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寧
(北京市天壇公園管理處,北京 100061)
作為明清帝王祭天、祈谷的御用場所,北京天壇的科普資源較為豐富,且覆蓋廣泛[1]。在人文科普資源方面,瑰麗多彩的建筑文化、厚重的明清歷史文化,都有鮮明的文化科普價值。在自然科普資源方面,古樹資源、鳥類資源、昆蟲資源、植物資源等,能夠展現出不容忽視的自然生態科普價值。由此可見,北京天壇作為明清皇家園林的代表,擁有多樣化的科普教育作用。對于全民科普教育的開展而言,北京天壇依托自有的多樣化科普價值能夠為科普全民化覆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剖析明清皇家園林、全民科普教育、北京天壇等內容的核心概念,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明確本文的應用范疇,能夠積極圍繞“明清皇家園林全民科普教育創新實施路徑”展開的主題分析形成必要的基礎內容保障。
1.1.1 明清皇家園林
明清皇家園林,主要是指,在一定地域利用不同的工程手段,借助地形改造花草樹木種植等方式,供明清兩代帝王偶爾游憩或處理政務的園林[2]。明清皇家園林是帝王家族日常生活環境的重要構成,明清兩代帝王往往會在不同時間,出于暫時更換生活環境,或處理政務的目的,從皇宮到不同的明清皇家園林完成相關工作。
明清皇家園林經過明清兩代多位帝王的建造修葺,早已頗具規模。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等九十多座皇家園林分布在北京城內外,既有以休閑、娛樂為主的山水園林,也有以政務國事為主的祭祀性園林,這些園林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第一,園林規模宏大,富麗堂皇,能夠展現出鮮明的皇權特點[3]。第二,園林選址廣泛,大量明清皇家園林除了分布在北京城內外,而且遠在河北省承德市,都有避暑山莊分布,為帝王休閑避暑生活提供了優質保障。
1.1.2 全民科普教育
全民科普教育,顧名思義,主要是指,以全部民眾為對象,借助不同的平臺或手段,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教育過程的泛稱[4]。我國積極推動全民科普教育,是基于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科學實施基礎上有序開展的。
全民科普教育的實施,既需要不同層次學校教育的開展,更需要落實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帶來的深刻影響,只有面對不同年齡、不同學歷背景、不同接受程度的民眾,展開各具差異、更具高效的教育活動,才能讓全民科普教育的綜合價值得以展現,也才能凸顯全民科普教育的全面化、系統化、層次化良性發展趨勢。
1.1.3 北京天壇
北京天壇,位于北京城南部,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進入清代后,乾隆對天壇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冬至祭天、孟春祈谷的場所,其中的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等,都是北京天壇重要的歷史建筑[5]。
進入當代,北京天壇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每年都有大量國內外游客前往旅游觀光,感受明清兩朝的璀璨歷史文化底蘊。
結構主義教學理論,是學者布魯納于1957年提出的學術理論,這一理論主要基于皮亞杰的結構主義心理學逐步思考而形成的,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對當代教學開展仍然具有不容忽視的學術影響。
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內涵,可以歸納為:第一,倡導人們開展早期學習,延伸學習準備過程,以預習作為優化學習效果的起點;第二,引導學習者了解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全面理解程度。
