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譽煒
交友是個老話題,但又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些老話已通俗地道出交友對于人生旅途的重要性。《詩經·小雅·伐木》曰“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用山林間孤鳥鳴叫來尋求同伴的例子,說明朋友相處的重要性。
交友,看似平常,實則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古往今來,許多人的命運成也在交友,敗也在交友。孔子曾告誡弟子:“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將一個人應和什么人交朋友,不應和什么人交朋友,點撥得一清二楚。《沈氏家訓》更是鮮明地提出了“交友之道”:“交友不可不審也。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否則,必至失身匪類,將犯朝廷之法紀,危累父母兄弟者有之,可不慎于擇交者哉!”與人結交,應學習他們的優點,對于他們的缺點要注意自檢改正。如果不是這樣,必將使自己喪失道德,依附于邪惡之人,甚至觸犯法紀,危害自己的至親。

在交友問題上,我特別推崇馬克思和恩格斯那樣一種友情——完全是理想和信仰上的志同道合,沒有一絲門戶之見、世俗痕跡,從始到終洋溢著純潔和高尚。從19 世紀中葉開始的偉大友誼,在長達40年的合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人同甘苦、共患難,為了共同的革命目標,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認真探尋無產階級革命的規律,致力于建立工人階級政黨。他們共同起草了共產主義同盟綱領《共產黨宣言》,積極投身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一起創立共產國際,同各種機會主義派別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他們之間偶爾也有爭執,但很快能夠化解。恩格斯生病時,馬克思特地跑到不列顛博物館深入研究給他治病的醫藥,并讓妻子燕妮寫信告訴恩格斯應服用的藥物。馬克思家境困難時,恩格斯經常資助。尤其令人感動的是,在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放下手中的研究成果,花費十幾年時間幫助整理馬克思《資本論》的手稿,使《資本論》第二、三卷得以問世。就在《資本論》第三卷出版的第二年,恩格斯也與世長辭。這樣的友情,可謂動天地、泣鬼神,令人肅然起敬。
翻開人類歷史,大凡成就大事者,身邊總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鼎力相助。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上,毛澤東和朱德、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之間的友情,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實證明,共同目標和“三觀”一致是友誼的基石。人生交友應該把理想和信仰放在首位,努力建立純潔高尚的友情,這樣才能交到可以滋養人生的真正的朋友。

這些年,黨員干部隊伍中,在交友上出問題的很多。究其原因,蓋由于背離了古訓,忘記了初心,缺乏必要的審慎的態度,見利忘義,欲壑難填,到頭來觸碰紅線,身陷囹圄,悔之晚矣!一些人交友的原則是唯利是圖,為了斂財逐利,不惜出賣黨性原則,使權力變成撈取個人好處的工具,“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殊不知,建立在金錢關系上的朋友,沒有什么友誼可談,有的只是利益和利用。正如宋人歐陽修所言: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他還說: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寡則散。可謂一針見血,一語中的。
做一個好人,當一個好官,學會交友,應是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