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 軍
(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福州 350004)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歷史性重大判斷, 旅游產業是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事業,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旅游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發展意義重大。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當前我國旅游業正處于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重要過渡階段,呈現“消費大眾化、需求品質化、競爭國際化、發展全域化、產業現代化”五大發展趨勢。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旅游產業工作, 將旅游業納入新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福建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好,山川秀麗,濱海旖旎,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清新福建”已成為全省旅游一張金字招牌。 福建具有“依山傍海”的地理特點,全省陸域面積12.4 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3.6 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大于陸域面積,海洋資源豐富,在新一輪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中, 應充分發揮海灣資源這一最大特色和潛力,進一步做大做強福建旅游產業[1]。
福建作為海洋大省, 擁有3752km 長的大陸岸線和807km 的海島岸線,岸線總長度居全國第一,海岸線直線長度535km,海岸線曲折率為1∶7.01,是海岸線最曲折的省份。 沿海分布大小海灣125 個,海灣屏蔽性好,條件優良,從北至南主要有沙埕港、三沙灣、羅源灣、閩江口、福清灣、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深滬灣、廈門灣、舊鎮灣、東山灣和詔安灣等海灣[2]。
我省濱海海灣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擁有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旅游資源。海岸帶自然景觀以名山奇石、海島風光、濱海沙灘、特殊地貌、生態景觀、地熱資源等為主;人文景觀以古文化、古建筑、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等為主。霞浦灘涂面積全國最大,海上田園,五彩斑斕,旎麗迷人,被贊譽為“中國最美灘涂”,是旅行者天堂、攝影家圣地;平潭海水清藍,沙灘細軟,奇石林立,龍王頭海濱浴場坡度平緩,沙質潔凈,是天然絕佳的海濱浴場,也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海濱浴場之一,壇南灣、北港等多處海灣驚現“藍眼淚”,猶如浩瀚銀河星空,令人目眩神迷;東山島一牙新月般美麗海灣環繞,馬鑾灣、東沈灣、烏礁灣等多灣相連,天藍海闊,沙白水凈,潮起潮落,群鷗飛翔,引人入勝。
全省分布有海島2215 個,面積大于500m2以上的海島1321 個, 海島總面積11.56 萬公頃, 海島岸線總長2503km。 從北至南主要島嶼有大崳山島、三都島、瑯岐島、平潭島、南日島、湄洲島、惠嶼島、廈門島、東山島等。
全省海島星羅棋布,形態萬千,宛如散落在東海之濱的碧綠珍珠。鼓浪嶼海上風光引人入勝,哥特式建筑古典精致,世界一流鋼琴博物館琴聲悠揚,島上綠樹成蔭,植物種群豐富,景點眾多,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平潭島是全國第五、全省第一大島,是全國第二個國際旅游島,外形宛如神獸麒麟,翩然起舞,海蝕景觀神奇迥異,石頭厝風情獨特;崳山島超塵脫俗,彷如蓬萊仙境,萬畝草場有“南國天山”之譽。 全省海島數量眾多,景色優美、空氣清新、人文景觀獨特,極具旅游開發價值,但目前成為風景名勝景區的海島數量偏少,海島旅游開發程度低,這與福建省海島豐富的旅游資源不相稱,開發利用潛力大,前景廣闊。
福建是海洋資源大省, 福建海洋文化在中華文明中極具鮮明特征,海洋是福建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殊符號,深刻塑造著福建人的性格特質。 福建海洋文化包含海洋歷史文化、港口航運文化、海洋船政文化、海絲文化、海洋軍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考古文化等多元多層次,內涵豐富獨特,在中華文明中獨樹一幟。
