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彥
(蘭州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不僅超乎世人的想象,也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無法想象的。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仍然面臨著許多發展難題,需要成長中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的加以破解。隨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努力和艱苦探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自己的時代到來之時破土而出。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重大課題的系統回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開辟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這一思想不僅具有極其豐富的思想意蘊,更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求真務實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政治品格。”[1]以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以理論與實踐的良好互動,科學推動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變化,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實踐,展現出了馬克思主義的勃勃生機。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求真”的科學態度,也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務實”的政治取向。在習近平看來,“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就是要我們去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客觀規律之真,務謀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實。”[2]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認識,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使得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活力極大增強,國家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在科學分析世情、國情、黨情基礎上,黨中央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做出了新判斷,并系統闡述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共產黨人著力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但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并沒有改變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現實。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需要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作風,繼續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對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新要求,這也開啟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新征程。在新時代的歷史實踐中,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科學規劃了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中國未來三十年的發展戰略,為在21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繪制了一幅宏偉的發展藍圖。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巨大成就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無數中國人實實在在、艱苦奮斗干出來的。因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要靠一代人接著一代人腳踏實地加油干。求真務實作為黨的思想路線的題中之義,更好的詮釋了新時代共產黨人“求真”的科學精神與“務實”的政治本色。
人民群眾作為現實的社會主體,是推動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主體力量的有效發揮,往往離不開科學理論的引領。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有著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崇高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從成立之初就肩負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在成為執政黨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目標不懈奮斗。中國近百年的歷史實踐充分證明,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主要是靠“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3]。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改革探索實踐中,把對人民的深切情意,全部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當中。
中國共產黨從人民群眾中走來,牢記著人民群眾的囑托,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著緊密的聯系。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飽含深情的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4]這不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黨性宗旨,傳承了黨的群眾路線這一歷史法寶,也生動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
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5]中國共產黨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活動中的意愿、創造的經驗、擁有的權利、發揮的作用,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巨大創造力。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生動實踐再次印證:光輝成就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產物。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在新時代的政治實踐中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緊緊依靠人民,向人民群眾學習,把人民群眾創造的優秀成果進行理論升華,逐漸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成果。新時代共產黨人時刻心懷人民,以百姓心為心,以百姓利益為重,以百姓期盼為念,俯下身子到人民群眾中去,切實做到真了解情況、了解真情況,為黨治國理政提供有利的理論與實踐支撐。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新時代的執政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積極發展社會事業,全力決勝脫貧攻堅,科學調節社會財富分配,時刻關注社會困難群體,讓人民群眾有更多主人翁的尊重感、獲得感和幸福感。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人民群眾的真正認同和支持才是保持黨的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生動實踐,始終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鮮明主題而展開。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九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關鍵詞,頻繁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主題詞當中。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6]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接過歷史的交接棒,把握新時代的發展脈搏,以新的實踐奮力續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恢弘篇章。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開創,做出了充足的歷史鋪墊和準備。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7],初步搭建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框架和實踐藍本。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了21世紀。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在新世紀的起點上繼往開來,不斷堅持和發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在新的征程中不改初心,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理論主題,謀篇布局,不懈探索,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全面深邃的理論廣度與深度,詳細闡述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深刻把握了共產黨執政與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性,鮮明彰顯了一以貫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理論主題。