本文將結構主義教學理論作為理論基礎,主要是將其作用于北京天壇全民科普教育創新實施路徑之中,賦予結構主義教學理論中的早期學習思想、學科知識基本結構思想更具實踐化的應用探索,也使得理論分析與一般化分析、案例分析實現更多的有效融合。
北京天壇積極開展全民科普教育,能夠依托自有多元化資源優勢,展現出一系列教育價值,比如:傳統禮儀價值、建筑藝術價值、悠久歷史價值、生態資源價值等,都可以為北京天壇全民科普教育工作的落實形成必要的價值層次支撐。
2.1.1 傳統禮儀價值
禮儀文化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同樣是全民科普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傳統禮儀既可以展現我國不同時代人群的禮儀精髓,也能夠拓展現代人群的知識面,達到優化科普教育的效果[6]。
北京天壇是明清兩代祭天、祈谷的場所,無論是明朝,還是后續的清朝,在開展祭天祀典活動的過程中,都形成了十分嚴謹的祭天禮儀,北京天壇在圍繞祭天禮儀、中和韶樂等內容展開全民科普教育時,能夠展現出厚重的傳統禮儀價值。
尤為重要的是,北京天壇全民科普教育傳統禮儀價值的呈現,是與歷經數百年流傳形成的祭天文化相輔相成的,也是與中和韶樂這一東方樂舞形式相契合的,能夠展現出社會科學的文化、音樂屬性。
2.1.2 建筑藝術價值
建筑藝術,體現建筑學與藝術學的集大成者,同樣屬于科學技術中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明清皇家園林的建筑藝術既能展現明清兩代的皇家建筑風格,同樣也有不同的藝術底蘊,具有極為鮮明的教育 價值[7]。
北京天壇的建筑藝術特質,處處體現出與“天”相近的意蘊,從單體建筑的角度來說,祈年殿使用了圓形攢尖頂的建筑技術,而建筑外部屋檐則采取了層層收縮的方式,展現了一步步與天接近的建筑風格,從藝術寓意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圜丘的尺度,還是圜丘的構件,都在不斷使用“九”這一數字,在祈年殿中,大柱形成的開間也有一年四季、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個時辰的寓意體現。
這些建筑藝術上的細節把握,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展現出北京天壇與“天”的相近之意,從科普教育的角度來說,北京天壇建筑藝術價值的呈現,能夠讓廣大民眾了解明清兩代對于北京天壇的建設思想,了解建筑學與藝術學的交相輝映。
2.1.3 悠久歷史價值
悠久歷史價值,是人文科學精髓所在。在漫漫長河中,明清皇家園林等一系列歷史建筑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皇家用途,但是,其蘊含的美學、哲學、建筑學等價值仍然存在,而上述綜合價值的體現又歸屬于歷史價值中[8]。
作為明清兩代帝王處理祭天政務的場所,北京天壇同樣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專屬功能,但是,無論從歷史建筑來說,還是從多民族統治角度而言,北京天壇的歷史價值都十分突出,在北京天壇修建完成之后,有明清兩代的22位皇帝舉行過654次祭祀大禮,這一數據足以說明北京天壇的悠久歷史價值。
2.1.4 生態資源價值
生態資源價值的展現,屬于自然科學范疇。明清皇家園林不同于皇家宮殿的氣宇軒昂,卻在生態資源上擁有獨到的資源優勢,對于全民科普教育來說,明清皇家園林由于建設歷史悠久,園林內部已經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生態運行體系,成為開展自然科學普及教育的若干“名片”[9]。
北京天壇同樣在生態資源價值上展現出了自有的發展優勢,諸如:古樹資源、鳥類資源、昆蟲資源、植物資源等,都可以為廣大民眾提供更多的欣賞素材,與此同時,也能夠在全民科普教育中的自然科學普及上提供多樣化的資源支撐。
天壇積極開展全民科普教育活動,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則,比如:潛移默化原則、路徑多元原則、科普差異原則等,只有完善上述不同原則,才能使得北京天壇全民科普教育活動實施更加井然有序,也更能展現行為高效。
