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法典》實施中的憲法問題

2020-02-25 04:35:48秦前紅
法學 2020年11期
關鍵詞:法律

秦前紅 周 航

制定一部能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民法典是幾代中國人的愿望。我國分別曾在1954 年、1962 年、1979 年和2001 年醞釀制定民法典,但囿于各種原因,直至2020 年《民法典》才正式得以出臺。作為一項浩大的立法工程,《民法典》在制定過程中涉及面廣,所要處理的問題繁多,即使是在民法學界內部亦存在相當多的爭議。然而,無論已經制定的《民法典》存在多少爭議抑或有多少不完善之處,今后的主要任務不是對其存在的不足進行指摘,而是要保障其能夠得到實施,實現立法目的。憲法同民法之關系極為密切,《憲法》規定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權,基本法律的地位、基本權利保護等事項,《民法典》的內容與這些規定息息相關。在《民法典》制定過程中關于憲法同民法的關系學界爭論甚多,這些爭論不會隨著《民法典》的出臺而停止,相反還會在實踐中進一步顯現。民法典被譽為公民權利的宣言書,而憲法更是公民權利保障的根本法,若要使民法典得以全面實施,必須對其中存在的憲法問題有全面的認知。

一、調整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如何實施公法性規定

依照《民法典》第2 條的規定,民法典調整的是平等主體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該條說明了民法調整對象的最主要特征不是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而是平等主體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平等的核心要義是這些主體間不存在管理與被管理、命令與被命令的關系,只能是當事人基于真實的意思表示,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確立民事法律關系。基于此調整對象,民法典應當規定的是確保意思自治得以實現,尊重當事人的合意的規范,而排除具有指令性和管理性規定的出現。但是,我國《民法典》中關于公法性的規定較多,在調整平等主體間關系的法律中規定這些內容的正當性何在,在已經規定的情況下應當如何同民法典的整個體系保持和諧,又應當如何有效地保證其全面實施,需要我們做出有效回應。

(一)《民法典》中的社會主義規定

社會主義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制度,在我國憲法中有明確的規定,在其他法律中亦有體現,而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事權利保障基本法的民法典自然也不能例外。民法典中存在相當多的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規定社會主義或以維護社會利益為導向的規則,如《民法典》的制定目的包括“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86 條規定“營利法人從事經營活動,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第185 條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民法典》物權編第306—308 條更是直接將憲法規定的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方針挪移至民法典之中。《民法典》合同編第494 條規定國家根據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要求下達訂貨任務、指令性任務的,有關民事主體不得拒絕合理的訂立合同要求。從民法發展史來看,《法國民法典》確立了私權神圣、契約自由和過錯責任三大原則,延續的是啟蒙運動后對個人地位的肯定和保障,而至近百年后的《德國民法典》已經更為注重民法的社會作用,關注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以避免壟斷經濟組織對弱勢群體的過分剝削,不至于使對私有權利的保護成為強勢群體合法掠奪的工具。民法典規定社會主義在我國的語境之下除具有上述功能外,還有通過這一原則規范市場經濟運行的意涵。

1.社會主義規定對民法轉向的引導。在民法典中規定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只是一方面,而且難以統攝全部法律規范,亦不足以為國家提供更高層次的規范指引,因而在根本法中規定社會本位或社會正義實屬必然。在資本主義憲法中,《魏瑪憲法》率先規定實現社會正義、崇尚實質平等、以社會為本位等具有現代憲法色彩的內容,這些內容主要包括國家保障婚姻、家庭和婦女之權益;公立學校學費全免;國民經濟制度應保障每個人獲得健康的住宅和生活空間;國家應當特別保障勞工權益;國民有獲得就業和失業救濟之權。這些轉變也構成了近代憲法向現代憲法過渡的分水嶺。〔1〕參見韓大元:《蘇俄憲法在中國的傳播及其當代意義》,載《法學研究》2018 年第5 期,第205 頁。《魏瑪憲法》的這些規定為聯邦德國《基本法》所承繼,在《基本法》中明確規定了社會國原則,“德國社會國原則作為一項憲法原則,對德國建立更為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提供了憲法上的規范指引和價值導向”。〔2〕張志銘、李若蘭:《邁向社會法治國:德國學說及啟示》,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5 年第1 期,第42 頁。無論是社會本位、實現社會正義還是建立社會國,所體現的根本問題均是人有尊嚴的生存問題,國家必須提供符合人尊嚴的社會經濟條件以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同時對困難者予以救助,矯正自由競爭所帶來的社會不公。

社會主義是比社會國內涵更豐富、更高層級的制度和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所要實現的是惠及全民的福祉,更好地保護社會弱者和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它不僅包括經濟層面的內容,還包括國家制度、社會平等、更公正的分配制度和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使每個人都能各得其所。作為同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弘揚密切關聯的基本法律,于《民法典》中體現社會主義原則和相關制度具有必要性。這一方面取決于民法的發展,即基于維護社會正義之目的,財產權應當受到必要的限制,財產權在保障個人價值實現的同時,也應當有助于推動公共福祉的實現。〔3〕參見張翔:《財產權的社會義務》,載《中國社會科學》2012 年第9 期,第103 頁。也就是說民法應當負擔一定的社會義務,不能只注重對權利的保護,將私權推向絕對,營利法人承擔社會義務的規定即是明證,在傳統的自由資本主義觀念中,個人如果能夠通過合法方式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就是對社會整體利益的促進。然而,我們不能對人的自覺性和公益心抱持過多期待,如此,就應當明確營利法人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實現社會利益均衡的要求。另一方面取決于民法的發展趨勢和我國民法的“雄心”,即在憲法未能全然發揮作用之時,民法應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憲法的功能。〔4〕參見王涌:《民法典編纂的雄心、野心與平常心》,載《鳳凰周刊》2015 年第10 期(總第539 期),第54 頁以下,轉引自林來梵:《民法典編纂的憲法學透析》,載《法學研究》2016 年第4 期,第103 頁。在時代發展要求和中國現行制度之下,作為私法的民法典規定社會主義原則和堅持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具有合理性。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公有制,而民法的天然要求是所有市場主體均處于平等地位,其法律地位平等,但是,我國憲法規定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這一極具自然法色彩的表述方式其實賦予了公共財產更高的地位。此外,“公有制為主的所有制模式會對民法的存在空間產生一定的限制,縮小民法的調整范圍,甚至引發民法典與憲法的沖突與競合。”〔5〕秦前紅:《民法典編纂中的憲法學難題》,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6 年第6 期,第12 頁。而在社會本位要求的另一個方面,《民法典》要求營利法人承擔社會責任,不能只追求經濟利益,還應當兼顧社會長遠發展和對弱者扶助的要求。社會責任屬于不確定法律概念,何為社會責任、如何承擔起社會責任、在何種情況下謂之承擔了責任、若不承擔有何種不利的法律后果均需要明確,在確定之時必須確保其符合憲法精神和立法原意,以避免有關國家機關不當適用該規定而侵犯公司等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

