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州
(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甘肅 定西 743000)
秦腔是起源于陜西的民間戲劇,經過古代長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秦腔,因關中地區被稱為“秦”,所以被叫作“秦腔”。它是古代關中地區人們精神文明和藝術發展的重要體現,秦腔的發展壯大見證了社會的發展歷程。但是現代社會的發展對秦腔文化的影響巨大,現代觀眾的藝術審美與秦腔的表演形式符合性降低,因此要針對當前社會的發展與觀眾的藝術審美觀進行秦腔藝術的改革,幫助其更好的適應社會,并進行長遠的傳承與發展。
秦腔藝術由陜西關中地區的文化發展積淀形成,秦腔形成于秦朝時期,在漢唐時期有了深入的發展,到了元朝有了較為完整的秦腔系統,明清時期不斷成熟,發揚擴散,與地方方言和風俗特點相結合,形成了系統的梆子腔形式,秦腔被稱為梆子腔的鼻祖,它對全國的梆子腔發展起著基石的作用,如“河南梆子”、“晉劇”、“山東梆子”等遍布全國的梆子腔劇種。
秦腔藝術有著反映人民生活的特點,富有生活氣息,秦腔的唱法和古老的表演形式是表現歷史上重大戰爭的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藝術,人們對生活的藝術追求促使了秦腔藝術的不斷發展,眾多的戲曲表演者對秦腔的展現促進了秦腔的快速傳播與發展。
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秦腔的形成了極具特色的表現形式,風格獨特,在唱腔、臉譜、表演方式、服裝等方面都有其獨一無二的藝術特點。
1)唱腔。秦腔的唱腔有板路和彩路之分,又細分為深沉哀婉、慷慨激昂的苦音腔和歡快明朗的歡音腔。二者表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苦音腔表現出的是傷心凄涼、痛恨悲憤之情,而歡音腔表現的是快樂愉悅的喜悅之情。2)臉譜。秦腔戲劇中人物的臉譜大多表現為基本紅黑粉三色,與其他戲劇的不同,秦腔注重干凈美觀、大方莊重,紅色代表忠誠、黑色代表正直、粉色代表奸詐的特點,比如關公的臉譜為紅色,包拯的臉譜顏色為黑。臉譜譜式多樣,線條粗獷,色彩鮮明,人物特點突出。3)表演方式。秦腔分為唱和說兩部分,常見唱詞為七字和十字的齊言體,戲詞排列整齊,韻律統一,秦腔的曲調也和唱詞相符合,主要伴奏樂器為棗木梆子,敲擊過程基本上符合慢、略快、快、極快、漸慢和最終結束的順序,體現了戲曲的事件表達時情節的輕重緩急。而秦腔的說又稱為“道白”,也就是念,唱的方式被大多數人所熟知,但優秀的道白也受觀眾喜歡,可以連接故事情節,推動表演的繼續發展。4)服裝。秦腔的服裝華麗中含有古樸,精致中又有生活氣息,它形成了以陜西關中為核心,全國范圍發散的戲曲系統,因此根據不同地區的方式有差異較大的服裝風格。
當前社會上很多年輕人對戲曲的愛好程度大大降低,秦腔也失去了它的藝術魅力,喜愛的人少了,傳承者和發揚者自然也變少了。秦腔藝術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和文化遺產,我們必須對它進行保護,讓秦腔在中華大地上散發光彩。為了改變當今社會的藝術態度和人們對秦腔的思想觀念,就要推陳出新,創新表演形式和故事內容,改變唱詞,增加秦腔表演的藝術性和多樣性。
1)優化表演方式,增加現代元素。秦腔的表演唱詞很多年輕人聽不懂、故事情節老套和唱法冗長導致觀眾失去聽戲的興趣,現代社會追求快時尚,喜歡說唱,因此秦腔的表演方式可以優化為新故事內容,創新唱法,減少一出戲里慢板的內容,把真嗓和假嗓的唱法進行結合,減少觀眾對某一種唱法的不適應,二者結合可以滿足不同愛好的觀眾需求,提高觀眾的興趣。秦腔戲曲表現上可以加強對現代事件的融合,把觀眾熟知的故事寫進秦腔里,不斷優化秦腔的歷史變革與發展歷程,僅靠古代的故事和唱詞是難以滿足現代觀眾的,只有不斷創新,不斷優化,結合當代發展的時代特點,才能吸引更多的秦腔愛好者。2)增加表演樂器,優化秦腔曲調。秦腔的表演講究力量與柔美并存,它的伴奏樂器包括二胡、笛子、揚琴、三弦、文場板胡、武場司鼓、椏子、鼓簽、勾羅、呆羅、鐃鈸、梆子、堂鼓和鼓槌。中國古典樂器在當今社會上利用的沒有西方樂器那么普及,鋼琴、小提琴、吉他等西方樂器受到的重視大于傳統樂器,因此要加強國民的傳統樂器使用和重視程度,開展古典樂器的培養教育。同時秦腔表演中也要根據表演形式進行更新,利用西方樂器創新秦腔的伴奏,例如加入管風琴、古鋼琴,使秦腔的表現形式上更與現代社會相接近。同時在秦腔的曲調上要改變唱說形式,增加朗朗上口,語言通俗的唱詞,改善傳統拖尾的曲調。3)增加秦腔的藝術引領,提高秦腔的普及度。優秀的藝術需要有優秀的表演者,同樣也要有思路清晰的引領者,當前社會發展中秦腔在人們的思想中不受重視,主要是因為秦腔沒有完善的引領機構,且秦腔事業發展前景不滿足大部分人的生存要求。雖然有中國秦腔學生協會、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等秦腔單位,但是他們的名氣和領導作用還不夠大,起不到宣傳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有權威性和藝術性的秦腔機構,使全國的秦腔發展有一個中的領導機構,進行宣傳管理,提高秦腔的普及度。通過國家的政策、政府的鼓勵和社會秦腔愛好者的大力宣揚,成立秦腔事業發展基金,保證為秦腔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滿足生活,有更激昂的干勁,校園里、社會上等開展各種形式的秦腔表演以及培訓活動,加強人們對秦腔的認識,進一步提起人們的興趣,擴大秦腔的受眾范圍,提高秦腔普及度。
秦腔的發展和改革內容主要是對劇目劇本的改革創新,為了與新時代發展相適應,與人們的審美需求相融合,秦腔應該加入新元素,新創贊揚祖國發展、歌頌黨、弘揚民族精神與社會團結的劇目內容,把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秦腔劇本中,增強人們對秦腔的傳誦普及度。
在秦腔藝術的變革歷史中,總是結合了時代特點,把人們的精神編成藝術,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不同的精神內涵,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給秦腔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平臺,如電視、電腦、手機等產品,為秦腔愛好者隨時隨地欣賞秦腔藝術提供了機會,秦腔劇本的創新應該緊密結合時代特點,把國家的發展理念、相關政策等與秦腔相結合,使得秦腔的劇本更加有新意和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古老的秦腔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但是在當今社會發展進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礙,因而積極發展新思路,推陳出新,對秦腔藝術中傳統優秀的部分進行傳承和發揚,對不適合當今社會的內容進行去除,并增添新的時代印記,探尋秦腔新的表演形式和發展特點,促進秦腔藝術的改革和創新,達到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