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聰穎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育學院,北京 100018)
對職業院校所用語文教材而言,古詩詞是不可或缺的模塊,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引導學生熱愛詩詞,親近古詩文,才能引導他們沐浴在中華文明的溫馨里,感受那一句句優美的詩句的強大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美育價值。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要考慮到人類情感的共通性,指導學生在情感上與古詩詞背后的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引導學生親近古詩詞,拉近與詩詞的距離,進而充分挖掘詩詞內在蘊藏的美,逐步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優秀文化得到傳承和大力弘揚,實現語文教學的美育功能。
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學與普通高中學的教育形式存在較大的差異,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不用瞄準高考這個指揮棒,高職院校的教育目的就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同時,因為目前學生們獲得外界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新媒體因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帶給學生更大的心靈震撼和視覺沖擊。
在這種背景之下,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學要更加重視美育教育。世界范圍的文化交流因網絡的存在日益頻繁與多樣。這種交流,給了師生拓展文化視野的機會,但是其中產生的文化激蕩與沖突,也給中華文化的傳統詩詞教學帶來阻礙。如何讓學生在多元文化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中華文化之美,幫助學生在與其他文化的差異性比較中更深刻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的本質,是當前高職學校語文教育的應有之義。
而我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大量的璀璨詩篇是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的歷史就是文化輝煌的歷史,它灌溉了偉大的民族。熱愛詩詞,親近詩詞,才能沐浴在中華文明的溫馨里。 那一句句優美的詩句,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美育價值。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詩詞內在蘊藏的美,要拉近學生與詩詞的距離,打開學生的心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美育功能。
高職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對是非、美丑、善惡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充分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
中國歷史上,以詩文名留青史的更多的是可以舌戰群儒的大臣,他們在后方運籌帷幄,但也有一些鐵骨錚錚、沖鋒陷陣的將領,留下了一些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的別樣佳作。
他們“有一副隨時為國獻身的錚錚鐵骨和一顆保家衛國的赤子之心。在不能將這樣的情懷于他人傾訴之時,這些情懷盡現在他們的詩歌作品里,以詩歌為載體,發揮了‘詩言志’的功用,這些英雄不僅給后人留下了歷史戰事,更是在文學歷史上留下了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的佳作”[1]。
以《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為例,在本詞的學習中,首先當然是古詩文教學的常見內容,即引導學生學會透過精煉的文字,理解并想象文字背后的山河之美,但對本詞來說,更要緊的是要想象面對“玉簪螺髻”這樣的山河美景,為何產生的卻是憂愁和憤恨。如此一來,就很自然引出問題:“愁與恨因何而生?”詩人南望,祖國山河大好,無奈卻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仁人不得其位,即使有心報國,恢復河山,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接下來不妨引導學生思考,在“愁恨”之情的支配之下,詩人這樣做了什么動作?如此一來,學生自然會關注到,詞人在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之下,自然做了“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在此還可以引導學生代入主觀情感,模擬詩人動作,在肢體動作表演的過程中,更深入地領會詩人的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
情之美在感人、動人,在古詩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能夠與詩人找到情感上的共鳴點,知人論世,理解詩人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曾經的人生經歷,代入式地感受詩人情感,這是基本的學習理解詩詞情感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情感上親近古詩詞,才能真正有機會感受詩詞這種文學樣式之美,能感受到詞人的報國之情的熏陶。這樣的美育教育是語文教學,尤其是古詩文教學中應該長期貫穿的。
《詩經、爾雅中》說:“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孝道就是感恩,而感恩的基礎是親近,中職階段的學生,因其年齡階段和心理特點,在家庭關系中,感受更多的是父母的關愛,如何引導學生自發的在親近父母的基礎上,感恩父母,認識到感恩是責任,是義務,語文學科可以利用學科優勢,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古詩文中的孝情之美,引導學生能夠在秦晉父母的基礎上,感恩父母,幫助他們更深層次地理解,子女對父母盡孝道,是一種基本道德,更是社會道德的基礎。
如在《相脊軒志》一文的學習中,在引導學生品讀“可悲”之事時,可以把重點放在“悲”情、“孝”情上。《項脊軒志》中較多記敘了家庭生活的瑣碎細節,這些細節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常有類似的情況,但不會引起注意,而通過文章學習,通過對作者筆下描寫細膩動人的細節的關注,學生能夠更好的感悟孝情。例如家中老仆談及歸有光亡母舊事時,就應該引導學生結合學生個人體驗,深入理解文本。“兒寒乎?欲食乎?”短短的兩句,如果不細加品讀,很難體會其中孝情之美。這里要提醒學生注意到原文和注釋透露出的信息:作者生母去世時,他年齡尚小,所以母親的形象在他是記不分明的,這是家中老仆在幫助他回憶的,在此,要引導學生品讀感受這個細節和同學們生活中常接受的父母的噓寒問暖的不同之處。誠然,這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親子之間的日常相處本就是充斥這瑣碎而平淡的小事,正是這些平淡平常之處,才是人類情感的共通之處,才會成為最動人、最關情之處。“兒寒乎?欲食乎?”短短的兩句,正像同學們到家后母親關切的問候“餓了嗎?想吃點啥?”,只是幸福的同學們可能到家會習慣性地說上一句“我回來了”或者“我媽呢”,而歸有光并沒有這個機會,他只能夠在老仆追憶中,在那些最平常的生活細節的回憶中,追憶母親,而同學們卻幸福得多。平淡的生活,平實的語句,卻往往洋溢著最淳厚的人情美。與作者產生共情之后,再來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的自然本色之美,讓學生明白以平常句,不事雕飾,恰當的處理之后,也可以淡而有味,也可以情深動人。
在古詩文教學的過程中,因為時空的間隔過大,共情是很難的,但總有一些情感之共通的,所以在涉及孝情的篇目的學習中,一定要充分挖掘學習內容中的情感內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個人的生活體驗,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接受情感之美的熏陶,感恩父母,感恩生活[2]。
同學們越來越依賴于網絡技術,他們的生活因新媒體的出現,呈現出年輕人獨特的豐富多樣。而正因為視聽媒體的存在,學生與傳統文化的心靈距離也逐漸拉大。學生與教師的生活狀態的差異性也越來越明顯,師生溝通變得更加困難。古詩文教學因為文字理解的障礙造成了學生本能的抵觸,而教師應該正視這些抵觸情緒,挖掘教學素材中的情感內涵,找到可與學生產生共鳴的關鍵點,讓學生在欣賞古詩文情感之美的同時,親近古詩文,進而認同、熱愛傳統文化。當然,知易行難,愛好美是一種能力,培養愛好美的能力的美感教育,任重而道遠。