2.社會主義制度對市場經濟的規則。我國《民法典》立法目的中的“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不僅包括上述實現社會正義的內涵,還包括對市場經濟發展的引導和規制。《民法典》物權編第206 條根據憲法的規定,重申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要建設的市場經濟并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是社會主義制度和理念之下的市場經濟,發展市場經濟不僅是為了激活市場主體的活力,還應當實現發展成果的全民共享,用社會主義矯正市場經濟所固有的弊病。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出于交易便捷的考慮,格式合同得到了廣泛應用,同一般基于當事人的合意訂立的合同不同,格式合同往往由經濟實力強大的市場主體提供,并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排斥當事人的平等協商,只能完全接受或者不接受,這就極有可能使居于優勢地位的一方限制對方的權利,免除或減輕自己的義務,造成不平等。所以,“當締約方之間的權利平衡被扭曲到顯失公平或嚴重妨礙個人權利自由行使的程度時,國家可以適當限縮市場主體的契約自由。”〔6〕韓大元:《中國憲法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范結構》,載《中國法學》2019 年第2 期,第8 頁。《民法典》在合同編第496 條至第498 條規定了提供格式合同一方的義務、格式合同無效的情形以及在發生爭議之時應當如何處理等事項,所體現的是在通過格式合同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對交易中弱勢一方利益的維護。格式合同看似是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但因其應用廣泛,涉及的主體處于不特定的狀態,實質上具有相當強的社會公共利益屬性。因此,格式合同應當更為考慮社會正義和社會均衡等要求,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協同推進。

此外,發展市場經濟本身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是通過市場調節這一資源配置手段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實現經濟發展,最終為實現共同富裕和增進人民福祉奠定基礎。所以,應當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構建更公平的分配制度,“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載《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28 日,第1 版。總之,《民法典》中規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在于表明我們要建設的市場經濟的性質,還在于應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對弱者保護的價值取向,矯正市場失靈,實現共同富裕。

無論社會主義存在多少種面向,我們對于社會主義存在何種理解,“維護社會正義、扶助社會弱者無疑是其堅硬的內核”。〔8〕張翔:《民法人格權規范的憲法意涵》,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20 年第4 期,第125 頁。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能夠從我國憲法的本意和民法典的立法原意出發。民法典規定社會主義制度和原則可以通過這一制度和價值體系將憲法的規定導入私法之中,在保障私權的同時注重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實現全社會的整體進步,同時還可以用社會主義匡正市場經濟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矛盾,促進社會正義的實現。

(二)私法之中的征收征用條款如何實施

除上述關于社會主義原則等方面的規定外,《民法典》還規定了大量的公法性的規定,尤為典型的是關于征收和征用的條款,《民法典》在總則部分的民事權利一章規定了“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在物權編第243 條對憲法關于征收的規定作了細化。所謂征收指的是“國家對單個公民的所有權所實施的終極性干預,其目的在于剝奪私人所有權地位,或加負擔于私人所有權地位”。〔9〕[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冊,張雙根譯,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254-255 頁。由此可見,征收乃是對私有財產權的剝奪或限制,將會直接導致物權的產生、變更或消滅。征收同物權的變動直接相關,似乎應當由民法典規定。然而,征收的一大不同在于其是國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對公民財產權的剝奪,在此過程中不完全需要當事人的合意。正如有學者剴切指出的,征收的本質并不是對私有權利的強制的合理性,而在于限制國家對私人財產權可能造成的剝奪和限制。〔10〕參見朱廣新:《物權法不宜規定征收、征用制度》,載《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 年第3 期,第32 頁。由此可見,征收征用的關鍵在于如何限制公權力對私有財產的不當剝奪與限制,征收過程中各種主體間處于不對等的地位,從根本上而言不屬于平等主體間的關系。這可以從征收規定最初的目的一窺究竟,法國《人權宣言》第17條規定:“所有權為不可侵犯的神圣權利,非經合理證明的確是為公共需要并履行正當補償,不得加以剝奪。”這一規定就是為了對抗封建王權對私有財產權的肆意剝奪。我國《憲法》第13 條規定了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受法律保護,由于憲法所規定的權利主要是為了對抗國家的不當干預,憲法規定的私有財產受法律保護也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財產權,而是對于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具有根本意義的基本權利,《憲法》第13 條第3 款隨后規定了征收征用,該規定是對前款保護合法的私有財產的進一步強化。由此可見,征收征用條款保護的是一種基本權利意義上的權利。