2.2.1 潛移默化原則
潛移默化原則的落實,重在強調全民科普教育活動開展的持續性與影響力。天壇借助自身擁有的傳統禮儀價值、建筑藝術價值、悠久歷史價值、生態資源價值等優勢開展全民科普教育,需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對象,調動他們參與教育活動的自主性與積極性,讓全民科普教育的相關知識內容與人民群眾的自身理解相結合,這就需要潛移默化原則的具體實施為全民科普教育活動開展提供必要保障[10]。
對于天壇的工作人員來說,優化科普教育效果,讓更多的人民群眾獲得科學技術普及層面上的知識啟迪,需要秉承潛移默化原則,拉近人民群眾與北京天壇古樹資源、鳥類資源、昆蟲資源、植物資源的認知距離,使其身臨其境地感受北京天壇在多方面擁有的多種魅力,讓全民科普教育成效展現能夠在彼此互動的良性氛圍下開展,也使得北京天壇全民科普教育活動呈現出邊思考、邊推進、邊調整的發展 趨勢。
2.2.2 路徑多元原則
路徑多元原則的實施,重在通過不同線上、線下路徑的架構,使得全民科普教育活動的落實能夠得到更多途徑的加持,從而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應。
天壇在開展全民科普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既需要依托天壇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的現有影響力,開展多元化的線下科普活動,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更為深入地了解科普知識,也可以借助較為先進的線上平臺路徑,拓展全民科普教育活動的網絡效應,從而迎合中青年人群的科普需要。
對于天壇從事全民科普教育活動的工作人員來說,路徑多元原則的遵循,能夠更好地凸顯全民科普教育創新實施路徑,從而為北京天壇全民科普教育在舉措實施層面上給予更多探索。
2.2.3 科普差異原則
科普差異原則的實施,是針對全民科普教育活動予以體現的,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職業的人民群眾,對于科普知識的接受程度各有差異,為此,天壇在開展全民科普教育時,需要積極秉承科普差異原則,針對不同背景下的人民群眾采取差異化的科普活動,落實不同的科普舉措[11]。
對于工作人員來說,科普差異原則的遵循,既需要工作人員靈活機動,熟悉不同年齡人群的認知差異,根據職業、接受能力不同的人民群眾采取各具差異的教育活動舉措,也需要與時俱進,與路徑多元原則一起,架構良好的全民科普教育活動體系,使得北京天壇科普教育價值得到更為全面的體現。
全民科普教育創新路徑的探索,能夠讓天壇這一明清皇家園林更為多元地展現科普教育價值。為此,我們的工作人員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以結構主義教學理論為理論基礎,積極從借助禮儀樂舞,由表及里傳播華夏文明精髓;借助建筑寓意,深入淺出傳播古代璀璨文化;借助歷史知識,針對中老人群開展科普教育;借助多種媒體,多樣方式并重凸顯科普創新;借助文化活動,圍繞年輕人群凸顯科普價值;借助旅游效應,循序漸進展現全民科普要義等入手,對天壇全民科普教育創新實施路徑給予更多有益思考。
祭天禮儀、中和韶樂等,都是北京天壇歷史文化的精髓體現。天壇的工作人員可以充分借助禮儀樂舞,依托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內涵,由表及里、不斷深入地傳播華夏文明。
具體措施主要在于,首先,做好“表面”功夫,天壇的工作人員將祭天禮儀、中和韶樂等內容通過理論宣講、活動開展等一系列方式,較為生動、直觀地展現給現場人們,讓人們較為清晰地了解北京天壇禮儀樂舞,見識華夏文明璀璨的文化表征。其次,深入“肌理”,發揮由表及里作用,北京天壇工作人員從學術角度出發,對明清兩代祭天禮儀、樂舞的發展歷程,文化亮點等進行梳理歸納,進而依托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內涵,引導民眾了解科普知識的基本結構,讓逐步深入的禮儀樂舞內容,借助不同路徑與民眾進行共享,提升科普教育活動層次。
