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效華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育學院,北京 100070)
1)課程建設基礎。《數學》課程是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各專業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學生提高文化素質和學習有關專業知識的重要基礎。學生是初中畢業的學生,文化基礎差,大多數學生比較抵觸數學學習。本次課程建設將把該課程改造為“教、學、做”一體化的互動教學模式。
2)建設目標。在充分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根本目標,明確職業崗位需求,依據崗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確定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內容改革,完成課程標準的修訂。采用基于任務的(“六步”教學法)組織課堂教學,完成課程總體設計方案、學習任務、學習活動設計方案、試題庫、電子教案、《數學》課程的教材出版,學習參考資料資源建設。
3)項目建設目標完成情況。《數學》課程小組成員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對課程進行考核。我們先后組織了2次企業專家研討會,請企業一線專家為我們課程建設的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設計提修改意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完成了課程開發調研報告、開發編寫了理論試題庫和習題集、編寫了課程標準、編寫了課程的教學設計方案、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嘗試、與出版社簽訂教材出版協議。
1)課程定位。《數學》課程是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各專業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學生提高文化素質和學習有關專業知識的重要基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具備必需的相關技能與能力,為學習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2)課程設計的理念和思路。通過到企業的調研和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了解相關崗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聽取企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確立了課程建設的總體思路。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思想;積極探索“任務驅動學習進程”的課程改革,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營造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通用技能。
強調課程知識的基礎性,適度降低重心,即基礎模塊淡化理論;強調以工具性知識為主,而不是以學術性知識為主;如加強科學型計算器的使用。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緊跟先進技術的發展步伐;強調課程的實踐性,緊密圍繞“綜合職業能力”的目標,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開展數學建模第二課堂活動,滿足拓展模塊的需求。
1)教學內容的選取。本著構建共同基礎,提供發展平臺的原則,數學內容可劃分為三大模塊: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基礎模塊是以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性內容和應答到的基本要求為依據,教學時數為128學時,符合我院給定的數學學時時間。職業模塊是適應學生學習相關專業需要的限定選修內容,建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安排教學,教學時數為32-64學時。而拓展模塊是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繼續學習的需要的內容。可以以數學第二課堂的形式開展學習,也可依托于數學建模活動很好的展開。我院已在這方面開展活動,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獲得北京市二、三等獎的可喜 成績。
2)教學內容的組織。本次高職數學課程建設以基礎模塊為教學內容進行,通過8個任務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具備必需的相關技能與能力,為學習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具體來說包括數學1、2兩個內容。《數學1》包括:集合、不等式、函數、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四個任務。《數學2》包括:三角函數、直線與圓、數列、概率初步4個任務。
3)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結合我院學生特點,按其專業學習及終身發展所必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等要求,我們制定了新的課程標準,設計教學方案,編寫教材(與出版社已簽訂圖書協作協議。)、制作課件,編寫試題集等教學相關資料 。
1)教學設計。教學模式設計原則:更加重視學生的參與性,開展互動教學。教學方法的選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與保持,學習信心的堅持與增強,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包括思維參與和行為參與,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授課特點:每次課發幾張紙,將老師講授的、學生練習的、老師評價的、學生互評的內容都放在上面,到期末再裝訂起來,成為集教材、練習冊、評價記錄為一體的學生資料。講練結合,突出學生的學,融“教學做”為一體。
2)教學方法。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多次開展學習與研討活動,學習先進的職業教育新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比如,我們學習了趙志群編著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了解到“職業行動(包括日常生活活動)的過程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的,這就是說,所有行動過程總是按照一個所謂的‘完整的行動’模式進行的,它可以劃分為‘確認工作任務’、‘計劃’、‘實施’以及‘檢查評價與結果記錄’4個階段。”在專業課的教學中,通常采用“項目教學法”實現教學目標,而文化基礎課很難尋覓到項目來開展教學,在本次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設想能否將數學課的學習內容看成是一個項目來開展學習呢?我們將怎樣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呢?
我們提出“基于學習任務的教學(“六步”教學法)”,首先是確認學習任務,我們通過“回顧思考,復習導入;動腦思考,探索新知”兩個環節實現。體現數學是從現實生活開始的。第二是計劃學習,我們通過“典型例題,鞏固新知”環節實現。第三是實施學習,我們通過“運用知識,強化練習”實現,第四是檢查與評價學習,我們通過“歸納小結,自我反思”實現,最后是記錄學習結果,我們通過“繼續探索,作業探究”來實現。體現數學是從現實生活結束的。以上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呈現給學生,課堂上教師將“老師講授的、學生練習的、老師評價的、學生互評的內容都印在紙上面,發給學生進行課堂學習,到期末再裝訂起來,就可以成為集教材、練習冊、評價記錄為一體的學生資料以及教師的教學反思材料。
概括來說即利用信息化多媒體手段開展互動教學,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練習與活動。加強學習過程中生生、師生的互動交流,及時評價,及時反饋。采取講練結合的方式,講練比例1:1 。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開展教學,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優化教學進程。不摒棄傳統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談話教學法等。多媒體課件制作體現六步教學法。
4)考核方法。本課程考核與評價包括知識、技能與能力、態度三個方面。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評,學習過程評價包括上課、完成作業、數學活動、平時考評等內容。學期總成績由過程性評價成績、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組成。過程性評價成績即平時成績。
通過新的教學設計,開展基于任務的六步教學法,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任務是由學生一步步探索出來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學生比較認可這種模式,主動學習的學生漸漸多了起來。校外督導給予好評。團隊中有教師獲得“互動教學比賽一等獎”及“免聽課”資格。
課程組老師曾帶領學生參加北京市數學知識競賽,有1/2學生獲獎,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2名教師獲得市級教學設計比賽二、三等獎,2名教師獲得數學知識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獎。
講練結合,突出學生的學,融“教學做”為一體。考核方法突出過程性考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樹立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