所以,作為主要由行政機關實施的行政行為,其不存在“等價有償”“物有所值”等理念存在的土壤,在民法典這一私法之中規定征收征用問題對于整個民事法律體系的融貫性會產生不利影響。當然,《民法典》如此規定的理由可能是為了同憲法的規定相銜接,成為憲法的實施法,但是,從《民法典》第243 條的規定來看,其可操作性遠不如《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規定,《土地管理法》針對不同類型的土地征收的權限、程序、補償標準、救濟等事項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從這一角度而言,《民法典》物權編規定征收征用問題的價值就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屬于重復立法。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對物權編規定征收征用這一公法性規定的根本價值不在于通過民法典實施憲法之規定,規限公權力,而在于對私有財產的限制作必要宣示,即私有財產權負有社會義務,私有財產權的存在和行使應當有助于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和社會進步,所有權的權利人“他所作的只是完成某種社會工作,只是通過讓其支配的財富發揮價值來擴大社會財富”。〔11〕[法]萊昂·狄驥:《憲法學教程》,王文利等譯,遼海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年版,第238 頁。

二、《民法典》如何保持自己的基本法律地位

民法典作為民事權利的保障書,市場經濟發展的行為準則和統一民事裁判標尺的規范,是對我國建國以來民事立法和民事裁判經驗的科學總結。但是民法典并非民事法律大全,其制定不會終結民事領域的其他立法,各項民事單行立法和特別立法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在我國現行的立法體制和法治實踐中,《民法典》的地位如何確定,如何確保自己的地位,確保自身的規定得以完整實現,其立法目的不被其他立法所掏空是在《民法典》實施過程中必須直面的課題。

(一)《民法典》的效力位階

依照我國《憲法》第62 條和第67 條的規定,我國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從憲法的文本表述來看,二者的地位和重要性存在差異,從立憲原意來看亦是如此,在制定現行憲法之時彭真指出:“除基本法律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以外,其他法律應當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12〕《彭真文選》,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453 頁。對基本法律較為權威的定義是,“基本法律通常是對于某一類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規范,涉及的事項有的是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關系,有的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基本社會關系,有的是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基本制度,有的事關國家主權等,這些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具有全局的、長遠的、普遍的和根本的規范意義。”〔1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國家法室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15 年版,第36 頁。基于基本法律的制定機關、所調整的事項和規范的對象、立憲原意以及我國憲法的發展等因素的考量,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之地位應當高于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但在實踐中,有司法機關認為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均是法律的制定主體,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全國人大的常設機關,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可以經常性地行使國家最高層次的立法權,兩個國家最高立法機構所制定的法律不應存在位階上的“層級沖突”。〔14〕參見朱素明訴昆明市交通警察支隊行政處罰案,云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昆行終字第124 號行政判決書。二者是否是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是否不存在法律效力差別是我國法治實踐中時常出現又亟須解決的問題,《民法典》制定后同樣會面對這一問題。因此,有必要明確《民法典》的地位。

1.從調整事項來看,《民法典》無疑屬于《憲法》第62 條規定的“民事基本法律”。在立法者看來,民法典“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編纂民法典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民商事領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為規則,為各類民商事活動提供基本遵循”。〔15〕王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公報》2020 年民法典特刊,第180 頁。這就較為明確地說明了《民法典》是我國民商事領域的基本法律。民法典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民事主體、物權、債權、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以及侵權等方面的事項,民法典并非另起爐灶,而是對我國既有的《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和《婚姻法》等法律進行全面系統的編訂纂修而形成的。它調整的是民商事活動中基本的社會關系,有著全局的、長遠的、普遍的和根本的規范意義。而《物權法》《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等一般只調整某一特定領域的事項即被視為我國的基本法律,舉輕以明重,《民法典》毫無疑問屬于基本法律。

2.如要確定作為基本法律的民法典之位階,還要看其制定機關。從我國立憲實踐來看,早在制定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之時,憲法決斷者就明確指出,“不論常務委員會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都沒有超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16〕《劉少奇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157 頁。“五四憲法”將立法權賦予全國人大,并明確全國人大是我國的唯一立法機關,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僅有制定法令的權力,從名稱來看法令與法律有著較大的差別。當然,這一制度設計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作出決議,依照“五四憲法”的規定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適時地制定單行法規;1959 年第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決議,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根據情況的發展和工作的需要,對于現行法律中一些已經不適用的條文,適時地加以修改,作出新的規定。〔17〕參見許崇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上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199 頁。至“七八憲法”均未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權,而在1982 年制憲過程中,為了解決立法供給不足的問題,正式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權。

然而,常委會和大會在存在形態、存在時間、職權范圍、民意基礎等方面均有重大差異,二者并非同一機關。〔18〕參見韓大元:《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憲法地位》,載《法學評論》2013 年第6 期,第12 頁。現行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更多權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全國人大在人數、構成、會期等方面難以應對國家治理的需要,將全國人大的相當一部分權力轉移給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出于效能之考慮,并非要用全國人大常委會完全取代全國人大,否則就可能構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性轉向。并且,現行憲法在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基本法律之權時,也為這種修改權作了必要限制,其目的就是防范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全國人大立法權的侵奪,以維護全國人大的憲法地位。〔19〕參見沈壽文:《“基本法律”與“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劃分之反思》,載《北方法學》2013 年第6 期,第139 頁。《民法典》由全國人大通過,是全國人大這一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立法權的產物,其規定的內容是憲法規定的民事基本法律,毫無疑問屬于基本法律。

所以,綜合上述因素,應當明確《民法典》是全國人大所制定的基本法律,其地位僅次于憲法而高于其他法律,而不能將《民法典》和其他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置于同一位階。