福建海洋文化與內陸文化相比, 富有開放性、 外向性、兼容性、冒險性、神秘性、開拓性、原創性和進取精神。宋元時期, 泉州刺桐港一直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并列的東方第一大港;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六次從福建起錨;清末明初,福建是中國海軍的搖籃,海軍及海洋國防工業發祥地, 下南洋的主體; 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重要瑰寶之一,全世界擁有媽祖宮廟5000 多座,信眾有2 億多人,是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共屬的精神財富;惠安女民間風俗文化以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聞名海內外,是愛拼敢贏的生動寫照;連江、馬尾與媽祖列島隔海相望,廈門與金門列島近在咫尺, 閩臺一衣帶水, 臺海風情濃厚獨特。
21 世紀被稱為海洋的世紀,海洋旅游業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在世界各地迅猛發展,有關資料統計,在發達國家海洋旅游業的產值已約占全部旅游業產值的2/3。海洋旅游可開發產品類型多, 海洋旅游的內容包括在海濱地區、近海、深海、大洋的各自旅游休閑活動,涉及酒店、餐飲、濱海別墅、旅游碼頭、購物消費、休閑游船、海岸生態旅游、海島探險、海洋生物、郵輪游艇旅游、潛水、休閑垂釣、帆船、摩托艇、沖浪、濱海浴場等許多業態,產品類型豐富;海洋旅游互動性和體驗感強,許多旅游活動如海水浴、日光浴、海上運動、垂釣、潛水等,需要旅客身臨其境或通過學習才能掌握, 許多活動富有挑戰性、 刺激性,越來越受游客歡迎和青睞,符合休閑旅游時代轉型的需求; 海洋旅游宜靜宜動, 各年齡段各階層游客均能參與,老少咸宜,參與面廣泛適宜。
我省海岸帶地區人口、 產業集聚度高, 城鎮化水平高,其中海岸帶人口數量、經濟總量、工業產值等指標占全省的比重,均明顯高于其陸域面積占全省的比重。海岸帶涉及的40 個縣(市、區)陸域面積2.93 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陸域面積的23.6%。 常住人口2559 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6.7%;地區生產總值18452 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71.0%;人均生產總值72426 元,比全省人均生產總值高6.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758 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3.0%[3]。 培育形成一批規模較大的重點產業集群,現代產業體系穩步構建,海洋經濟加快發展,2018 年海洋生產總值達10095 億元, 同比增長10%。 海岸帶是福建經濟、人口集聚發展的最主要區域,發展海洋旅游產業的受益面最廣泛最直接。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沿海地區依托海洋資源、港口航運資源和對外開放口岸優勢, 擔當全省經濟發展的先行者和排頭兵,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快速提高,工貿企業、制造業和物流業等產業迅速發展,但資源、生態和環境壓力也日益增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經濟發展供給側改革大力推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做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政治論斷,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寫入黨章。 海洋旅游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無煙、綠色”產業,是推動沿海地區由傳統工貿城市向國際旅游花園城市轉型、 促進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朝陽產業,是構建長效發展機制、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抓手。 通過大力發展海洋旅游產業,能使各階層的人民群眾廣泛受益,助力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加快濱海美麗鄉村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目前,我省沿海地區立體化、全方位、多層次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骨架基本形成, 將有力支撐旅游產業加速發展。 沿海港口實施一體化整合,港口建設加快,截止2018 年底, 福建沿海港口已建成生產性泊位506 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75 個,10 萬噸級以上泊位30 個,2018 年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5.20 億噸和1647 萬標箱,廈門國際郵輪母港正式運營,平潭國際郵輪碼頭已開工建設, 福州松下郵輪碼頭建設加快推進[4][5]。鐵路網、公路網等集疏運體系不斷完善,贛龍廈、向莆、合福等鐵路和沈海、福銀、廈蓉、泉南等高速公路相繼建成, 有效地暢通了海岸帶港口與省內山區地區以及中西部省份的運輸通道連接, 有力拓展了海岸帶的發展腹地。 福州、廈門、晉江機場完成擴能,其中廈門機場、福州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分別突破2600 萬人次和1400 萬人次。
