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有明 易淼淼
常聽一些領導干部感慨“高處不勝寒”,意指身居高位,阿諛奉承者趨之若鶩,諍言相見者寥寥無幾,好話不絕于耳但批評難以聽到,捷報頻傳卻實情難察,仿佛置身高臺,一種被“隔離”的孤獨感撲面而來。
客觀上講,現實中一定程度存在的唯上不唯實、報喜不報憂等現象,會導致信息失真、決策失誤、落實失準。領導干部也深受其害,從其口中說出“高處不勝寒”有時是無奈的感慨;但更多情況下,出現“高處不勝寒”,還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祟。一些領導干部隨著職位的升高,逐漸疏離群眾,習慣于高高在上,他們說的“高處不勝寒”,看似是對“寒”的感慨,實則是對“高”的認可。
習主席指出:“我們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必須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之所以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無外乎把自己抬得高了,離基層群眾遠了,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能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470多天里走遍了1000 多平方公里的蘭考大地,為了探求治沙辦法,足跡遍布1600 多個沙丘。零下十幾攝氏度的鹽堿地上,焦裕祿始終與人民群眾一道戰風沙、斗嚴寒,在他的心里,怎么會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呢?

毛澤東同志曾告誡共產黨員,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與其感慨“高處不勝寒”,不如撲下身子,多到基層走一走,多與群眾握握手,感受基層的火熱,“寒意”自能消散。當然,也要區分“走心”與“走秀”,如果放不下架子,下基層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變成了以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的自欺欺人,無異于寶山空回。站在群眾之中,首先要“心到”,不僅把群眾掛在嘴上,更要放在心里。捧著一顆真心去,以真心換真情,多與群眾掏掏心窩子,自然聽得到真話實話;其次要“身入”,“身入”才能“深入”。“百聞不如一見”,領導干部應常懷貼近群眾的自覺,多坐坐群眾的“小板凳”,多聞聞基層的“煙火氣”,深入基層搞好調查研究,掌握真實情況,決策才能有底氣。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激發擔當使命的一腔熱血,厚積強軍興軍的磅礴力量,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群眾,扎根群眾,何“寒”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