(二)后民法典時代《民法典》如何保持自己的完整性

《民法典》總結了建國以來我國民商事立法的經驗,對既有的民商事法律規范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編訂纂修,并且對相當多的問題作了細化,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規范體系。但是,任何一部法典均不可能永遠都能適應社會發展,尤其是在當下這種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的情勢下,要保持法典的適應性無非作法律解釋、對民法典作必要的修改或者以特別法的形式另行規定。法律解釋是實施法律的必要前提,“法律非經解釋不得適用”,“抽象的條文并不能對具體案件進行裁判”。〔20〕王利明:《法律解釋學導論》,法律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 頁。法律解釋有利于保證法律的穩定性,但是,解釋并不是萬能的,當事實與規范之間已經嚴重脫節之時就難以進行解釋,否則就可能構成法官造法。就《民法典》的修改而言,作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其出臺耗時長,是我國和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征和標志,也是對世界法治文明的發展作出中國貢獻的有力彰顯,〔21〕同前注〔15〕,王晨文,第179 頁。應當維持必要的穩定性,不可隨意改動,只有在非改不可之時才能啟動修訂程序。因此,出臺單行法是可行也是必要之法,針對現實情況制定專門的法律既有利于適應社會發展又能保持民法典的穩定性和權威性。

在民法典之外制定各種特別法和單行法幾乎是所有制定了民法典國家的普遍現象,構成了對民法典的“解構”,也就是所謂的解法典化現象。所謂解法典化是指在有民法典的國家,層出不窮的法律特別規范造成傳統民法典的內外體系逐步分解的現象。〔22〕參見陸青:《論中國民法中的“解法典化”現象》,載《中外法學》2014 年第6 期,第1484 頁。解法典化所帶來的后果包括特別法作用日漸突出,民法典的中心地位逐步被削弱,民法典體系解釋功能的邊緣化等。〔23〕同上注,第1486-1487 頁。我國民法典雖然誕生于新的歷史時期,也難免出現應對現實捉襟見肘的窘境。所以,于民法典之外制定特別法是不可避免的。

1.民事特別法對民法典“侵蝕”的可能。在《民法典》出臺之前我國雖無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典,但也依然存在特別立法對民事法律的解構現象,在不動產登記、旅游合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均存在大量的特別規定。茲舉一例,在合同解除方面,《合同法》第94 條規定的單方解除情形包括不可抗力、拒絕履行債務、遲延履行主要債務、有其他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之情形,《民法典》合同編第563條關于單方解除權的規定與此完全一致,而我國《旅游法》第66 條規定的旅行社可以單方解除合同的情形更為廣泛,包括旅客患有傳染病、攜帶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從事違法或者違反社會公德的活動等,這些規定應當屬于《民法典》第563 條第5 款規定的“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旅游合同為民事合同的一種,然而,從體系解釋的角度看,二者存在較大差別,合同編單方解除權的適用情形僅涉及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旅游法》已經將社會公共利益納入合同解除權中,超越了《民法典》的規定。

這種情況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快速發展的社會導致分工越來越細,對法律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單一的法律難以應對現實需求,由此就產生了大量的特別法和特別規定,立法者也對此作出回應,《民法典》第128 條規定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特殊主體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這種情形在我國應當審慎對待,相當多的特別法如《旅游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均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且在時間上屬于“新法”,如果認為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為同一機關,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規定,在法律出現沖突時的處理規則是新法優于舊法或者特別法優于一般法,這就可能會使民法典的規定被掏空,其基本法律的地位無法得到維護,也可能使我國的民法典如同部分歐洲國家的民法典一樣成為“剩余規范”。〔24〕參見[意]那塔利諾·伊爾蒂:《解法典的時代》,薛軍譯,載徐國棟主編:《羅馬法與現代民法》第四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第105 頁。

在法律修改中,我國憲法規定基本法律的修改權屬于全國人大。為解決立法需求和立法供給之間的矛盾,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才可以對基本法律作部分修改和補充,且不得同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從實踐來看,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也多由其常委會修改,典型的是我國刑法,自1997 年刑法通過之后已經有十個修正案,且這十個修正案均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這些修正案在修改幅度和修改程度方面有超越部分修改和不違背被修改的法律的基本原則之嫌疑。〔25〕參見秦前紅、劉怡達:《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律修改權之實證研究——以刑法修正案為樣本的統計學分析》,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6 年第4 期,第181-183 頁。在可預見的未來,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基本法律的修改權依然會是常態,如何確保這種修改是符合憲法規定的部分修改,不違背基本法律的基本原則,依然任重而道遠。

2.司法解釋對《民法典》突破的隱憂。在我國的語境中,維護法律的權威尚需考慮司法解釋。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和《立法法》之規定,司法解釋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所解釋的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規定司法解釋的形式包括對具體應用某一法律問題的解釋,還包括依據立法精神對審判工作中需要解釋的法律的解釋,該《規定》還明確“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從我國實踐來看,絕大部分民事法律在出臺之后必然伴隨著大量司法解釋,《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以及《婚姻法》等莫不如此,可以想見,關于民法典的司法解釋也會隨之出來。

我國的司法解釋主要是針對抽象條文的解釋,所形成的解釋規定絕大部分是二次立法。這在“立法宜粗不宜細”的立法背景之下,通過司法解釋細化相關規定有利于統一裁判尺度,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但是,司法解釋本質是對法律意涵的闡明,將隱藏在法律背后的意思予以“發掘”,可謂是一種輔助性說明,并非是另行造法。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司法解釋數量繁多,動輒達幾百條之巨,有的司法解釋的條文數甚至超過法律本身的篇幅,2017 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總共284 條,而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多達552 條,有相當多的規定屬于重新立法。更有甚者,部分司法解釋明顯同法律不一致,1999 年頒布的《合同法》第51 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也就是說,如果無權處分人未取得處分權又未能獲得權利人追認的,則合同無效。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3 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同《合同法》的規定明顯不一致。上述種種皆表明規范司法解釋也是維護《民法典》基本法律地位的必要之舉。

