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相才
(寧城縣文物保護中心(遼中京博物館),內蒙古 赤峰 024200)
1)有利于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博物館保護的各種文物都是我國重要的寶藏和文化遺產,承載并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采取更為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是博物館履行自身職責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只有優化文物保護機制,提升博物館館員保護文物的意識,才能使各項文物保存完好,避免文物發生損毀和遺失,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另一方面,文物的特點和性質決定了其難以修復和還原。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從事前角度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防范文物損毀、丟失風險,能夠減少博物館的修復成本,為社會留下寶貴的 財富。
2)有利于提升博物館文物展出水平。文物展出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之一,是博物館的日常工作。為了讓公眾更夠觀賞到完整、真實的文物,就必須要做好文物保護工作。一方面,如果文物保護工作存在漏洞,就會影響到文物藏品的質量,進而影響到文物藏品內在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不利于后期的文物展覽工作。實踐中,許多文物甚至由于保護需要和修復需要,無法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展覽宣傳作用,就必須要最大限度地對文物進行保護,將文物保護標志粘貼于展區的合適位置,提升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避免在展出過程中出現文物損毀、丟失的情況。
1)文物保護的設施和環境有待優化
眾所周知,不同文物由于材質不同,其對于光線、溫度、濕度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然而,部分博物館的文物保護設施相對陳舊,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文物保護工作的要求[1]。一是部分陳列展覽柜做工粗劣、材質質量低下、密閉性不佳,加大文物保護的難度。同時,部分文物甚至會釋放出腐蝕性介質,對陳列文物造成化學損害。二是部分博物館沒有配置溫濕度監控和調節設備,難以有效監控博物館內部的溫濕度。同時,部分博物館在文物入館之初就沒有對文物的材質、儲存特性、儲存條件進行科學分析,導致文物擺放不合理。三是部分博物館監控安保設施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四是部分博物館的火災處理設施設備不合理,沒有立足于文物特點來設置火災處理設施設備。
2)博物館文物保護制度不完善。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實踐經驗,我國文物從入庫、建檔到保管都必須要遵循相關要求,符合相關的標準。然而,實踐中部分博物館文物保護制度不完善,文物在保管過程中存在損毀、遺失等現象。尤其是隨著博物館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文物藏品不斷增加,文物保護的難度進一步增加。如果缺乏相關的規章制度約束,文物保護工作勢必難以走上正軌[2]。
3)文物保護人員的專業水平有待提升。現階段,部分地區博物館缺乏專業化的文物保護人才隊伍,文物在日常管理以及修復過程中存在漏洞。一是尚未引進和培養專業化的文物修復人員,文物修復進程緩慢。同時,許多文物的損毀情況發現不及時,后期修復難度加大,嚴重損害了文物本身的價值。二是未對館員進行綜合化培訓,許多館員缺乏文物保護意識、技能[3]。三是博物館與外部單位的溝通交流度不足,難以借鑒其他單位在文物保護上的先進經驗,也不利于拓寬本館館員的視野。
1)夯實基礎,優化文物保護的設施和環境。為了更好地讓文物維持原貌,避免文物發生物理損壞以及化學損毀,就必須要優化文物保護的設施和環境,精確控制周邊條件。具體而言,一是要對文物的特性、鑄造工藝、時代背景進行綜合分析,及時引進并更新優質的陳列展覽柜等展覽設備。二是要配置溫濕度監控和調節設備,并借助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對溫濕度系統進行調控,確保文物所處的溫濕度都在適宜的范圍內,避免出現生銹、腐蝕等問題。同時,博物館可以將具有類似材質、儲存特性、儲存條件的文物放置在同一塊區域,便于對溫濕度進行監控和調節,最大限度地避免溫濕度不當給文物帶來不必要的損害;三是要完善博物館的監控安保設施,明確各個庫房的訪問權限、管理權限以及管理職責,從源頭上控制文物安全。四是要選擇合適的火災處理設施。一方面,要進一步對煙霧、高溫進行監測,并設置相應的電子報警。另一方面,博物館要安裝自動消防設施,并結合文物特點,合理選擇自動噴淋滅火系統、水體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干粉滅火器、泡沫滅火器等。
2)剛性約束,健全博物館文物保護制度。為了確保文物保護工作科學有序開展,為博物館館員提供工作指引,必須要健全博物館文物保護制度。一是要立足于國家文物保護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并結合博物館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嚴格的文物管理標準,明確文物保護所涉及的防潮、防盜、養護、存儲流程具體化,推動文物保護工作精細化。二是要明確文物保護的職責分工,提升館員的責任意識和規范意識,全面確保制度落實到位。三是與時俱進,結合其他優秀博物館的案例,對自身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制度進行優化。四是要完善文物清點、文物出入庫和驗收、文物風險評估與應對制度,形成全方位的安全管理體系。
3)精準定誰,打造復合型文物保護團隊。文物保護工作離不開專業化的人才隊伍,需要廣大專業人才提供支持。為此,博物館必須要打造復合型文物保護團隊,為文物保護工作科學開展提供條件。一是要引進和培養專業化的文物修復人員,及時發現文物損害情況,并對文物的損毀情況進行評估和修復。同時,專業化的文物修復人員能夠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修復方案。博物館也可以探索建立專家論證討論機制 ,對損毀嚴重的文物進行高效修復,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的價值和原貌。二是要對館員進行綜合化培訓。在設計培訓內容過程中,可以圍繞文物數字化、文物安全管理、文物日常維護等專題展開,不斷提升在崗館員的綜合素質。三是要鼓勵人才溝通與交流,定期舉辦或者參加相應的文物保護座談會、文物保護專題研討會,拓寬博物館館員的視野。
博物館擁有大量的文物,文物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新時期,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是每一個館員的職責。文章重點就博物館文物保護的基本路徑進行分析,通過本研究可以發現,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全局性、科學性、系統性的工作,涉及面廣、內容眾多。為此,一是要夯實基礎,優化文物保護的設施和環境;二是要剛性約束,健全博物館文物保護制度;三是要精準定誰,打造復合型文物保護團隊。相信在各個博物館館員的努力下,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會朝著科學化、現代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