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哲
(內蒙古民族大學圖書館,內蒙古 通遼 028000)
通俗來說,“互聯(lián)網+”就是“互聯(lián)網+各個傳統(tǒng)行業(yè)”,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lián)網平臺,讓互聯(lián)網與傳統(tǒng)行業(yè)進行深度融合,創(chuàng)造新的發(fā)展生態(tài)。“互聯(lián)網+”技術的應用帶來了各行各業(yè)的變革,對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來說也帶來了許多變革。
近幾十年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成果斐然,全國古籍普查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古籍修復事業(yè)長足發(fā)展,涌現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古籍修復人才,誕生了十多個古籍修復中心及古籍修復傳習所;古籍數字化方面,陸續(xù)公布了一批古籍書影,為社會讀者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服務模式。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各級單位和部門也在積極適應新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
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讀者的閱讀習慣和信息需求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電子書、電子文獻成為新興的傳播渠道,讀者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網上進行書目檢索、文獻查找等遠程網絡信息服務,這就要求圖書館古籍工作也要根據這一變化進行調整。作為古籍保護重要的單位高校圖書館來說,如何在未來的工作中將“互聯(lián)網+”與古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進行更好的融合,如何在確保做好古籍資源科學管理,有效保護的同時,提高古籍資源的利用率,創(chuàng)新古籍資源服務新模式,為讀者提供貼心細致的服務,實現古籍的真正價值,推動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fā)展,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1)傳統(tǒng)的古籍服務模式。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大多數高校圖書館都加大了網絡數字信息文獻資源的建設和資金的投入,購買了許多數字資源,為讀者提供了豐富而多元的服務。但是許多圖書館在古籍保護方面還停留在古老的工作模式中,還沿用傳統(tǒng)的藏與借的模式,還沒有轉變意識。甚至有的圖書館沒有將圖書開放給社會的意識,僅供本校本系師生使用,外界難窺真容,古籍的書目數據、書影、版本信息外人很難查詢,其實是非常不利于研究與利用。2)缺乏專業(yè)的古籍保護人才。古籍的整理修復是一項專業(yè)性較強的工作,它涉及古籍版本、分類、編目、著錄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從業(yè)人員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從目前高校圖書館古籍室人員構成來看,古籍保護的專業(yè)人才僅在古籍編目與整理方面有較豐富的經驗,但是缺少古籍工作不可缺少的文字學、版本學、校勘學、歷史學、民俗學、檔案學方面的知識。許多高校圖書館由于編制和經費的限制,很少或者幾乎沒有專業(yè)的古籍保護人才,或者一人多能,造成了古籍保護工作難以開展的局面。3)重藏輕用現象嚴重。由于古籍文獻具有非常高的文物價值,致使許多圖書館識文獻為瑰寶,對古籍借閱做出種種限制,希望通過減少使用率來達到保護古籍的目的。在信息時代之前,這不失為一個保護的好辦法。但是互聯(lián)網技術的大范圍應用,古籍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進步,為古籍再生性保護提供了非常科學并且有效的解決辦法。對古籍進行數字化加工,加工一次,終身使用,重要文獻在加工后完全可以退出流通環(huán)節(jié),這是保護古籍文獻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然而,許多圖書館似乎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僅限于低層次開發(fā),并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古籍資源的數字化需要進一步強化。
“互聯(lián)網+”時代,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數據挖掘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基于本體的信息挖掘技術的進步使原本整塊的信息重塑化可利用化,這就為創(chuàng)新古籍服務內容和形式提供了可能。
1)應當運用互聯(lián)網技術,與時俱進,豐富服務內容,如:建立微信、微博等公眾號,結合時下流行的“熱詞”,推送特色的古籍專題;定時開展主題古文化知識普及活動等。可以通過線上講座、展覽、節(jié)慶活動來宣傳古籍各個方面的知識。比如,前些日子古裝劇《清平樂》播出以后,有的圖書館在微信公眾號上適時推出了推文,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一帶一路”思想提出以后,許多高校古籍研究者從古籍文獻中進行挖掘并撰寫網文,這都是古籍保護的新形勢新思路。通過線上傳播,一方面了解社會需求,一方面通過不斷調整來完善自己的服務模式,做到精準服務,有的放矢。2)重視思想觀念的轉變,由被動服務轉變?yōu)橹鲃臃眨瑒?chuàng)新的服務方式,如:建立QQ群、微信群,線上線下咨詢相結合的方式,為有需要的讀者及時解決借閱中的疑難問題、增進讀者間的交流;也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讀者需求,定時推送相關的古籍信息和資料;加強與政府和社會合作,共同開發(fā)和利用古籍資源。總之,依靠互聯(lián)網技術應當實現多元化的古籍服務,圖書管理員和讀者也將實現角色的巨大轉換。3)運用互聯(lián)網技術打破地域限制,加快培養(yǎng)古籍保護人才,古籍保護任務艱巨,以前,傳統(tǒng)的古籍培訓模式是開辦古籍培訓班,全國各地的古籍保護人員集中于某地進行專項學習。除了耗費人力物力以外,還限制了培訓規(guī)模和培訓人員的數量。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線上學習才逐漸為人們所認可,通過微信群、騰訊課堂、培訓軟件進行的古籍專業(yè)知識培訓也越來越多。除了操作性特別強的古籍修復技術以外,古籍保護方面的培訓其實都可以采用線上授課的方式來進行,或者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互聯(lián)網對古籍人才進行培訓。4)科學建設數字化古籍資源,提高古籍資源利用率。從某種意義講,古籍的數字化完美解決了古籍善本藏與用的矛盾。古籍數字化不僅僅是簡單的書影掃描,應該建設可供檢索、查閱、復制的古籍文獻數據庫,一方面對古籍進行了再生性保護,一方面為國家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源,方便了學者、讀者利用。同時轉變了籍保護和利用的工作觀念,加強古籍保護的同時充分挖掘古籍數字資源價值。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高校圖書館應該轉變工作作風,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探索新時代下的古籍保護工作服務模式。在未來的工作中把握好“互聯(lián)網+”與古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的融合,切實做好古籍資源科學管理,有效的保護古籍文獻,提高古籍資源的利用率,為讀者提供貼心細致的服務,實現古籍的真正價值,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與學習的問題。高校圖書館還要注重古籍人才的培養(yǎng),增強專業(yè)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以面對日益發(fā)展進步的社會,完成所承擔的社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