我省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起步早, 速度快, 產業集群多,規模大,是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一梯隊,是我省經濟發展的活躍地區和發達地區。 2018 年沿海地區人均GDP 普遍達到1 萬美元以上,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進入了旅游休閑消費的快速增長期。 沿海地區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普遍較高,具有較好的旅游產業發展的建設能力、保障能力和宏觀調控能力,對外開放度較高,對外交流頻繁密切, 有利于吸引國內外游客, 發揮海洋旅游產業特點,打造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 沿海地區城鎮化率高,旅游發展基礎條件好,配套和保障條件較好,有利于承接海洋旅游項目落地,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
福建省作為海洋大省,海洋旅游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 現已擁有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濱海旅游景點。 世界遺產名錄、國家5A 級旅游景區鼓浪嶼被稱為中國最美五大城區,聲名遠播海內外,一曲《鼓浪嶼之歌》廣為流傳,是全省濱海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海神媽祖信仰, 伴隨中國人的足跡傳遍世界各地,積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崇高的精神世界,湄洲島媽祖祖廟是全世界信眾心中的圣地; 平潭是全國第二個國際旅游島,正在加速發展,破繭成蝶,大力打造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和國際知名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以這些知名景點為依托, 較好的宣傳和展示了福建海洋旅游品牌, 為海洋旅游產業深度開發和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條件。
為規范和保障全省海洋旅游產業的發展, 建議加快制定全省海灣帶旅游產業總體規劃, 協調處理海洋旅游與城市開發、港口、航道和錨地、跨海通道、漁業、軍事、防潮排澇、生態紅線、養殖等多方關系,做好全省海洋旅游產業頂層設計,以一個規劃管到底,以最嚴格措施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開展海岸整治修復,保留大部分海灣帶用于海洋旅游產業發展,促進健康可持續發展。
以“清新福建”、“海上福建”為主題,加大福建海洋旅游品牌的宣傳和推廣力度, 提升福建海洋旅游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力發展旅游會展產業,吸引國際知名海洋旅游博覽會、 郵輪游艇產業大會等高規格高層次會議在福建召開,大力發展海上運動產業,引入高級別帆船賽事、游艇賽事、風箏沖浪賽事、摩托艇競技賽事、釣魚賽事等項目落地福建;發揮政府主導和宏觀調控作用,一個沿海縣(市)至少強化打造一個特色海灣旅游景點,力爭建成數個與巴厘島、 馬爾代夫齊名的國際知名海洋旅游度假地,實現處處有海景、處處有特色,提升福建海洋旅游業品牌形象。
目前,我省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和城市市政道路的主骨架已基本形成,應根據海洋旅游產業發展需要,加快景區道路建設,接入道路主干網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安全、綠色的沿海景區道路網絡。加強海峽和海島之間的旅游交通碼頭建設;選擇距城市和景區較近、水深及掩護條件良好的港址加快發展游艇基地, 盡快劃定全省游艇活動水域范圍;加快福州、平潭、莆田等地國際郵輪碼頭建設, 新建或利用靠近城市的老舊貨運碼頭改建為郵輪碼頭,加快發展國際郵輪始發港和訪問港業務,探索本土郵輪產業發展,提升海洋旅游品質。
(1)大力發展海洋旅游產業符合福建旅游產業政策導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福建省依山傍海,因海而興,以海強省,海洋文化歷史悠久,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經濟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2)海灣資源是福建旅游發展的最大特色和潛力。 福建沿海岸線長,岸線回轉曲折,形成了眾多國家級國際級的優美海灣;海島眾多,風景絕佳,旅游開發潛力大;海洋文化興盛,歷史人文內涵豐富獨特,源遠流長。
(3)海洋旅游內涵豐富多樣,互動性和體驗感強,旅游發展受益面最廣泛最直接。海洋旅游類型多樣,參與面廣泛適宜;全省海岸帶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好,海洋旅游發展受益面廣泛直接;海洋旅游業推動沿海城市和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4)福建海洋旅游產業發展具備良好基礎條件。 交通基礎設施條件日益完善;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好,城鎮化率較高;許多濱海旅游景點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
(5)加快制定全省海灣帶旅游產業總體規劃;加強宣傳和推廣, 傾力打造一些國家級國際級的海洋旅游品牌項目;加強道路、港口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