3.保持《民法典》基本法律地位的路徑。基于上述討論,若要保證《民法典》的基本法地位首要的就是嚴格落實憲法的規定,區分好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之外的其他法律。

首先,為避免爭論,當在立法時明確某部法律是否為基本法律,可采取的方式包括直接在法律中明確該法為基本法律;在法律草案說明中指出該法為基本法律,這一方式較為常見,當然在表述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某法是該領域的“基本法律”“基礎性法律”“某領域基本法律制度”等;還可以對《憲法》第62 條作出解釋,增強該條的可適用性。

其次,在特別法的制定上,理想的狀態是由全國人大制定民法典的特別法律,如此可以避免效力位階之爭論,確保特別法的民主正當性。在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特別法之時,應將基本法律作為立法依據,不得違背基本法律的基本原則和精神,不能任由其他法律掏空民法典的價值根基。

再次,對于已經制定的法律,不能機械地適用特別法優于一般法或者新法優于舊法的規則,而應當明確基本法律的地位,按照制定機關和法律的地位確定法律的位階。

復次,在基本法律修改中,明確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基本法律的權限和范圍,我們不能因為追求立法效率而過分犧牲立法民主,將最具民主代表性的全國人大置于“無權”的境地。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全國人大能夠充分行使職權,充分發揮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積極行使合憲性審查權和監督權,將包括立法權在內的一切權力納入監督范圍之中,不能對于僭越自己職權的行為無動于衷。

最后,對于司法解釋來說,全國人大常委會應當充分發揮備案審查的作用,對司法解釋進行充分的審查,應當確保司法解釋符合法律原意;出于司法解釋大量存在且作用突出等因素的考量,全國人大常委會應當及時修改相關規定,增強這些規定的可操作性,或者制定《司法解釋法》,規定司法解釋的權限、程序、形式以及效力等。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關于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該《規定》明確了司法解釋的一般規則、立項、起草和報送、討論以及備案與實施等事項,從內容看相當于一部“司法解釋法”,但畢竟是自己為自己制定的規則,其民主正當性存疑,合理的做法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相關規則,以規范司法解釋的運行。當然,最高人民法院也應當克制動輒制定類似于法律的司法解釋的“沖動”,尊重立法機關的權威,在《民法典》滯后于現實之時可以積極行使《立法法》所賦予的權力,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法律案,這既可以保證《民法典》的完整性和權威性,還有助于樹立立法機關的權威,同時也有利于維護法制統一。

三、民事權利保障與憲法的接榫

民法典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是“公民民事權利的保障書”,民法典“開啟了權利保護的新時代”,無論將這一權利定位為基本權利還是限定為民事權利,這些論斷均意在說明民法典對于權利保障的重要作用。憲法被列寧稱為“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憲法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意圖通過規范公權力而實現對公民權利的保障,保障基本權利是憲法的終極價值。民事權利和憲法上的基本權利雖然在權利的義務主體、權利的內容范圍、權利的實現方式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26〕同前注〔5〕,秦前紅文,第21-22 頁。但從權利保障、實現人的發展的角度來說兩種法律規定的權利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憲法作為根本法,其權利規定更具根本性,是民法典作為民事權利保障法所無法回避的存在,《民法典》在第1 條就規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而民法典規定了相當多的憲法未規定的權利,這些權利的憲法根基在何處?在民事主體保障自身權利之時,憲法作為權利保障的根本法應當如何發揮自身的作用?凡此種種皆表明民法上的權利離不開憲法的支撐。

(一)《民法典》中權利的來源

《民法典》作為依據憲法制定的基本法律,其規定必然要符合憲法。觀諸《民法典》的規定,絕大多數權利均能在憲法中找到依據,如物權、債權和繼承權可以對接《憲法》第13 條規定的財產權和繼承權,婚姻自由可以對接《憲法》第42 條之規定。但是,《民法典》所規定的部分權利在憲法上無法找到明示或默示的規定。

人類文明史中影響較大的《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其歷史任務以及與憲法產生的先后關系同我國迥異,導致民法典與憲法的關系同我國存在不同。哈貝馬斯曾指出,“在德國,私法是在立憲君主制框架之內作為一個法官制定的法律的領域和法理學的領域而發展起來的。由于沒有受到民主憲法秩序的構成性影響,在整個19 世紀——也就是說一直到1900 年資產階級法典編纂為止——私法都具有一個獨立的、自足的法律領域所具有的那種系統封閉性。”〔27〕[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491 頁。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德國市民社會的發展狀況和公私法二元分立的理念,也就是說在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中遵循不同的規則,相互獨立,這才使得民法能夠具有“系統封閉性”。但這種獨立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二戰”之后就發生了根據新憲法的精神和規定,修改傳統民法典文本內容的現象。

而在我國,民法典后于憲法而制定,并且是在開啟市場化改革,賦予市場主體更多權利和自由之后才產生制定民法典需求的。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一切經濟活動均依靠國家計劃指令,人民的社會生活相對簡單,自然無需民法予以調整。而在人類社會步入大工業時代后,憲法僅規定政治權利和自由的情況發生變化,民法同憲法的關系也隨之改變,《魏瑪憲法》規定了一系列社會經濟權利、公共福利和私有財產負有社會義務,從民法與憲法的關系看,這些變化“標志著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的結構性分離、公法與私法之間二元分立時代在憲法層面的結束”。〔28〕劉志剛:《民法典的憲法使命及其實現》,載《政法論叢》2019 年第4 期,第30 頁。在此背景下,作為私法的民法典必然要同憲法相銜接,在權利保護中形成互動。而我國《民法典》中的部分權利并未實現與憲法相融通,《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了生命權,這一權利在憲法中并無明確的規定,難以在憲法中尋到其價值根基。〔29〕憲法雖然規定了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人格尊嚴是否就是人格權學界有著較大的爭議。

