、尿素氮、尿酸、總膽固醇、三酰甘油、谷丙轉氨酶、收縮壓、舒張壓等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BMI和收縮壓的平均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干預后兩組血壓控制率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對象的血壓控制良好人數(shù)分別為76人和77人,血壓控制良好率分別68%和69%,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4,P>0.05)。干預后,觀察組和對照組血壓控制良好人數(shù)分別為105人和71人,血壓控制良好率分別為95%和6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39,P<0.05)。
2.3 血壓監(jiān)測情況
觀察組血壓監(jiān)測平均頻率為(12.6±4.74)次/月,明顯高于對照組的(0.78±0.23)次/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7,P<0.05)。觀察組測量血壓頻次,隨著觀察時間的延長呈現(xiàn)出前逐漸減少的趨勢,但仍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醫(yī)生與患者進行病情溝通的平均對話次數(shù)為(18.2±3.16)次,平均用時為(22.1±7.25)min。
3 討論
通過一年的智能設備管理,患者的收縮壓平均下降了(4.9±2.7)mmHg,舒張壓平均下降了(2.08±1.1)mmHg,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上海市虹口區(qū)基于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社區(qū)高血壓管理使管理對象的收縮壓平均下降(11.6±8.5)mmHg,舒張壓平均下降(6.0±4.3)mmHg[3],與本文的結果一致。觀察組的血壓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與夏煒妍等[4]的研究結果一致。智能設備的應用可以提高血壓控制率的主要原因包括:(1)患者在應用智能設備時會更頻繁地測量血壓,更關注血壓變化。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監(jiān)測血壓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智能設備每監(jiān)測1次血壓都會上傳1次數(shù)據(jù),可以形成連續(xù)的血壓變化圖或變化趨勢,醫(yī)生可以根據(jù)血壓變化趨勢來調整治療方案,改善治療效果。(3)智能設備方便患者根據(jù)自己的血壓情況隨時與醫(yī)生進行病情溝通,醫(yī)生也可以通過智能設備為患者發(fā)送相關的注意事項及健康生活方式小知識,能更及時、準確的指導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畢竟,高血壓的發(fā)病主要還是歸因于不健康的生活行為和方式[6]。
目前的高血壓患者管理是醫(yī)務人員在為患者測量血壓之后再將血壓值逐一錄入高血壓管理系統(tǒng),效率較低,有時還存在準確性問題。智能設備則更強調自我管理,血壓是由患者或家屬在家中自己測量,血壓值自動上傳,節(jié)省了醫(yī)務人員的工作時間。醫(yī)務人員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于患者的管理,比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導、醫(yī)患溝通,同時也能提高患者的依從性[7]。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干預前后的BMI無明顯變化,對照組患者的BMI有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智能設備還有助于更好的管理高血壓患者的體重。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在與醫(yī)生進行在線溝通病情時,平均對話次數(shù)為18.2次,特別是患者第1次與醫(yī)生溝通時,醫(yī)生的問診較多,隨著醫(yī)患之間逐漸熟悉,溝通次數(shù)會明顯減少。溝通平均用時為22.1 min,其中不能區(qū)分對話間的停歇時間是醫(yī)生在思考,還是醫(yī)生臨時有事回復的不及時。
隨著科技迅速發(fā)展,物聯(lián)網(wǎng)推動著醫(yī)療信息向高效率、高質量監(jiān)測管理方向發(fā)展,適用于慢性病患者的電子健康服務和遠程健康監(jiān)測服務的準確度和管理效率越來越高[8],受到廣大居民和醫(yī)務人員的歡迎。
參考文獻
[1] 國家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項目基層高血壓管理辦公室, 基層高血壓管理專家委員會. 國家基層高血壓防治管理指南[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7, 32(11): 1041-1048.
[2] Turner JR, Hoofwijk TJ. Clinical trials in new drug development[J].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3, 15(5): 306-309.
[3] 周云慶, 徐昱. 基于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社區(qū)老年高血壓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 上海醫(yī)藥, 2017, 38(16): 43-45.
[4] 夏煒妍, 曹松梅, 羅彩鳳, 等. 基于物聯(lián)網(wǎng)遠程血壓監(jiān)測結合APP管理對高血壓患者的影響[J]. 護理學雜志, 2018, 33(1): 5-8.
[5] 孫永紅, 易正蓉, 易月嬋. 遠程健康管理模式對高血壓及代謝指標的影響研究[J]. 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 2016, 25(7): 697-700.
[6] 胡大一. 對提高我國高血壓控制率的思考與建議—在第6屆武夷高血壓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J]. 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6, 24(2): 101.
[7] 陶紅, 邱晨. 基于云平臺的遠程無線實時血壓監(jiān)測系統(tǒng)對高血壓病的控制率和達標率的影響[J].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014, 30(12): 1074-1076.
[8] 張寶露, 孫子科技木, 鞠梅, 等. 基于物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技術的遠程醫(yī)療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研究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7, 37(11): 2835-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