尤為重要的是,天壇可以在探索由表及里展現禮儀樂舞時,深入比較明朝祭天禮儀與清朝祭天禮儀的區別,進而借助課題分析拓展研究成果,借助多媒體傳播讓更多人群深入了解北京天壇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全民科普教育活動開展夯實基礎。
綜上所述,天壇全民科普教育的落實,離不開禮儀樂舞由表及里的深入化探討,這既是北京天壇作為明清皇家園林的重要藝術體現,也是科普教育活動實現系統化、深刻化展現的必由之路。
天壇的建筑藝術影響深遠,工作人員在開展全民科普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同樣可以借助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內涵,剖析建筑藝術寓意,深入淺出地傳播古代璀璨建筑文化[12]。
具體措施主要在于,首先,天壇的工作人員可以將天壇的建筑特色、“九”的寓意、“一年四季”、“一年十二個月”的寓意通過導游、電子導游器、紀錄片等不同方式予以說明,使得天壇建筑文化能夠得到深入淺出的呈現。其中,無論是導游人員,還是電子導游器,都是基于現場科普效果的層次展現,紀錄片作品的作用發揮,則是遵循潛移默化原則的同時,讓廣大人民群眾遠距離感受北京天壇全民科普教育活動效果;其次,以此為基礎,工作人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對明清皇家園林的建筑文化內容進行有意拓展,并依托多媒體平臺予以傳播宣傳,讓更多人群對天壇在內明清皇家園林建筑文化有更為清晰的了解。
綜上所述,北京天壇的建筑藝術風采不僅能夠增強旅游品牌效應,而且還可以通過科普教育活動的落實,讓更多的人民群眾了解科普魅力,把握天壇全民科普教育的思想精髓,也感受我國封建社會的建筑藝術文化特質。
中老年人群對于科普教育中的歷史文化知識更有興趣,所以,工作人員可以借助歷史知識優勢,通過對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內涵的理解,針對中老年人群更好開展科普教育。
具體措施主要在于:首先,依托導游、旅行社宣傳信息等路徑,引導中老年人群對天壇歷史知識內容的基本結構進行大致了解,并通過上述方式,逐步加深內容傳播廣度,使得結構主義教學理論與中老年人群對天壇歷史文化知識理解相契合;其次,天壇可以創新科普教育方式,以中老年人耳熟能詳的曲藝形式,比如:評書、大鼓等,搭配更為有趣的內容,輔以一定的藝術創作,讓天壇歷史知識向更多的中老年人群完成科普工作,使得他們對天壇社會科學內容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也借助上述新穎的表達方式不斷拓展天壇在中老年人群中的科普影響力。
綜上所述,天壇圍繞中老年人群開展科普教育活動,需要迎合相關人群的認知規律,將文化底蘊更足的評書、大鼓等曲藝方式與中老年人群的科普需求相契合,逐步優化科普成效,為天壇全民科普教育活動的落實形成差異化的實施保障。
全民科普教育的創新體現,離不開多種媒體、多種方式的有力支持,所以,天壇的工作人員需要充分借助不同的媒體平臺,順應結構主義教學理論發展,以多樣化的方式凸顯科普創新。
具體措施主要在于:首先,善用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強化科普內容的傳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取以紀錄片、電視節目的方式,讓天壇歷史文化、古樹風采、建筑藝術等內容都可以得到不同路徑下的展現。其中,紀錄片可以讓廣大人民群眾真實、客觀地了解北京天壇科普知識,其科普教育作用可以伴隨著紀錄片的持續傳播予以明確展現,電視節目的作用則表現在:借助主持人、節目嘉賓在北京天壇的藝術展現,讓北京天壇全民科普教育活動開展能夠通過這一節目形式系統化地展現給廣大人民群眾。2019年北京電視臺播出的大型文化綜藝節目《遇見天壇》,就是這一方式的很好體現。其次,善用網絡媒體,通過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微博等具體平臺開展線上科普活動,利用思維導圖、講解視頻等方式,讓更多人群可以一目了然了解北京天壇科普教育內容的知識結構,加深民眾對于天壇科普教育的理解。