在西方的權利話語體系中有自然法理論和自然權利的支撐。經過自然法宣傳和洗禮的憲法和民法典在對待權利上,認為同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是不證自明和不可剝奪的。并且,民法典中的權利同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產生的時間先后上不可一概而論,民法典上財產權的產生一般而言早于憲法規定的財產權,而人格權并非如此,“近代民法法典化運動時的經典民法典亦未‘發現’和創設人格權,憲法卻搶占了‘先機’”,“人格權首先是一項憲法上的權利,沒有憲法或憲法性文獻的賦予與規范,便沒有民法上的人格權制度”。〔30〕劉凱湘:《人格權的憲法意義與民法表述》,載《社會科學戰線》2012 年第2 期,第206 頁、第200 頁。而我國人格權(人格尊嚴)的興起更是有極為深刻的歷史和憲法背景,憲法規定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一大原因在于“文革”時期對人格尊嚴的無視和踐踏。〔31〕參見蔡定劍:《憲法精解》,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230 頁。對我國《憲法》第33 條規定的“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解釋不能無限度地擴張,將其變成包羅萬象的規定,如此會導致國家對基本權利的保障變成無所不包的籮筐,這將貶損憲法權利的價值。如要判斷一項權利的性質為何,關鍵看這一權利的內容,是否屬于一個人為實現其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權利,是否存有基本權利的內核。民法學界有觀點認為法學上的生命專指人的生命,生命是人維持其生存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能力,是人最高的人格利益,具有至高的人格價值,是第一位的人的尊嚴。〔32〕參見王利明、楊立新、姚輝:《人格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48 頁。“生命權是指自然人維持其生命存在,以保證其生命安全利益為基本內容的具體人格權”,〔33〕楊立新:《人格權法》,法律出版社2011 年版,第375 頁。也有觀點將生命權直接上升為憲法中不證自明的權利,生命權是“自然人直接依據憲法生而有之,并非由民法賦予”。〔34〕尹田:《論人格權的本質——兼評我國民法草案關于人格權的規定》,載《法學研究》2003 年第4 期,第3 頁。

從上述觀點來看,人格權和生命權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根本重要性,是人實現自己目的不可或缺的條件,這就是康德指出的“人性本身就是一種尊嚴;因為人不能被任何人(既不能被他人,也甚至不能被自己)純然當作手段使用,而是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同時當作目的看待。他的尊嚴(人格性)正在于此,由此他使自己高于一切其他不是人、但可能被使用的世間存在者”。〔35〕李秋零主編:《康德著作全集》第6 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年版,第474 頁。因此,人格權應當被定位為一項憲法權利,在條件成熟之時于憲法中予以明確或進行憲法解釋,將人格權與人格尊嚴保護并列規定,形成更為周延的權利保護模式。并且可以為民法典中的人格權保護提供權利來源依據,也能在民法保護人格權不力之時提供更高位階的規范支撐。

(二)民事權利沖突時的利益衡量與憲法涵攝

“權利沖突是法治領域中的一個世界性問題,如何解決權利沖突也就成為世界各國所要竭力面對的問題。”〔36〕劉作翔:《緊急避險:解決權利沖突的制度設計及刑民案例》,載《河北法學》2014 年第1 期,第12 頁。不僅私權同公共利益之間可能產生沖突,私權之間也會產生,如憲法上言論自由和名譽權保護,學術研究自由和隱私權保護均有可能發生沖突。《民法典》較為系統地規定了民事權利,這些權利較之以往的民事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更為全面、具體。然而,“基本權利的保護范圍越寬,對其的限制可能性也就越大”。〔37〕張翔:《艾爾弗斯案》,載張翔主編:《德國憲法案例選釋(第1 輯):基本權利總論》,法律出版社2012 年版,第10 頁。《民法典》規定的權利類型多樣,包括債權、物權和人格權,還涉及不同的主體,這些權利于實踐中產生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如財產權中的所有權和租賃權、租賃權與抵押權、優先受償權等。相比較而言,財產關系中的權利沖突有著較為明確的處理規則,解決方式較為簡單。而人格權基于其高度抽象性和涉及的主體更多,沖突處理較為復雜。如《民法典》第999 條規定的因公共利益之需所為的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人有權合理使用民事主體的姓名、肖像、個人信息等,第1019 條規定了不得使用或者利用肖像的幾種情形,在隨后的第1020 條規定了為了個人學習、欣賞、研究、新聞報道以及國家機關依法履行職責可以合理使用,這就涉及個人利益和實現新聞報道以及輿論監督之間的沖突與協調。《民法典》第990 條對人格保護還作了兜底性的規定,除了法律明確規定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等權利外,還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利益。這構成了對一般人格利益的保護,也就是第990 條未列舉的具體人格權,還可以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其他的人格利益,構成了較為開放的人格權保護模式,然一般人格權所包括的人格利益于通常情況下并無確切的邊界,如果對其保護過寬,就會產生侵犯其他主體權利和公共利益的可能性。〔38〕參見朱曉峰:《作為一般人格權的人格尊嚴權》,載《清華法學》2014 年第1 期,第53 頁。如何妥善地處理這些沖突關涉民法典的實施和民事權利保障的實現。