“八個明確”與“十四個堅持”,著力搭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總體架構,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四梁八柱。“八個明確”從理論層面進行了總概括,系統繪制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藍本,從總任務、總布局、總目標、總要求等維度規劃了行進的方向。“十四個堅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領域,進行了實踐層面的系統部署,構成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方略。“八個明確”與“十四個堅持”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的歷史傳承和不斷深化。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思想武器,其使命就是用科學理論武裝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頭腦,在批判舊世界的過程中發現新世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從而實現共產主義的宏偉理想以及人類徹底解放的價值追求。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偉大的理想融入社會改造的實踐,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理論指導。正如習近平所說,“只有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才懂得復興的意義;只有經歷過苦難的民族,才對復興有深切的渴望。”[8]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過前所未有的屈辱與苦難,促使中華民族更加渴望復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善于擔當、敢于擔當的中國共產黨。建黨近百年,經過無數中國人的不懈奮斗,中華民族距離偉大復興的目標更加接近。
歷史的使命感強化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強烈的責任擔當推動著中國共產黨走向成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持續奮斗的不竭動力,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使命。人類社會的發展,往往是在曲折交替中行進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注定不是一條平坦之路,但卻是一條光明之路。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必須進行新的偉大斗爭,應對各種現實挑戰,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必須進行新時代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維護黨的領導這一制度優勢,全面從嚴治黨,強健黨的肌體,保障黨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戰斗力;必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堅定“四個自信”,保持戰略定力,把一代代共產黨人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鞏固好、發展好。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擔當。承擔起應當承擔的責任,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理論創新的精神動力。作為肩負重要使命的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貫穿著對民族命運的擔當、對人民幸福的擔當、對管黨治黨的擔當,對美好世界的擔當。”[9]這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使命和共產黨人的光榮傳統,又反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新要求。新時代背景下,掌握先進理論的中國共產黨人,既承擔著繁重的改革、發展和穩定任務,又面臨著國際、國內和黨內紛繁復雜的風險挑戰。可以說,肩負的任務之重,治理的難度之大、現實的考驗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愈發需要當代共產黨人以一往無前的勇氣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擔。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新時代共產黨人對人民的莊嚴承諾,也是對民族命運的擔當。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也是對人民幸福的擔當。全面從嚴治黨,以“刀刃向內”的政治勇氣,進行自我革命,引領社會變革,推動社會發展,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立下的軍令狀,也是管黨治黨的擔當。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這不僅彰顯了共產黨人的世界胸懷,也體現了共產黨人對美好世界的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以強烈的使命擔當,著力解決了許多發展的難題,使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10]。現今,馬克思恩格斯的論斷已經被現實所驗證。人類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對外開放與和平發展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發展中的中國不可避免的置身于時代潮流之中,發展中的世界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思想,既立足當前、謀劃未來,又立足本國、放眼世界,深刻洞悉時代發展的潮流趨勢,展現出深邃的理論視野。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展現出博大的世界理論情懷,把自己的命運與人類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實現整個人類的解放和人自由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把為人類社會作出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職責使命。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經過黨和人民的不懈奮斗,中國的綜合國力逐漸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回顧世界近代歷史可以發現,由于不同國家擁有的現實條件和歷史機遇等各不相同,世界上本就沒有可以粘貼復制的普適性發展模式。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權利自主選擇與本國國情相適合的發展模式。中國多年來改革開放的發展經驗,不僅為更多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新途徑和新選擇,也為世界的和平發展不斷貢獻著中國智慧,更是例證了世界上還存在其他發展模式的可能性。正如習近平所說,“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各方應該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11]
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應當尊重各個國家與人民的共同意愿,維護絕大多數國家的普遍利益,而不應該由少數國家說了算。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往往需要各個國家攜手而行。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有責任發出自己的聲音,清晰的闡述自己的理念與主張,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新型國際關系、全球治理觀等重要理念,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重要倡議,積極響應了國際社會對大國責任的期望,正式回應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呼聲。這一思想既體現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獨特擔當與智慧,也體現了共產黨人寬廣深邃的理論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反映了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著眼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共同愿景,秉承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念,致力于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是對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的積極回應。中國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從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2018年底,5年的時間內已同122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合作,建立起廣泛的伙伴合作關系,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家合作平臺”[12],積極為破解人類發展難題提供中國方案。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倡導合作共贏理念,加強文化交流與協商對話,以實際行動貢獻中國力量,做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維護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總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時代的行動綱領,具有豐富理論內涵與鮮明理論特色。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共產黨人創新的腳步不曾停歇,并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更加鮮活的生命力和絢麗的理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