目前,天壇有兩個公眾號,分別從科普和文化兩個角度來宣傳天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多種媒體、多種方式的展現,能夠讓北京天壇在落實全民科普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路徑選擇,也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在了解科普知識時,得到多樣化路徑的加持,從而逐步展現北京天壇全民科普教育活動的綜合效果。
天壇可以結合實際,借助豐富多彩的科普文化活動,吸引年輕人群參與,調動他們的認知積極性,從而以年輕人群為對象凸顯科普價值,也使得科普差異原則得到更為妥善的體現。
具體措施主要在于:首先,形成文化活動實施計劃,天壇的工作人員需要遵循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內涵,將早期學習理念融入實施計劃過程,在不同季節結合天壇資源優勢形成文化活動規劃,注重引導學習者開展事先預習。天壇現在推出了節氣門票,根據不同傳統節氣,推出不同樣式的門票,這樣既推廣了傳統文化,同時也增加了門票的收藏價值和文化屬性。其次,以實施計劃為基礎,北京天壇實時開展各項科普文化活動的同時,對活動效果進行反饋與跟蹤,使得每一個參加科普活動的年輕人都能夠在日漸完善的反饋機制下,對科普內容擁有更為深刻的印象。比如:到2019年11月底,北京天壇在2019年已經舉辦108次科普活動,其活動主題涉及生態手工、古樹欣賞等多種類型,眾多年輕人群通過北京天壇組織的科普教育文化活動更為深入地了解了科普內容。
綜上所述,對于年輕人群來說,豐富多彩的文化趣味活動,能夠讓天壇提升對廣大年輕人群的學習興趣性,進而借助主題各異的科普文化活動,引導年輕人群走進北京天壇,達到積極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的效果。
北京天壇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經形成良好的旅游品牌效應,每年吸引龐大國內外游客前往旅游,所以,天壇從事全民科普教育的工作人員可以借助現有的旅游品牌效應,循序漸進展現全民科普的教育要義。
具體措施主要在于:首先,善用旅游效應,以導游為教育主體,利用帶團解說的機會,將北京天壇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優勢等科普內容向廣大游客進行逐一介紹,讓游客既能夠感受到北京天壇的歷史厚重感,也能夠體會到科普教育的綜合價值。其次,與北京各大旅行社合作,將全民科普教育活動開展向合作單位進行拓展,利用旅游黃頁、旅游信息推介等方式,將科普知識融入其中,潛移默化地帶動全民科普教育與旅游效應的互相結合。
綜上所述,北京天壇全民科普教育的實施,離不開自身日漸增強的旅游品牌效應加持,所以,天壇不斷依托旅游效應,強化與其他組織機構的合作關系,能夠在不同層次下落實科普內容影響力,從而為全民科普教育在天壇中逐步強化活動效果,給予更多的路徑探索。
作為明清皇家園林重要代表的北京天壇,具有較為鮮明的傳統禮儀價值、建筑藝術價值、悠久歷史價值、生態資源價值,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旅游、文化、建筑技藝等多層次的精神服務。從全民科普教育活動角度來看,擁有綜合價值的北京天壇需要遵循潛移默化原則、路徑多元原則、科普差異原則,不斷創新科普路徑,拓展北京天壇全民科普教育活動綜合影響力。諸如:借助禮儀樂舞,由表及里傳播華夏文明精髓;借助建筑寓意,深入淺出傳播古代璀璨文化;借助歷史知識,針對中老人群開展科普教育;借助多種媒體,多樣方式并重凸顯科普創新;借助文化活動,圍繞年輕人群凸顯科普價值;借助旅游效應,循序漸進展現全民科普要義等,都是北京天壇全民科普教育創新實施路徑的重要體現。
總而言之,本文從事具體研究過程中,以結構主義教學理論為理論基礎,以明清皇家園林、全民科普教育、北京天壇概念界定為基礎,對北京天壇開展全民科普的教育價值與實施原則進行逐一說明,最終,提出北京天壇全民科普教育創新實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