權利沖突如同法律效力沖突,需要確定如何解決的規則,在法律沖突中一般以制定機關的不同來確定位階。而在同一法律中的權利沖突則較為復雜,從域外經驗來看,美國在基本權利限制的合憲性審查中發展出了三重審查基準理論,即針對不同的權利類型有合理性審查基準、中度審查基準和嚴格審查基準,此三項基準的嚴格程度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權利的重要性存在差異,雖然這種差異并不具有絕對意義。如合理性審查基準主要針對的是財產征收、社會經濟權利等,而嚴格審查基準包括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和嫌疑分類(如種族歧視)。〔39〕參見林來梵主編:《憲法審查的原理與技術》,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第277-278 頁。因此,在民事權利沖突中,通過適當方式確定權利的位階是解決問題的可行路徑之一。基于主體權利意識的不同,發展階段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對于相互沖突的權利可能存在不同的認識,如在財產權和人格尊嚴的衡量中,富裕者和貧困者的態度就可能存在天壤之別。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完全無法確定民事權利的位階,正如博登海默指出的,“人的確不可能憑據哲學方法對那些應當得到法律承認和保護的利益作出一種普遍有效的權威性的位序安排。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法理學必須將所有利益都視為必定是位于同一水平上的,亦不意味著任何質的評價都是行不通的。例如,生命的利益是保護其他利益(尤其是所有的個人利益)的正當前提條件,因此它就應當被宣稱為高于財產方面的利益。健康方面的利益似乎在位序上要比享樂或娛樂的利益高。”〔4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第416 頁。事實上,在不同國家的法律中權利位階是普遍存在的,如美國《獨立宣言》宣稱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是不可被剝奪的,法國《人權宣言》認為自由、財產、安全與反抗壓迫是最重要的人權。所以,我們可以依據權利之于權利人的重要性確定權利的位階,如生命權之價值高于財產權等權利,人格尊嚴高于榮譽權,具有基本權利性質的民事權利優于非基本權利性質的民事權利等,從而確定權利沖突時應當更優先保護何種權利。

當然,這種位階的劃分并不具有絕對意義,在具體的個案中可能面臨紛繁復雜的情況,就應當依照具體情況處理,在一般情況下應當按照具體權利位階來處理權利沖突,如不能為了保護財產權而犧牲生命權,否則就是對權利主體的根本性否定。但是,權利沖突的解決本質上是一種利益衡量,判斷何種權利在具體的情況下更為優位,在作出判斷之時往往并無明確的法律規定,所依據的是社會上存在的公平正義的觀念,乃至道德觀念。從本質上而言,這是一種價值判斷,而這種價值判斷“須適用存于社會上可以探知認識之客觀倫理秩序、價值、規范及公平正義之原則,不能動用個人主觀的法律感情”。〔41〕楊仁壽:《法學方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年版,第185-186 頁。因此,在拋開一般權利位階的情況下,司法者應當提供更有力的說明,負擔更強的論證義務。無論是從價值、客觀倫理秩序還是公平正義觀念來說,憲法無疑均是最集中和最穩定的體現,并且訴諸憲法價值優于訴諸抽象的公平正義觀念,將個案爭議中的價值判斷轉變為在法律適用中是否符合憲法的問題,一方面有助于為這種判斷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發揮憲法的作用,實現裁判的規范化。〔42〕參見馮健鵬:《我國司法判決中的憲法援引及其功能— —基于已公開判決文書的實證研究》,載《法學研究》2017 年第3期,第59 頁。

四、憲法如何在民事裁判中發揮功能

只有能夠適用的法律才是有生命力的法律,也只有在適用中才能更好地發展法律。“當規范要求的內容不能進入與調整人之行為時,它們就只能是僵死的字符,而不會起到任何實際的作用。”〔43〕[德]康拉德·黑塞:《聯邦德國憲法綱要》,李輝譯,商務印書館2007 年版,第28-29 頁。一般而言,法律在裁判中發揮作用的方式是作為裁判依據實現的,即依據特定的法律規定定分止爭。憲法在民事裁判中發揮作用的方式較為特殊,在德國憲法法院的判決中,憲法并不能直接進入民事訴訟之中,只能通過民法的原則性條款進入司法判決之中,不能撇開民法之規定,而徑行適用憲法,也就是說憲法只能“間接”適用于民事裁判領域。〔44〕同上注,第287 頁。之所以如此,是基于公私法的二元劃分,憲法一般被視為公法,不能直接進入民事裁判之中,否則可能會沖擊私法自治,導致國家公權力的不當擴張。在早期,我國學界有學者主張憲法可以直接適用于私法領域,在適用中應當采取“嚴格掌握,有限適用”的原則。〔45〕參見蔡定劍:《中國憲法實施的私法化之路》,載《中國社會科學》2004 年第2 期,第61 頁。從本質上說,憲法在民法中的適用方式決定了憲法如何在民事裁判中發揮自身的功能,而域外的這一經驗在我國并不完全適用。

我國憲法的產生并不基于公私法的分立和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二元對立,憲法也并未嚴格將自己定位為純粹的公法,只規范公權力的運行,反而規定了相當一部分對所有組織、團體和個人的義務。如序言中規定的全國各族人民必須以憲法為活動準則,并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第1 條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第36 條規定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侵犯公民的信仰自由,對人格尊嚴和通信自由的保護同樣不只是針對國家機關。如上文所述,人格尊嚴之所以能進入憲法中,關鍵一點是“文革”時期包括個人在內的主體對人格尊嚴的無視和踐踏,毫無疑問,從立憲原意來看,憲法中規定的人格尊嚴具有對抗個人侵犯的內涵。同時,我國《民法典》并非純粹的私法規范,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公法性規定,乃至本應由憲法規定的內容,發揮著憲法保護權利的功能。〔46〕同前注〔4〕,林來梵文,第107 頁。所以,我們并不能在民事權利保護中全然否定憲法具有直接適用的可能性。當民事裁判中民事規范付之闕如或者民法已經無法有效保護民事主體的權利時,憲法就應當發揮自身的作用。

