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芳 董思源


摘 要 目的:探索俱樂部模式下干預對癌癥患者并發抑郁癥狀的影響。方法:從2017年6月—2018年6月社區新增的247例癌癥患者中篩選8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52例。依托癌癥俱樂部平臺,采取不同方式進行干預。評價干預前后的自我管理的相關知識,生活自理能力和抑郁癥狀。結果:干預后,80例患者對自我給管理的知識知曉率明顯提高(30%比100%,P<0.05);抑郁癥狀有明顯改善(P<0.05),干預前后生活自理能力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整合各類資源的癌癥俱樂部平臺,對癌癥并發抑郁人群進行集體干預,有效降低了抑郁程度和延緩抑郁進程。
關鍵詞 癌癥患者;抑郁;癌癥俱樂部;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20)02-0052-04
Impact of intervention in club mode on depressive symptoms complicated in cancer patients
CAO Wenfang, DONG Siyuan
(Nursing Department of Zhangy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15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in club mode on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complicated in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From June 2017 to June 2018, 80 patients meeting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selected from 247 new cancer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including 28 males and 52 females. Depending on the platform of cancer club, the intervention was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ways. Self-management knowledge, self-care abil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awareness rate of self-administration knowledg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80 patients (30% vs. 100%, P<0.05);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P<0.0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lf-care 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0.05). Conclus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resources of cancer club platform, the group intervention of cancer population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nd delay the process of depression.
KEY WORDS cancer patient; depression; cancer club; intervention; effect
癌癥是危險人類健康的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目前全世界每年新發生的癌癥患者約1000萬,死于癌癥的人數約600萬~700萬[1];我國的腫瘤發病率則以每年3%~5%的速度提升[2]。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新發癌癥312萬人,平均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3]。癌癥會同時出現多種身體和心理癥狀,抑郁則是癌癥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可明顯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探索癌癥并發抑郁的干預方式對降低癌癥患者抑郁發生率,緩解抑郁癥狀十分重要。有研究顯示,癌癥俱樂部模式下社區多元群體癌癥康復管理能顯著改善癌癥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增強其免疫力,提高生活質量[4-5]。本文旨在探討癌癥俱樂部模式下的干預對癌癥患者并發抑郁癥狀的影響,為社區的腫瘤患者康復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對象
