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如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大學是實現技術轉移、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力量,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對增強高校社會服務功能、推進高校產學研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隨著近年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雙創”這股新生力量蓬勃發展,有效提高了創新效率、縮短了創新路徑,高校作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和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應抓住戰略精髓,創新改革,精準施策,科學研判科研成果轉化的現狀和影響因素,深入探索實踐,提出科研成果轉化的新模式。
隨著高校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深入改革和重視,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問題越來越受重視,科研人員的成果轉化意識也有所提高,但目前存在的問題依然是轉化率低、轉化途徑少、成功率低等。2015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2017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國發〔2017〕37號),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高校陸續開展創新創業理論教育,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也全面鋪開,以2020年“第六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例,廣東省高校參賽項目達到157753個,學生參與人次為674937人次,每個高校平均參賽作品達到200個以上,其中參賽項目最多的高校達到5491個參賽作品,獲得金獎銀獎的作品也相當優秀,可見高校并不缺待轉化的科研成果,但相當一部分優秀成果是紙上空談,轉化率極低。高校教師也陷入為了立項、評職稱而做科研的壞循環,大部分高校在科研轉化方面重視程度和投入不足,科研成果真正轉化落地低率。當前應發揮高校的科技創新優勢,讓科研成果走向市場,轉化成經濟發展的動力。
2013年開始,國家相繼出臺各類政策措施支持科研成果轉化,近年來已形成了從修訂法律條款、制定配套細則到部署具體任務的科研成果轉化工作政策,具備中國特色的法規體系激起了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活力,科研成果轉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當前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新形勢下幫助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場最后一公里的政策仍缺乏同步創新和配套完善,比如科研人員成果收益如何與高校進行分配、科研水平和實力評價是否傾向成果轉化、如何進行成果轉化管理建設、國家政策如何細化落實保證公平等,這些都是亟需明確的 問題。
縱觀國內高校對科研成果的認定和應用相關評價獎勵措施,大多數都以科研項目級別高低、論文專著數量、獲批經費額度、權威平臺收錄等作為參考,并沒有將成果是否具有轉化價值、是否有市場應用價值列入考量,所有成果一旦結題,便沒有再進行落地轉化。以筆者單位為例,制定了按照科研成果數量和級別給予獎勵的措施,科研成果每半年進行公示,可以發現部分科研人員在半年期間產出論文十篇以上,獎勵金額很可觀,但成果質量卻無人關注,導致部分科研人員為了追求成果數量和經濟回報而忘記了學術的初衷,重復開展低水平研究,忽略市場需求和應用價值,大批量的成果止步實驗室。
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過程資金不足一直是瓶頸,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資金主要來源政府和企業支持以及高校自身投入,由于科研成果轉化的周期非常長,要經歷試驗才能真正投入市場,有風險和不確定性。雖然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科研成果的涌出量越來越大,政府資源在這環節的作用慢慢減弱。企業和高校投入才是科研轉化的主要動力,應用創新型企業更傾向于有市場應用價值的成果,他們的投資更為謹慎,高校的資金資源配置受限,在科研成果推廣及后期的投入不理想,成果轉化資金動力不足。
全國技術市場交易快報顯示,2019年我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超過2萬億元,反映了市場對技術的強烈需求。高校和企業,一邊是科研探索,一邊是產業需求,都是創新主體,應各自發揮好作用。高校在科研立項方面應調整好資源配置,鼓勵自由探索的同時,科研立項要避免重學術輕應用,強化科研轉化意識,從源頭抓好資源利用,加大科技類立項比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市場在科研轉化生態鏈條上的驅動作用,避免出現大量重復的缺乏市場應用價值的成果。
高校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輸出地,科研成果轉化的必要條件是與社會市場需求匹配,企業則是轉化的關鍵環節,雙方對接不暢就會成為成果轉化堵點。因此,政府應積極介入,發揮政策及管理的導向作用。地方政府應根據國家政策制定適合當地的政策細則,與企業和高校建立協同管理制度,支持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并有效監督,支持技術創新的企業并給予優惠條件,真正充當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和市場流通的潤滑劑。