此外,部分民事主體所發揮的作用并不遜于公權力機關,且從我國現實來講,在計劃經濟時期,不僅是政府承擔公共管理職能,大量的國有企業也有類似的職能,如大型國有企業不僅從事生產,還舉辦醫院、教育以及承擔職工福利保障等其他職能。改革開放之后,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其職能已經大大縮減,國有企業在我國《民法典》中屬于營利法人,但是其依然承擔著某些公共職能,部分央企更是經濟實力強大,在組織、內部管理等方面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類似于國家機關。《民法典》第87 條規定的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部分事業單位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且存在行政級別,從其產生、資金來源、人員構成來看均同行政機關高度相似。若同這些單位存在利益沖突,極有可能使得公民在職業選擇、勞動權實現等方面受限,這就涉及公民的憲法權利,對公民權利的影響并不遜于國家機關。

所以,基于我國憲法規定和現實情況,不能一概否定憲法直接適用于私法領域的意義,“這樣可能變相鼓勵國家借私權行為,以逃避國家應擔負的責任”。〔47〕同前注〔45〕,蔡定劍文,第57 頁。而應當看其權力的實質,是否在事實上已構成一種公權力。如果我們肯認憲法無需普通法律轉化,就可以直接適用于國家機關和公民關系之中,那么,在上述領域憲法也有直接適用的空間和必要。

當然,憲法直接適用于民事裁判領域并不具有普遍意義,私法自治的維護依然有必要性,應當避免公法過度且不當的擴張。因此,更重要的還是要發揮憲法作為規范普通法律,為依據普通法律的判決提供合憲性解釋支撐規范的作用,也就是通過一種較為“迂回”的方式在民事審判中發揮作用。在我國的民事審判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判決引入了憲法,如在名譽侵權案件中,法院在判決書的說理中涉及了言論自由,并且當事人還將言論自由作為抗辯理由。〔48〕參見秦前紅、王雨亭:《論我國憲法言論自由條款在司法判斷中的運用》,載《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2020 年第1 期,第51 頁。憲法以說理論證的方式進入民事裁判之中可以增強法院判決的說服力和效力,法院的判決除了要適用法律之外,還需要體現一定的價值,憲法作為一國最高價值體系的集中體現,其規定雖然較為抽象,但作為實定法,其穩定性和民眾的可接受度強于一般的道德觀念,從憲法的角度論證更為合理,通過民事判決中的合憲性論證,增強判決的權威。此外,民法中的部分條款高度抽象,如公序良俗的內涵就處于高度不確定狀態,通過引入憲法條款所體現的價值可以使民法中的概括條款變得更為具體,增強其可適用性。〔49〕參見杜強強:《合憲性解釋在我國法院的實踐》,載《法學研究》2016 年第6 期,第121 頁。如此就既可以將民法的抽象條款具體化,還可以發揮憲法對民事審判的指引和拘束作用。

因此,從憲法和民法的關系以及我國憲法實踐的特點來看,直接運用憲法裁判和在民事裁判中引用憲法進行論證具有必要性和正當性。可以通過憲法和民法的互動將憲法的規定和價值注入民法之中,在實踐層面實現民法所承擔的部分“憲法功能”,這對于激活憲法條款和推動民法典的全面實施具有雙重意義。同時,還應當發揮合憲性審查制度的功能,將合憲性審查導入民事糾紛解決之中,在如上述言論自由和名譽權保障案件中,如果涉及一方是政府或者政府官員就可能由單純的民事案件轉化為憲法案件,在這種情況下,合憲性審查即可通過解決民事糾紛發揮作用。

五、結語

《民法典》的制定只是開始,若我們真的要走進民法典時代,走向權利神圣的時代,尚需將紙面的法變為行動中的法。《民法典》的制定是憲法規定的立法權行使的結果,《民法典》也明確規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這是對立法依據和立法權權源的規定,也表明了民法典同憲法在內容和功能等方面的密切關系。從《民法典》的內容和所要實現的目標來看,現代民法已然不是傳統意義上自給自足,單靠民法典就可以實現民事權利保障、市場經濟秩序維護等功能的民法典,而是涂抹了現代色彩的民法,這在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我國尤甚。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對政府作用的強調、并不嚴格區分公法和私法、憲法實施狀況不甚理想等因素使得我國的《民法典》規定了相當多的本應由憲法規定的內容,意圖以民法典發揮憲法的功能,可謂是“民法的憲法化”和對民法典“憲法使命”的期待。由此可見,《民法典》作用的發揮決不可忽視其背后的憲法,對于可能存在的憲法問題不能視若無睹,應當在民事裁判中時刻關注憲法的規定,在個案中踐行社會主義對弱者保護的原則,發揮憲法的根本法作用和合憲性審查對于維護法制統一之功能,保持《民法典》的基本法律地位,防止其被其他法律掏空價值,在權利保護方面積極對接憲法的規定,實現從依據憲法制定民法典到民法典實施中依靠憲法作用的發揮的轉變。如此才有可能全面實現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實現憲法和民法典的良性互動。

猜你喜歡
法律
見義勇為的法律保護
新少年(2023年9期)2023-10-14 15:57:47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7:10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為什么法律推理必須是獨特的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16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06
法律擬制與法律變遷
法律方法(2019年1期)2019-05-21 01:03:26
非正義法律之解釋與無效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1:38
《歡樂頌》中的法律“梗”
學生天地(2016年23期)2016-05-17 05:47:10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国产欧美日韩18|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久久a级片|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青青青草国产| 亚洲天堂日本| a级毛片在线免费|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h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免费看片|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在线亚洲小视频|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成人精品亚洲|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91福利在线看| 亚洲一区色|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亚洲区欧美区|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88av在线| 亚洲美女久久|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日韩毛片免费| 一级毛片网|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97|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操操操综合网|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 91麻豆国产视频|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福利| 色综合成人|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高清国产| 国产99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