從上海金山區張堰鎮社區2017年6月—2018年6月新增的247例癌癥患者中根據納入標準篩選80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52例。通過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分成4個小組,每組20人。各組的人口學特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經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確診為癌癥,已建立社區慢病健康管理檔案并加入上海張堰鎮癌癥俱樂部;(2)年齡45~65歲;(3)患者神志清晰,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4)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精神障礙史及認知障礙,無法清除表達自己內心感受;(2)疾病嚴重危及生命或存在語言溝通障礙。
1.2 干預方法
通過癌癥俱樂部的形式進行集體干預,集體干預原則上每月兩次,結合實際情況調整[6]。癌癥俱樂部是一個鎮級社團組織,政府提供辦公和活動場所,主要活動地點是在社區學校,日常運行經費主要依靠轄區內企業捐助;是醫護人員、患者、家屬、志愿者共同參與的社區多元群體抗癌團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腫瘤條線醫生和家庭醫生負責整體方案的設計、指導,承擔部分心理疏導和康復知識講座以及日常康復咨詢。俱樂部負責文體娛樂活動的組織落實。社會志愿者協助活動的開展,各類社會資源給予各種支持。家屬鼓勵和支持患者全程主動參與俱樂部各項活動。每個小組設組長1名,負責活動的召集、組織、協調和落實,確保活動出席率。集體干預包括集體心理干預、教育性干預、康復娛樂活動和參與體現自身價值的志愿者活動。干預時間為1年,干預對象干預前在癌癥俱樂部正常參加活動,在干預期間,干預對象不但正常參加癌癥俱樂部日常活動,而且也參加集體干預的活動。通過前后對比探索干預效果。具體干預內容:
1.2.1 個體干預
根據生活自理能力和抑郁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個體提供個性化的干預。鼓勵癌癥患者通過破冰游戲增加彼此熟悉度,建立會員之間家人式的相互聯系。邀請專業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醫生一對一疏導或治療,嚴重抑郁者及時做好轉介。全方位了解需要個別干預對象抑郁的成因,借助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等各類社會資源,稀釋癌癥給干預對象帶來的各種壓力。
1.2.2 康復指導
由腫瘤條線醫生負責統籌和安排專業指導計劃,邀請心理、腫瘤、中醫領域的醫護人員提供精準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合慢性病人群健康管理項目,根據癌癥原發器官的不同,每年有針對性地為俱樂部成員免費提供一次特異性指標的復查,提高管理依從性;教會患者自行完成八段錦、太極拳、站樁等舒緩的中醫特色運動項目;在飲食營養、起居環境、生活習慣等方面都給予專業指導。
1.2.3 提高自我效能感
鼓勵患者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發動組建志愿者服務隊伍,參與溫情陪伴、垃圾分類、交通文明執勤等各種社會志愿者活動。由志愿者服務基地搭建平臺,協調志愿者參與到舒緩病區住院患者的心理疏導、生活照料、點亮微心愿等活動中,互愛互助,相互扶持。同時,通過服務社會也給患者帶來自我滿足感,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有助于疾病的治療。
1.2.4 特殊作業
給每位患者發放一本《大笑決定健康》書籍,要求在集體干預時分享心得體會。每個人都講出個人認為最好笑的某件事或某個畫面與小組成員一起分享,增加大笑的機會。通過使用“笑療”的方式,無論是閉嘴微笑還是張口大笑,都可以使全身肌肉放松,消除緊張和抑郁等不良情緒。此外定時安排一定的集體游戲,鍛煉團體合作能力,在歡聲笑語中調節情緒緩解壓力。每次俱樂部活動結束,布置“笑療”回家作業,下次聚會時互相分享體會和感受,使“笑療”課程發揮最大效能。
1.2.5 家庭支持
親人的關懷和支持對癌癥患者非常重要,患者若得不到家人情感等方面支持,其發生抑郁癥狀的幾率會顯著上升。對此,做好患者家屬的宣教工作,引導其積極安慰和鼓勵患者,可以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
1.2.6 社會支持
借助社區學校為主要活動地點的便利,參與社區學校組織的各類專題班(書法繪畫、攝影采風、盤扣制作、智能手機應用等)和畫展、旗袍秀等文化展示。社區志愿者每年都會為癌癥俱樂部的會員過1次集體生日;還積極動員患者家屬、朋友、及服務型機構向患者提供更多的社會心理支持,近距離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親情的溫暖,讓患者獲得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納的情感體驗。
1.3 評定方法和標準
在基線和干預后9個月后分別采用問卷收集數據。問卷內容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分級及評定量表和PHQ-9抑郁癥篩查量表。其中生活自理能力分級及評定量表包括日常生活吃飯、上下樓梯、走路、如廁等自理內容的評定,總分0~40分屬于重度依賴,總分為41~99分屬于中輕度依賴,總分為100分屬于無依賴。用PHQ-9抑郁癥篩查量表調查近一個月的抑郁情況;評分為0~4分為沒有抑郁,5~9分可能有輕微抑郁癥,10~19分為可能有中度抑郁癥,20~27分可能有重度抑郁癥。用自行設計的《癌癥患者康復自我管理相關知識知曉情況表》調查患者對常見腫瘤的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后期健康管理等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評分60分以上為知曉。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經復核檢查后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構成比描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患者的健康自我管理知識知曉率