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對科研成果轉化提出新的要求,政策的主導作用越來越明顯,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應注重幾個方面:第一,重視市場主體,特別是科研轉化服務機構在成果轉化中的作用,科研人員和企業無法直接參與成果轉化的各個環節,科研服務機構在政府、高校、科研人員、企業、知識產權部門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第二,現行科研轉化政策過于宏觀,缺乏科研轉化最后環節的實施細則和明確的操作規定,科研成果持有人的獎勵條款難以操作落實,應在出臺政策的同時配套相關的具體落實措施;第三,完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將科研成果創新程度、成果質量、市場價值和經濟貢獻作為重要評價指標,打破原有以論文數量為主導的局面,創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轉化評價生態系統。
在雙創大環境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眾創空間順應創新2.0模式時代而誕生,符合大眾創新、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的趨勢,它是能有效滿足大眾創新創業需求、具有較強專業化服務能力的新型創業公共服務平臺。相對于傳統的科研成果轉化模式,眾創空間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帶來了創新驅動力,第一,眾創空間整合了整個轉化過程的資源要素,為科研人員、創業者和成果使用者節約了時間、資金和風險成本,優化了科研成果轉化的過程;第二,眾創空間具有動態性和自發性,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和經濟社會的邊界,成員與用戶之間能夠通過訓練營、培訓、大賽等活動促進溝通建立聯系,相互啟發、資源共享,協同共進,實現從“聚合”到“聚變”的效應;第三,眾創空間能向科研成果技術持有者或初創企業提供萌芽期和成長期的指導服務,比如金融服務、工商注冊、法律、補貼政策申請等,幫助其快速成長;因此,探索適合高校的眾創空間模式(如清華X-Lab、北大創業孵化訓練營等),將高校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轉化為眾創空間的優勢資源,讓更多科研成果邁入市場,讓更多科研人員成為創業者,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創新和創業有效對接,這是將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的重要驅動力和有效途徑。
地方政府可整合區域的高校資源,牽頭成立區域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聯盟,促進區域高校間的成果互通和技術交流,開發運營互聯網+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專注服務區域高校成果收集、分類智能管理,拓寬轉化途徑。平臺可對接企業、科研機構、人才驛站等需求體,也可引入風險投資,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精準對接,使成果信息快速被市場認知和認可,實現有效的技術交易,加速成果轉化落地,這能有效緩解當前高校科研成果過剩和市場技術短缺的供求不對稱現狀,創新了科研成果轉化的模式,創建平臺本身也是一種創業行為,以創業帶動新一輪創新創業,而區域高校聯盟的科研成果轉化后主要投向區域內企業使用,服務區域經濟,這也是地方政府和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高校和企業作為科研成果轉化的主體,兩者之間產學研合作的基礎是以市場為導向,創建技術創新體系,有效整合各方資源,根據企業需求、用戶體驗和社會反饋等選擇合適的合作模式,力求科研成果轉化效益最大化,既滿足企業當前的應用發展,又能提升企業在未來的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形成校企科研合作轉化的良性生態。創新合作方式如下,第一,以技術合作為核心,根據企業和市場需求,校企共同進行技術開發,高校科研人員和企業技術人員精準對接,研發、試驗、生產、應用各個階段全程合作,成果轉化率應用率高,是可操作性非常強的合作模式;第二,以技術轉讓為核心,高校直接將科研成果估價轉讓給企業,由企業進行實驗室階段的試驗開發等,企業支付成果轉化過程的資金費用并承擔風險,同時享有成果使用權和產生的社會效益。
高校以自身的科研成果資源為基礎,成立校中企,將具有專業特色和應用價值的成熟度高的科研成果自行產業化,校中企模式可以讓高校直接對科研成果進行管理轉化,科研人員可直接參與到企業運營過程,并及時對技術應用進行分析改進,降低風險,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率。另一角度看,校中企是高校直接和市場連接的重要途徑,便于高校獲取市場需求信息,縮短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也能根據市場應用反饋做好重要技術決策,是雙創形勢下高校踐行創新創業教育的良好示范。
在雙創背景下,高校具有巨大的創新創業活力,科研成果應該用于服務經濟社會。除了本文提出的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模式,高校應注重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這是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高校應鼓勵學生參加科研活動,提前將科研成果轉化融入雙創人才培養的過程,順應雙創大環境的需要,也從根本和源頭上做好科研成果轉化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