干預前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知曉率為30%,干預后達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干預前后患者的抑郁情況
干預后患者抑郁癥狀有明顯改善(P<0.05,表1)。
2.3 干預前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情況
干預前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癌癥俱樂部的集體干預可提升癌癥患者健康自我管理的知曉率。有調查結果顯示,康復期癌癥患者依然渴求健康教育,且對健康教育的需求是具體的、迫切的[7]。即使是患者的家屬也需要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而患者及其家人渴望學習的是能解決實際健康問題的健康教育內容。自我效能是個體對自己執行某一特定行為的能力大小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對自己執行某一特定行為并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自信心[8]。自我效能感可影響主體行動的選擇、目標的設置、行動的持久性及自身的努力程度,以及主體在面臨壓力事件時的應激狀態和焦慮抑郁程度[9]。因此,癌癥俱樂部平臺有助于患者得到更專業和更精準的康復指導。癌癥患者康復期間會遇到各種心理、生理、社會問題,對專業指導的愿望強烈。醫護人員定期提供的個體和集體干預,使患者負性心理得到改善。通過專業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以及同伴間的康復經驗分享,增強了患者康復自信,提高了患者康復知識水平和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而中醫養生操的訓練,可以扶正御邪,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綜合應對力,促進身心健康[10]。
干預后,癌癥患者在抑郁情況比干預前有好轉,驗證了癌癥俱樂部模式下集體干預可充分體現對癌癥患者的人文關懷和健康教育指導、對生命的尊重以及生命過程的完美追求。新發癌癥患者的社會功能較低,參與社會活動的意愿也低。癌癥俱樂部為患者搭建起了逐步回歸社會的橋梁,使他們擁有更多交流和活動的機會。相互傾訴,互相支持,相同的患病經歷更能產生共鳴,彼此更具同理心,抱團取暖的效果會更好。通過康復經驗分享以及體現自身價值的志愿服務和文化展示,使患者參與活動的意愿逐漸增強,正向表現明顯,社會功能和角色功能增強。在活動中設身處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以有效的服務傳遞社會的正能量[11]。
綜上所述,以癌癥俱樂部為平臺,能使患者自我管理意識明顯提升,心理狀態明顯改善,很好地實現了從個體融入群體,從家庭走向社會的良性轉變。
參考文獻
[1] 蘇露, 胡金諾, 周靜. 我國居民死因分析研究現狀[J]. 現代醫藥衛生, 2018, 34(19): 73-76.
[2] Shoemaker LK, Estfan B. Symptom management: an important part of cancer care[J]. Cleve Clin J Med, 2011, 78(1): 25-34.
[3] 唐認橋, 鄭葦, 李泓瀾. 生活方式因素健康分值與男性癌癥發病的公共衛生學評價[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13, 34(2): 109-113.
[4] Arrieta O, Angulo LP, Nú?ez-Valencia C, et al. 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on quality of life, treatment adherence,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Ann Surg Oncol, 2013, 20(6): 1941-1948.
[5] 陳彩霞, 郝睿楠, 郭欣. 群體抗癌對癌癥患者心理生命質量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7, 23(2): 70-74.
[6] 羅小紅. 綜合干預對肺癌化療患者心理狀況胃腸道反應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山西醫藥雜志, 2017, 46(5): 600-603.
[7] 陸靜, 陳曉苑, 賀曉華. 康復期癌癥患者應用社區多元群體抗癌模式對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的影響分析[J]. 哈爾濱醫藥, 2019, 39(1): 68-69.
[8] 孫燕. 抗癌日記對改善乳腺癌患者術后自我效能的影響[J]. 上海護理, 2011, 11(1): 43-47.
[9] 何燕, 李勇蘭. 自我效能感在癌癥護理中的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 2019, 4(3): 194-195.
[10] 王林鳳, 周小紅, 金淑芳. 社區多元群體抗癌模式對康復期癌癥患者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8, 376(10): 47-50.
[11] 陳潔. 民間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情況探析-以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為例[J]. 社會福利(理論版), 2013, 45(10): 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